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第一台胜景且看红石峡

文化艺术报 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
  九月中旬的榆林既有秋天特有的疏朗,也夹杂着夏日未散的余热。沐浴着阳光,感受着秋风,我们一行人踏上了去往镇北台的路途,去寻觅榆林的长城遗迹,感悟明朝时期的历史。
  下了公交,沿着一条小山坡往上爬,没走一会儿,就到了目的地。镇北台建于榆林城北3公里的红山顶上,踞险临下,控南北咽喉,是延绥镇长城要塞之一。
  据悉,镇北台建于明万历三十五年(公元1607年),台呈正方梯形,分四层叠起,外砌砖石,内夯黄土。台高30余米,占地面积5056平方米。一层为基座,外墙高10.5米,内墙高5.5米,东墙南侧置城门。二层高15.6米,台南设砖石踏步和卷洞,向东直通三层,南墙石刻横额“向明”,北面石刻横额“镇北台”。三层高4.1米,台东外砌砖石踏步。四层高4.4米,台南外砌砖石踏步,台四周设垛墙,原建有木结构瞭望哨楼一座,清末坍塌。
  台体粗犷大气,古朴庄重、巍峨壮观。虽经数百年风霜雨雪,仍完整地屹立于红山之巅,以其雄浑奇特的造型、苍凉凝重的风貌向世人昭示着无穷魅力。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题名为“款贡城”的城楼。“款”的意思是“通款”,“款待”;“贡”是“通贡”,“朝贡”。“通款”即通和言好,互相表达友好之情。“通贡”是指在政治上表示臣服于朝廷,派遣使者进贡牲畜、特产等物品的特殊交易,经济上则是以互市为形式的官方贸易。款贡城就是为了这种特殊贸易而修建的交易场所。
  款贡城背依长城,环抱红山,西高东低,起伏曲折。城池东西长210米,南北宽175米,占地36750平方米。南墙设一城门,是中原人员、物资进出的唯一通道;北墙设两道城门,供朝贡、交易的人员、车马、物资通行。款贡城西部台地处建有“会盟馆”,为驻守边关的官员与蒙古部落首领或使臣进行洽谈和交接文书的场所。东部较为宽阔的场地上则在交易日搭建帐篷,进行物品交易。
  拾级而上,踏着一层层的木板青石,我们登上了镇北台一层。极目远望,这里伫立着两座红檐建筑——镇北台长城博物馆。是2010年设立,原是营房建筑的遗址,博物馆陈列展览并对外开放。展陈内容以文字、图片、实物、场景再现等形式,介绍了延绥镇长城的分布、构成、沿革及军镇管理、蒙汉民族关系和相关研究等情况。
  特别是对我国长城的分布、修建等情况作了详实而丰富的介绍。在我国,长城是中华民族象征。主要分布在中国的北部,横亘东西。长城分布在黑龙江、辽宁、内蒙古、河北、北京、天津、山西、陕西、河南、湖北、宁夏、甘肃、青海等十三省区市,全长5万多千米。修建时间从东周直到明代,达两千多年。
  长城以北茫茫的大漠与无垠的草原,是传统的游牧文化区域;其南广袤的黄土高原和肥沃的平原地带,是传统的农耕文化区域。长城就处在这两种地理环境的交错地带上,并且与这两种文化之间的冲突融合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以镇北台为中心的延绥镇长城就是明代当地蒙汉两族的分界线。
  从东周开始,历代均有修建,直到明代,中国长城体系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成为当今世界上规模最大、体系最丰富的文化遗存。而镇北台是明长城沿线气势最为宏大的建筑物之一,被誉为“万里长城第一台”,与山海关、嘉峪关并称明长城三大奇观。它是战国、秦、汉初、隋和明四代长城必经之处,见证了中国长城的发生和发展,更成为中国长城的缩影。
  中国的长城,其使用时间之长,分布范围之广,结构之复杂,文化内涵之丰富,罕有其匹。“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虽然现在的长城早已不再是军事设施,硝烟也都散尽,但我们要记住这段历史,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保护好长城,时时警醒。
  诚如人们所言:镇北台依山踞险,居高临下,北瞰河套,南蔽三秦,锁长城要津,控南北咽喉。在这里,似乎可以跨越时空地感受到当时的巡抚或是将士们在此瞭望的场景,内心重燃激动报国之心,感受御敌澎湃之情。
  看过雄伟的镇北台,带着内心的激动报国之心,我们又来到了红石峡。红石峡与镇北台两地相距比较近,步行约15分钟可到。
  红石峡在明长城口红山脚下的榆溪河谷,当地人也称为“雄石峡”,因为山上都是红色石头,所以得名“红石峡”。这里最适合傍晚黄昏时分前来游玩,晚霞照耀下的峡谷十分有意境。从西崖走到峡谷底部,榆溪河从这里流过,让这个西北边塞之地有了一些江南的秀丽。
  在导游的讲解下,我们了解到红石峡谷长约350米,峡谷东崖高约11.5米,西崖高13米,东西对峙,峭拔雄伟。峡内榆溪河水穿峡而过直达城西。古代驻守榆林的文人墨客甚至武将都喜好到红石峡题刻以抒发边塞豪情壮志,从宋代到民国的都有,所以红石峡又是长城书法艺术的一大宝库。不过遗憾的是好多古代题刻已经被刻意毁坏了,但从题字的内容依旧可以看出榆林古时“九边重镇”的地位。此外,还可以欣赏到宋元时期的石窟艺术,这里成为信徒朝拜的去处,有意思的是还能看到送给神仙的锦旗。
  “万里长城第一胜景”的美誉,最具看点的便是峡内有“塞上碑林”之称的摩崖石刻,摩崖石刻分为东、西两部分,大多是明清时期的作品,虽然年代不十分久远,但也有不少名人的墨宝。在红石峡的东崖上,有八十多处题刻,大多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凿刻的,其中左宗棠的“榆溪胜地”、马占山的“还我河山”是比较著名的;在红石峡的西崖上,大约有三十多块题刻,有一些是比较特别的阴阳刻法相结合的题刻。在这些石刻中有赞颂红石峡境地优美的如“禹迹摩崖”“中华天柱”“天外奇峰”“潮海蓬莱”“开元图画”“天成雄秀”等;也有形容军事地位之险要如“大漠金汤”“长天铁垛”“天边锁钥”“雄镇三秦”“榆关雄山”“威震九边”等等;还有表示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如“还我山河”“中外一统”“蒙汉一家”等等。字大者约6米,小者寸许,篆、隶、楷、行、草齐全,笔力雄健、挺劲。更有蒙文石刻,为红石峡摩崖石刻瑰宝一绝。这里还保留有开凿于宋元时代的佛寺和石窟,遗憾的是现今除了某些洞窟的彩绘和雕刻外,其他已不复存在。另外,于1472年开凿于峡谷半山腰的广泽渠也令人惊叹称奇。
  此番来观红石峡觉得红石峡是西北的一个大观,来到这里之前无法想象沙漠南缘的榆林竟有如此大片绿色之地。峡谷两岸,绿树葱郁;峡谷之中,河流奔涌。赶上晴天,就可以一睹“红山夕照”的风采:夕阳之下如同晚霞一般绚丽的红石峡风光是著名的“榆林八景”之一。在石窟下,石雕暗渠把榆溪河的水引到农田,浇灌出美味的榆林小米、绿豆,榆林的水极为可口,是最好的水源地。
  如果你站在毛乌素沙地的边缘,便可看见榆溪河湍流过峡谷,峡谷的两旁都是数百年来名人书法的雕刻,石窟内有很多泥塑和古人遗迹,远处的吊桥巍峨潇洒,这一切都是对红石峡的最好描述。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燕郡 见习记者 席小鱼 籍晓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