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水浒》丑妇形象的成因及影响

■ 陕西画报社 张瑞芬

文化艺术报 非遗 理论
  自古以来,人们都追求美好的事物,文学中塑造过很多美人兼具外貌和心灵之美。而面貌丑陋、心灵善良的女性在众多作品中也时有出现,《水浒》塑造的缤纷斑斓的丑妇形象在文学史上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作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的《水浒》,是一部著名的描写江湖绿林的长篇小说。虽然《水浒》是男性的英雄史诗,女性被定位为:美女大多淫贱,即使有贞洁美女也是红颜祸水;丑女才有几分英雄气,却都少不了丑陋或粗俗;老妇则大都贪婪阴毒之极。不过作者塑造的一系列丑妇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闪耀出它独特的光芒。
  中国文学中的女性形象描写丑妇的作品并不多。宋玉《登徒子好色赋》主要状写了丑妇之貌“蓬头挛耳,齞唇历齿,旁行踽偻,又疥且痔”。刘向《新序·杂事》写到的丑妇无盐:“其为人,臼头深目,长肚大节,昂鼻结喉,肥项少发,折腰出胸,皮肤若漆。”而正是这位丑妇毛遂自荐于齐宣王,慷慨激昂地陈述治国之策,使齐宣王痛改前非而齐国大安。这篇文章不只写了女子的丑陋外貌,更突出于才德。五代以后,这种专门写丑妇的作品亦时有所见。
  《水浒》中所描写的丑妇则不同于前人所写:梁山好汉中的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容貌丑陋却是巾帼英雄,心地善良,武功了得,也十分有见地;一丈青扈三娘虽容貌美丽却脚大,在那个极其流行小脚的社会里这是极丑的;大虫窝段三娘则既丑又笨,毫无羞耻之心,不过“八字却十分旺夫”。
  作者从小说情节、环境描绘和人物形象等方面生动地塑造出了中国小说史上独具特色的丑妇形象。孙二娘的热情真诚,扈三娘的重义重情,段三娘的泼皮无赖,这些在中国文学史上是很少有的。《水浒》不仅对中国文学史是一种杰出的贡献,而且所表达出的妇女观对后人也有极深的影响。
   一、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
  孙二娘进入读者的视野:眉横杀气,眼露凶光,辘轴般蠢坌腰肢,棒槌似桑皮手脚。厚铺着一层腻粉,遮掩顽皮;浓搽就两晕胭脂,直侵乱发。红裙内斑斓裹肚,黄发边皎洁金钗。钏镯牢笼魔女臂,红衫照映夜叉精。
  小说采取了漫画似的描绘,淡化了血淋淋的场景和气氛。孙二娘准备杀剥武松及公人时,打扮得花枝招展,不露一点紧张气色。她说:“这个鸟人汉却会戏弄老娘,这等肥胖,好做黄牛肉卖,那两个瘦蛮子只好作水牛肉卖。”口气平淡,轻松戏谑。这些暗藏杀机的险怪情节宛然成为人物的个性语言和日常行为,冲淡了读者的畏惧心理,让读者有了充分的精神准备来接受血腥凶险的奇特突兀描写,因而没有影响读者对孙二娘的赞美和喜爱之情。
  善于在人物的外形与思想上制造差异,是作者的高明之处。美色女子外美内淫,表里不一让人生恨;丑女外丑内热,同样是表里不一,却让人生爱。潘金莲貌美如花却淫欲无度,对他人栽赃陷害,毫不心慈手软。而孙二娘虽丑,对待武松比那心怀叵测的亲嫂子潘金莲更像亲人。
  顾大嫂与孙二娘都是外貌极其丑陋,而性格粗放豪爽。二人又有不同之处,孙二娘聪慧,讲义气。而顾大嫂则是重情,她之所以和丈夫一起上梁山,是为了救“弟弟”而放弃了安稳生活,从此走上梁山开始了征战旅途。《水浒》详写了顾大嫂:眉粗眼大,胖面肥腰。插一头异样钗环,露两个时兴钏镯。红裙六幅,浑如五月榴花;翠领数层,染就三春杨柳。有时怒起,提井栏便打老公头;忽地心焦,拿石锥敲翻庄客腿。生来不会拈针线,弄棒持枪当女工。
  宋江大战东平府。九纹龙史进在东平府做内应,不料想被打入监牢。吴用派顾大嫂去探看情况。顾大嫂“头鬓蓬松,衣服蓝缕,杂在众人里面,捵入城来,绕街求乞。”进入监牢百般使计打探内情并完成任务。她一介平民妇女竟有如此大的本领实属不易。
  二、大脚丑女:一丈青扈三娘
  扈三娘“天然美貌海棠花”,美中不足的是她的脚大,在以小脚为美的宋代又可谓是不折不扣的丑女了。不过她在梁山女将中是最勇猛的,武功十分了得,“霜刀把雄兵乱砍,玉纤将猛将生拿”。
  扈三娘不仅脚大,而且“哑”,被称为哑美人。她原本是扈家庄千金小姐,原来的未婚夫祝彪年轻勇武。三庄联防被各个击破后祝家庄主满门尽灭,她本人被俘,一门老幼被杀,只跑了哥哥扈成。宋江将扈三娘安置到父亲宋太公那里,很快把扈三娘认作干妹,并将扈三娘许配给王矮虎。王矮虎是个什么样的人呢?矮脚虎王英原来是车家出身,因为路途中见财起意劫了客人,事发后被官府捉住越狱跑了,上了清风山为寇,从此蹿入绿林。而王英本性好色。第一次将清风寨刘高的老婆拿住后,王英命人将她抬到自己房中。第二次将蛇蝎心肠的刘高老婆捉住后,王矮虎又想淫乐一番。扈三娘话语不多,忠于丈夫,又讲信誉,是个《水浒》中不多的良妇。因而被《水浒后传》的作者陈枕誉为“内言不出于间,还算个良家女子”。
  扈三娘的形象在小说中是非常概念化的。她的动作大都是与敌人作战,生活中却没有片言只语。这是《水浒》中独具特色打破常规的丑妇形象。
  三、大虫窝段三娘
  段三娘是《水浒》中真正的丑妇。她不仅长相丑、心灵恶,毫无羞耻之心,是个泼皮无赖。她的人生经历与一般女子不同,性格人品也不同。
  段三娘外号大虫窝,良家子弟不知被她诱扎了多少。段三娘却十分“旺夫”。王庆原本是个浮浪小人,他在开封府内做副排军,居然看上了当朝宰相蔡京的孙儿媳妇娇秀。二人勾搭之事败露,王庆被官府打入监牢而逃脱之后来到段家庄。在王庆与段三娘的新婚之夜,官府前来捉拿王庆。从此,王庆和段氏一家走上了强贼之路。王庆先杀了房山寨原寨主廖立,被立为寨主。三四年间,居然占据了宋朝六座军州。王庆还自立为皇帝,伪立段氏为妃。
  二娘虽丑却有人情味,顾大嫂是重亲情,扈三娘是谨守夫妻纲常。而段三娘在她身上丝毫没有一点闪光之处,用心险恶,惟利是图。
  扈三娘、顾大嫂、孙二娘这三个女将,都属于“地煞星”系列,而且无一例外都排在自己丈夫的肩下:王英排名二十二,扈三娘排名二十三;孙新排名六十四,顾大嫂就排名六十五;张青排名六十六,孙二娘就排名六十七。究其原因,还是受“夫权”的影响。
  作者如此安排也有很多原因:
  首先,中国一直处于男权统治下,父系文化一直将女性地位置于附属地位,而且认为女性是乱世之根。美女即尤物,尤物即妖孽,妖孽者,即俗语所称之妖精。这正是反映了自古世人对美女的心态有两种,一是追求,二是防范。“女人祸水论”在传统文化中暗流汹涌了几千年。因此《水浒》中那些女英雄基本上不仅没女人相,也没女人味儿,如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等。而既有女人相又有女人味,如潘金莲、潘巧云等,全是淫妇荡女,最后结局一概非杀即剐。
  其次,宋代开始统治了宗法社会后期的思想潮流——理学。宋儒认为,“理”是“月照万川”,主宰一切事物的法规。如果说以忠君为最主要思想基础的“理”主导描写宋代生活的《水浒》还算基本符合历史,同样的思想在《三国演义》中却改变了三国时“孝”字占重要地位的历史,并让《三国演义》女性按宋儒倡导,为理而生,为理而存。
  再次,作者故意将《水浒》中的人物形象夸张化,显现出他们与凡人不同。作者采用怪诞的笔法来刻画人物,当看《水浒》中的丑妇丑态万种难以想象,而人品则各具特点,从而达到了“惊心动魄”、“不寒而栗”的艺术效果。同时,人们在嘲笑欣赏丑妇时,潜意识中对温柔善良、知书达理的佳人产生一种期盼感,在灵魂深处爆发了善与恶的尖锐对立冲突,真正的美便从这里得到升华。
  《水浒》中塑造的丑妇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显得呆板、概念化,但是她们的举止言行、外貌特征均超乎常规,给人们留下极为深刻的印象。《水浒》把当时社会中各种各样的丑都汇聚一起,这在中国文学史上是独树一帜的,它犹如色彩鲜艳的奇葩在文学的长河中始终吸引着人们的目光,震撼着人们的心灵,给后人留下了极深远的影响。
  《水浒》把现实中的丑在艺术作品里真实再现,采用极端夸张、对比的手法,使得人们在欣赏艺术形象时饱含着对作者才能的赞美佩服之情,对后人影响颇深。清代初年汪琬的《丑妇赋》也注重夸张对比的手法。他描写的丑妇内外皆丑,无一处可称道:丑陋淫荡,矫揉造作,扭捏作态,对一切人卖弄风骚。清代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有一系列丑妇形象,虽然外貌奇丑,而品质却美得令人叹赏。她们与蒲松龄笔下那些“容华绝代”的美人相比可谓“奇丑”,但是她们有着非常善良而美丽的爱心,她们用自洁、自珍、追求独立人格的行动闯开了不听从命运摆布的道路,使“丑女”也闪烁出绚丽的光彩。
  近年来,“颜值”成为热门话题,“颜控”圈粉无数。“颜”在汉语中意为面容、容貌。“值”则意指数值。颜值表示人物颜容英俊或靓丽的数值,用来评价人物容貌。如同其他数值一样,“颜值”也有衡量标准,可以测量和比较。后来“值”的数值意义淡化,在词义上“颜值”就相当于“颜”,只表示面容和姿色。文学、影视作品中也很注重塑造相貌平庸性格善良坚强的男女主人公,圈粉无数。但近年来“颜控”的数量日益增多,甚至有人指出“这是一个看脸、刷脸的世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文学作品对社会的影响是巨大的,弘扬人性的真、善、美始终是永恒不变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