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
谈舞蹈“流”的艺术和“线”的文化审美体现
■ 陕西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 王燕 王黎
  舞蹈的创作编排,是创作者对所表现对象的个人最直观的心理反映和创作动机,是编创者文化审美的集中体现,通过舞蹈作品与观众之间进行文化交流,进而达到编者与观者之间的文化共识。
  舞蹈《小溪·江河·大海》是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1986年首演的女子群舞。编导是黄少淑和房进激两人共同创作完成。舞蹈以抒情诗的形式,表现滴滴泉水从山岩间诞生,聚成小溪,流成江河,汇入大海的自然过程。动作取自中国古典舞女子身段训练,编导提取其中的元素,给予创造性的加工。
  一、舞蹈“流”的具象体现
  在我们中国艺术的表现形式中,绘画是以线条作为表现对象在纸上勾勒出美丽画卷;音乐是以节奏对所表达的事物进行动人的勾勒;而舞蹈则是以我们人的肢体作为媒介,对编创者想要表达的人、物、事或对人物客观情绪的主观性表达。
  “流”是流动,是物质的流动或移动。“流”在舞蹈的创作构思中,体现在用身体语言在舞台上进行形象展现,是将舞蹈动作互相合理连接成整体。舞蹈动作是构成舞蹈的最基本元素,是塑造舞蹈形象的基础,通过演员的肢体表现对舞蹈作品进行审美,进而得到美的享受。舞蹈《小溪·江河·大海》整个舞蹈就是“流”的过程的具象表现,是以中国古典舞中的圆场碎步为基本舞步,时急时缓、时起时伏,所有情绪都集中在脚下不停歇的步态中。正如舞蹈评论家胡尔岩所说:“它使观众对中国舞蹈的理解,从跳、转、翻的狭小概念中解放出来;又使观众对中国舞美的认识从对肢体的拧、倾、曲、圆的精心雕琢中超脱出来,以潇洒、自由、流畅、整体流动的美的形态,扩大了观众对中国舞蹈美的视野,丰富了欣赏中国舞的审美经验。”
  舞蹈作品是以源头的一滴水开始,伴着轻柔的音乐,一滴、两滴、三滴水从舞台上场门的后区依次上场,用柔软的手臂象征水滴的汇合。接着,接连不断的水滴一滴又一滴地汇成了一股水流,缓缓而行。舞者采用平稳半脚尖碎步,成一排队形,仿佛一条小溪不断流动,简单的双臂交替或双臂同时在胸前呈柔软波浪舞动,显示小溪的恬静和柔美。接着,仍保持碎步,以上身为主和高于头部的舞动手臂的动作,另外配合着欢快的跳跃性动作,描绘出一幅欢畅的小溪汇集成河的画面。随后,舞者动作幅度加大,力度加强并用倒踢紫金冠的跳跃动作、使用卡农式的撩起带有闪光的白色大裙摆的动作,显示在水流湍急时引起的波澜和急促,原地的旋转和速度的加快表现水流在旋涡中的情景。脚下从平缓的碎步转换到急速的圆场步在舞台上流动,充分体现出江河奔腾而出的景象。大幅度甩动裙摆的动作以卡农式的编排技法、身体快速的时起时落,抓起裙摆的快速点步翻身,急速的原地旋转将舞蹈推向高潮,一排排的波浪一浪推着一浪、壮阔而激动人心,激烈的音乐使舞蹈达到高潮。随着音乐的渐慢渐弱,舞者纷纷散开并缓缓跪坐于地,轻柔的身体上下起伏,手腕的轻微转动,随着舞者们分为两大块交替舞动,仿若荡起片片波浪,又仿佛被海风刮起的小浪花。从这个舞蹈在身体语言构建中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些动作的韵味是自然的、生活的、也是创造性的。
  二、舞蹈“线”的审美意蕴
  在西方,舞蹈注重人体的形态造型,而在中国,舞蹈则注重人体运动的过程,即舞蹈空间中的流动过程,也就是线的运动,线的韵律、线的艺术。“线”在舞蹈编排中以舞台的调度而言,是舞者在台上的运动线路。
  舞蹈《小溪·江河·大海》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容、鲜明艺术个性和生动艺术形象的优秀舞蹈作品。小溪、江河、大海,由小到大排序,把溪、河、海这种自然界的相互关系升华到新的高度,赋予它生命、赋予它内涵、赋予它思想,给人们一个博大的思想空间。舞蹈的构图也是独具匠心,从独舞、双人舞、三人舞、基本群舞等舞台画面的流动和设计,其中舞蹈队形间穿插交替的运用及队形线路运行轨迹清晰可见,一气呵成,舞蹈很好地运用了从上场门至下场门横向的构图,给人一种绵延流长、纵深无限的感觉,用有限的舞台空间非常贴切地表现了“水流而无止境”的自然规律,给单一的线条赋予深邃的、丰富的内涵。溪流在静静的流淌过程中,经过石头的阻隔,变换了方向。舞者的转身流动让观众仿佛看到在自然河流中的真实场景,就这样通过一排一排舞者从舞台后区向前区的依次推进,汇集成江河,表现江河的舞段画面构图就不再像小溪时的线性流动设计,而是一队队、一排排推进式的构思编排,表现波浪涌动,奔流不息的江河,争先恐后、迫不及待涌入大海。
  舞蹈意境的创作一言以概之,那就是虚实相生,情景交融。舞蹈《小溪·江河·大海》选择河流为表现对象,运用人的肢体语言和道具形象将小溪、江河和大海表现得如此动情和感人。而准确曼妙的肢体语言,恰到好处且含有深意的舞台调度,以及为舞蹈添色增彩的舞台美术也是这个舞蹈常演不衰、常演常鲜的重要原因。
   参考文献:
  [1]周雅俐.徐虹.论舞蹈的意境创造[j].剧作家.2005.4
  [2]李静.舞蹈的身体与文化的身体[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3.4
  [3]张明鑫.谈古典舞“流”的过程[J].戏剧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