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丽君的歌曲如何成为“流行”

■ 陕西省歌舞剧院 赵丽荣

文化艺术报 理论
  二十世纪的华语乐坛涌现出一批后来成为一代人记忆的歌星,其中有一颗“星”格外闪耀,格外持久。她是很多人接触流行音乐的初恋,她的歌曲从唱片到卡带到CD到mp3再到手机下载,成为人们不变的选择,她就是邓丽君。
  邓丽君,原名邓丽筠,台湾人,1953年1月29日生于台湾省云林县褒忠乡龙岩村,1995年5月8日在泰国清迈因气喘病发与世长辞,年仅42岁。在短暂的生命中演唱的歌曲达一千多首,几乎每张专辑的累积销售量都超过一百万张,获得如“天才歌手”、“学生情人”、“华语乐坛歌后”等一系列赞誉。她的音乐不仅在华语流行乐坛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更是在文化领域里成为一个符号。“十亿个掌声”是邓丽君“1983年15周年巡回演唱会·台北站”主题名,亦是国人赠予她的最高评价。本文将从三个方面探讨邓丽君的歌曲拥有经久不衰的影响力和多年来广泛群众基础的原因。
  一、极具特色的“邓式唱腔”
  若问邓丽君的歌迷喜欢她的原因,其中一定会有这样的答案:“因为她的歌声自然甜美,非常打动人心。”这种效果的产生与她独特的唱腔有着直接联系。从最直观的听觉感受来讲,邓丽君的唱法不同于很多国内学院派出来的歌手,他们的演唱方式多多少少受到欧洲声乐影响,因此在感情上总是给人一定程度的隔阂。而邓丽君的唱法用汉、唐、宋时代的“浅吟低唱”来形容最恰当不过了,中高音如清泉般清澈透明,柔中带着韧劲与张力,不像部分民歌或山歌那样尖锐刺耳。低音又如呢喃的耳语,仿佛是为“我”一人而唱的。邓丽君的嗓音圆润,高低起伏顺畅,感觉浑然天成,令人陶醉。
  吐字清晰是邓丽君演唱的鲜明特点之一。与同时代港台歌手相比,邓丽君普通话的发音水平非常出色。在演唱过程中,她注意咬字、吐字的方法,声音明亮动听,字头利落准确,字腹圆满不含糊,真正做到了“字正腔圆”。并灵活地根据不同歌曲的情感要求采用紧咬缓发、延长字尾、延长字头等特殊的咬字发音方法,更准确地表达歌曲的意境,还会适时地加上一些装饰音。例如:歌曲《云河》中的“一片片白茫茫遥远的云河,像雾般朦胧地掩住了我,我要随着微风飘出云河,勇敢地走出那空虚寂寞”节奏轻快紧凑,吐字非常清晰。善用颤音是“邓式唱腔”中的另一个方面,她的颤音丰富多变、有内容有感情。邓丽君长于在演唱的时候将自己对于歌曲的理解融入每一个乐句,从而适时地在某个乐句的结尾字眼发出连续颤音,听来有种歌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例如:《小村之恋》:“弯弯的小河,青青的山冈,依偎着小村庄……啊问故乡,问故乡别来是否无恙”中的“河”“冈”“庄”“啊”“乡”“恙”等字的尾音都做了颤音的处理,拉长了情绪,更易触碰人们的心灵。邓丽君的“气声唱法”启蒙了一代又一代的“民通”、“美通”歌手,成为“邓式唱腔”又一个显著特点。所谓“气声唱法”是一种气与声不按发声规律而组合的样式,有意不让声带完全闭合,让气流通过未完全振动的声带时发出。“气声唱法”一般用于稍慢速度的轻吟低唱歌曲中,能使感情表达极为真切,像是发自心底的声音。邓丽君的大部分歌曲都运用了“气声唱法”,如《恰似你的温柔》《独上西楼》《原乡人》等等,将感叹、缠绵、温存及私语的内心感觉表现得富有感染力,富有生活气息。
  邓丽君给华语乐坛乃至世界乐坛留下极具特色的“邓式唱腔”,上述三个特点是笔者认为最突出的方面。正是因为邓丽君的唱腔,使得她的歌声达到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效果。
  二、极具多样的演唱风格
  邓丽君学习语言的能力非常强,她除了普通话相当标准以外还精通闽南语、粤语、上海话、英语、日语和法语,因此她的歌曲语种丰富多样。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凡有华处,皆有‘君迷’也。”邓丽君的歌曲能在很长一段时间深得人心与她极具多样的演唱风格也是分不开的。
  在邓丽君演唱的一千多首作品里,有如《夜来香》《美酒加咖啡》等来自20世纪30年代老上海的流行歌曲;有如《凤阳花鼓》《路边的野花不要采》等由中国各地的民间小调改编的歌曲;有如《郊道》《戏凤》等对各地的民间戏曲再创作的歌曲。邓丽君在音乐上可谓是学贯中西,少年时代邓丽君受到母亲影响,学习中国民间戏曲,尤其是黄梅戏和凤阳花鼓,而周璇是她早期偶像,其会话式演唱风格也对她产生深刻影响。后来邓丽君就开始接触外国的音乐,1973年邓丽君到日本学习“哭腔”,《空港》《爱人》《偿还》等歌曲就是这一学习成果的体现。1979年又在美国学习爵士、乡村、流行等风格,一向追求突破和创新的邓丽君甚至在1983年的“邓丽君十五周年巡回演唱会”翻唱了来自美国流行之王MichaelJackson的《Beatit》,一度成为焦点。在邓丽君的演唱中,“独白”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歌曲里带些独白,会增添代入感。如那首创作于抗战期间的《何日君再来》,在第一段唱毕后有一句独白:“来来来,喝完了这杯再说吧!”将依依不舍之情和挽留之意表现得既真切又强烈。有时歌曲中的独白比歌曲本身更富有感染力,两者恰如其分的结合能将情绪推至顶峰。邓丽君及其歌曲的深入人心还得益于她配合相应歌曲亮相在舞台上的传统旗袍等造型,甜美的歌声、温柔婉约的微笑再加之中国古典美的旗袍,正因为其多样的演唱风格,满足了喜好不同的听众歌迷,最终她的歌曲历经几代人而依旧“流行”。
  三、极具传统的古典之美
  中国是泱泱诗歌大国,“诗言志”“歌以咏志”一直是无数文人心中秉持的理念。人们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执着、坚守通过一句句诗,一首首词表现出来。近几年来带有“古风”性质的歌曲深得大众的欢心,比如保持着一张专辑必有一首“中国风”歌曲的周杰伦所创作的《青花瓷》《菊花台》等等。而邓丽君早在1983年就发行了古典专辑《淡淡幽情》,这张专辑中的12首歌曲的歌词全部是根据唐诗宋词谱写而成的。邓丽君用她与生俱来的古典气质,庄重、温柔又多情的声音让所有人感受到中国古典文学中的情怀,引起广泛共鸣。
  《淡淡幽情》被很多人认为是邓丽君演唱生涯中最出色的唱片,自此之后,包括邓丽君在内,华语乐坛再也无人有足够的能力和高度创作出将古典与现代结合如此完美的作品。由于这张专辑中歌曲的演唱需要极高的技巧和极佳的诠释能力,因此翻唱者并不多见,可见其弥足珍贵。《淡淡幽情》所选诗词多是体现中国文人愁绪、怀旧,感伤之情,像《独上西楼》《但愿人长久》《人约黄昏后》《思君》等等。以由李煜的《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改编的《独上西楼》为例,邓丽君在演绎的时候,第一遍用清唱的方式,奠定了作品落寞空寂的基调。第二遍运用心灵独白,让我们脑海中出现一个默默无言,独上西楼的形象。最后的两次重复,情绪越来越激烈,表达出词人剪不断理不清的亡国之愁。每一个音娓娓道来,温婉的歌声透着淡淡哀愁,将南唐后主李煜强压在心底的愁苦悲恨表达得真切而感人。整张专辑以徐缓平稳的旋律,细腻轻柔的感情为主,曲调上吸纳了中国传统民歌元素,五声音阶居多,让古词的韵律与现代流行音乐达到一个完美的契合。
  借用古典诗词意象进行再演绎的作品不胜枚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要数歌词化自《诗经·蒹葭》的《在水一方》。这首歌借用原诗的意象和意境,将古语换做白话文来表达,悠扬感人,郎朗上口。《淡淡幽情》的开头邓丽君有这样一段独白:“……我能不能与苏东坡、李后主合作,唱出一些可以代表我们民族的声音呢?作为一名歌者,我能不能也为传统文化尽一点微薄的力量呢?……有时候,唱着唱着,我会觉得好像不是在唱歌,而是在倾诉古老、庄严而且多情的中国。我更有一个小小的心愿,我希望大家都会喜欢这几首歌,让一千万平方公里秋海棠上的繁华与五千年文化的精晶宝玉,藉着歌声一代一代地流传下去……”邓丽君作为歌者将传播中国传统文化当做自己的使命,这也正是众多歌迷崇拜她,喜爱她的原因。
  至于邓丽君的歌曲如何成为“流行”还有很多因素,比如时代背景和社会文化特征,再比如她的歌曲大都曲调简单,易于传播,《月亮代表我的心》《甜蜜蜜》《再见,我的爱人》和《小城故事》是据统计香港歌迷票选出来最受欢迎的几首,它们非常大众化,人人都能唱几句。但就音乐本身来讲,她独特的唱腔、多样的演唱风格和与中国古典之美的结合是其歌曲历经几代人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斯人已去22载,但她早已成为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文化现象。她的浅吟斟唱,她的娓娓道来,不仅启蒙了现代流行乐坛,而且温暖了无数听众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