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2版
发布日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28期)
白云山道教音乐
  白云山是西北地区最大的道观,地处陕西省北部佳县城南5公里的崇山峻岭之中。白云山道教音乐是白云山道教活动的主要内容之一,常配合白云山庙会举行。白云山道教音乐由经韵曲调、笙管音乐和打击乐三部分组成。乐器有吹奏乐器和打击乐器两类。
  明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白云山白云观建成后的第三年,全真道龙门派第六代、北京白云观道士王真寿、张真仪等人持陕西布政使司贴来白云山总理教务,首次把北京白云观的道教音乐传到白云山,因而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古典音乐和宫廷音乐的双重成份,既古朴典雅,又庄重肃穆。
  清康熙年间,白云山道士苗太稔云游江南各地,广集名山道乐,并使之融入白云山道教音乐之中。于是,白云山道教音乐具有婉转优美、清新秀丽的江南风格。在长期的演奏过程中,道士们又吸收佛教、晋剧、唢呐、陕北民歌等曲调的精髓和演奏技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并成为道教音乐四大流派中最具地方特色的一派。白云山道教音乐曾传播四方,誉满省城,至今这一神韵仙乐仍诵唱古观,经久不衰。
  白云山道教音乐被誉为“白云神韵”“圣境仙乐”。按音乐形态区分,经韵曲调可分为讽经腔、诵诰腔和韵腔三类。经韵曲调的调式以宫、徵最多,也有少量曲调用的是商、角、羽三种调式。其调式音阶主要是五声音阶和由五声音阶的五个正音加入偏音4或7构成的六声音阶,只有个别曲调用的是七声音阶。笙管音乐因主要乐器为笙和管子而得名,是白云山道教音乐中十分重要的部分。它除为演唱经韵曲调伴奏外,还单独演奏笙管曲牌,几乎用于一切道教活动仪式。由于笙管音乐的主要乐器笙、管子、海笛音色清脆、明亮,曲牌古老典雅,再加上特殊的演奏环境,使这种音乐庄重、肃穆、清心悦耳、委婉细腻、文静优美,是具有浓郁宗教气氛的神韵仙乐。白云山道教的打击乐其他道观称铙镲牌子(以大小铙镲为主击乐器)和铛镲牌子(以铛铛、小镲为主击乐器),也属道教科仪音乐。经韵曲调、笙管音乐、打击乐在道教活动中常穿插、配合使用,所以,这三部分既是独立的,又是不可分割的。白云山道教音乐已列入国家级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白拴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