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完四川歌舞剧院出品的舞剧《家》,我再次注目节目单,记住了导演何川这个名字。这是一个观赏者在一场颇为尽意的观赏之后,由衷发出的赞美,以及自然产生的对以导演为代表的编创演出团队的致敬。巴金的长篇小说《家》,自1931年出版,已历80余年,影响了数代人,今天以舞剧的形式走上舞台,让人们重温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悲欢离合。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舞剧以觉新为一号人物,改变了原小说觉慧为一号人物的视角,这赋予了整个作品更为深沉丰富的意蕴,觉新这个人物的复杂性,更彰显出一个大时代的动荡变迁在一个家族继承者——长子身上的回响。
何川长于抒情,善于进入人物内心,细腻地表现人物的精神世界。大幕开启,觉新出场,他心系远方的梅表姐,但却不得不与瑞珏结婚。他委屈自己,与高家长辈妥协。导演用觉新与瑞珏的双人舞表达其婚姻情状,其情苦涩酸楚,其状若即若离。入夜,又以幻觉忆念来表现觉新与臆想中的梅表姐的深情爱意,觉新与瑞珏的双人舞、与梅的双人舞,构成情感上的映衬反差,显示出他矛盾纠结的心理状态。导演在人物的情感把控上,细腻而准确。两段双人舞,在同一空间中,分割出不同的时间情态,借用电影蒙太奇手法,衔接人物不同时期的行为,虽各有情感侧重,但都能予以精彩铺陈。觉新面对新娘瑞珏,既无奈又同情,既不能身心投入,又不愿伤害对方;与梅的爱恋,虽缠绵却克制,心欲倾情却又无法得到。这些曲折隐微的心理,都被表达得极为恰切。
觉新这个人物的深度,展示于他在所有重大问题上的两难选择。他爱他的弟弟觉慧,却又不得不站在家长的立场上,阻挠他逃离家庭;他深爱梅表姐,却又不得不接受家族为他选择安排的瑞珏;他恨旧礼教对新思想抱有同情,但却无力反抗旧家庭加在他身上的枷锁,也无法勇敢地去拥抱接受新思想。在新旧时代之交,觉新是一个典型,人们从他身上,既可看到新时代的曙光,又可感受旧时代因袭之重负。这是一个矛盾性的人物,选择这个人物作为主角,对于创作者而言,本身就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家》的群舞,对于营造整个舞剧氛围非常有力。第二幕是觉慧与鸣凤的爱恋遭际,重心表现鸣凤的不幸。她心里爱恋着少爷觉慧,却被高家许配给一个老爷做妾。鸣凤奋力反抗,却如何也逃不出这个被重重黑暗包围的处境。编导安排了两组男子群舞,象征着迎娶鸣凤的轿子队伍和灯笼队伍,两组黑衣男子群舞,构成了沉闷威赫的压迫感,特别是轿子一组的男子群舞,以两根红色轿杆作为道具,在色彩上点明迎娶的含义,鸣凤被拘于轿杆构成的包围中,非常传神地表达了鸣凤的境遇。灯笼一组群舞,更增添了煊赫的气势。导演何川的编排既新颖又叙事简明。这两组男子群舞,构成很好的效果,将一个弱女子的悲惨命运渲染得淋漓尽致。整个群舞中,我们只看到弱小娇嫩的鸣凤,仿佛一瞬间就会被这般蛮野暴虐之风摧折,一个弱女子与整个舞台上的两组黑衣男子群舞,构成极大色差,强化了黑暗的社会氛围与人物的屈辱命运,极具舞台渲染力,彰显了鸣凤必然一死的悲惨命运结局。
第三幕表现老爷之死和族人倾轧,预示旧时代的崩溃。这是又一个大群舞场面,该剧以白衣孝服为主色调,男群舞与女群舞相映构成祭拜场面,觉新与觉慧被排挤冷落,这是一个叙事段落,虽是葬礼场面,却并不让人感到哀痛,反倒有些怪异和喜感。第二幕的学生游行群舞,以小旗子作为道具,场面凸显青春活力和昂扬奋发的精神。结尾部分的纤夫群舞,既交代了剧中人物觉慧离家远行,在江边搭乘船只,要走向一个广阔的世界,又以纤夫的雄壮有力,展示了农工新生力量的崛起,预示觉慧的远大走向和一个新时代的诞生。江边送别弟弟的觉新,有留恋有惋惜又有几分茫然,看着弟弟走向一个自己未知的世界去。这些地方,都能显示出导演的别具心裁。
主要演员都比较整齐,个人技术不错。瑞珏临盆,因避讳死丧而居郊外,后因难产没来得及救治而死。这样一个情节,以瑞珏的一段独舞表现,发挥得酣畅淋漓。最后部分,觉新与三个牺牲者的舞蹈,也是很具有意味的一个舞段。妻子瑞珏、恋人梅表姐、弟弟的爱恋者鸣凤,这三位女子,瑞珏和鸣凤失掉生命,梅表姐失掉了个人幸福,她们同是封建礼教的牺牲者,是新旧时代交替时期的献祭者。她们的痛苦是,意识到了自己的自由和幸福,望见了未来时代的曙光,但是却被旧时代纠缠禁锢,而没有力量将远方的幸福化为现实,现实没有能提供给她们赢得自己幸福的支持,这是历史的残酷,其深远意义也恰在于此。她们是娇弱而美丽的牺牲者,召唤沉睡者醒来,召唤新时代的降临。觉慧决然远行,踏上新里程。觉新痛苦、迷惘、深思和渐悟,都在与三个女性牺牲者的对舞中展开,这一场景的设置体现了编导对整部舞剧的创作意图。
舞剧在音乐、灯光、舞美、道具等方面的运用也很出色,音乐与故事和人物协调推进,高家世族高大耸立的院墙,人物活动区域压抑的暗调灯光,象征威权的太师椅的灵活运用等等,所有这些,都为舞剧极大地增添了光彩,达到了所可能达到的理想效果。应该说,舞剧《家》是一部令人振奋的好作品。
仵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