
横山老腰鼓是流传在陕北地区的一种独特的民间民俗舞蹈艺术形式,主要分布于横山县的芦河川、小理河川、大理河川流域。它的产生可追溯到明代中期,其中以横山县黑木头川的南塔乡的老腰鼓最具代表性。
横山老腰鼓表演形式多样,通常以舞队的方式出现,有单人打、双人打、四人打、八人对打、群场打等。舞队由伞头、鼓子手、腊花、杂色丑角组成。鼓子手动作矫健有力、威武豪放、自由洒脱、场面穿插频繁、构图对称灵活;腊花含嗔带羞、舞步轻盈,与鼓子手成双配对,眉目传情,使整个舞队表演更加生动活泼,情趣盎然,更富有艺术感染力。腰鼓一般穿插在秧歌队中进行,但也有单独表演的。传统腰鼓只限男性踢打,20世纪60年代后,女性也打,只是有别于男性的动作风格。横山老腰鼓逢节必闹,遇节必舞。它的竟打性很强,鼓手们一旦跃上场子,比不出个高低好坏决不下场。
横山老腰鼓分文、武两种。“文腰鼓”俗称“老人腰鼓”,一般由老人和孩子组成,三个老人配一个孩子,意为返老还童,延年益寿。动作表演又称“下三路”,“即缠腰打”“掏腿打”“转身打”。表演显得稳沉平缓,风趣诙谐。“武腰豉”俗称“后生腰鼓”,也叫“上三路”。均由小伙子表演,动作幅度大,力度强,节奏快速,舞姿强健有力,“快而不断,犯而不乱”。动作为“转身击鼓踢腿打,跑跳腾空接跪打,蹦有力跨步打,翻个斤斗蹲步打”。
横山老腰鼓始终保持着原生态打鼓技法,保持着粗犷豪放、激越、恢谐的特点和传统品格。横山老腰鼓是劳动人民特有的调剂精神生活、表达思想情感的民间舞蹈之一,是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融合的产物。它根植于民间,紧紧依附于民俗祭祀活动中。横山老腰鼓现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整理/白拴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