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训练是指少年儿童在身体和心理成长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有针对性地编排的舞蹈训练。这种训练要求用简单明快且积极的动作激发和引导少年儿童的童心童趣。少儿舞蹈训练和成人舞蹈有着明显的不同,最大的区别在于少儿舞蹈动作简单明快,内容积极明了。少儿通过舞蹈的学习,可以培养肢体协调性,艺术表现力,还可以锻炼身体,起到良好的健身、健心的作用。
一、少儿舞蹈培训对少儿成长的积极作用
少儿舞蹈作为少儿艺术教育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具有较强的艺术性、直观性,深受少年儿童的喜爱。首先,少儿舞蹈训练有利于促进智力的发展,培养形象思维能力和敏锐的观察能力,使学生的感知、联想、想象、幻想能力等得以淋漓尽致的发挥;其次,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道德意识和意志品质,培养孩子活泼的个性和坚强的毅力。再者,通过记住一些复杂的动作、流动的路线、节拍等,可以培养孩子的注意力;更重要的是,有助于孩子形成活泼、开朗、乐观、积极向上的性格。儿童时期对孩子适当、科学地进行舞蹈训练很重要,它具有文化教学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自信心的培养。学习舞蹈可以丰富少儿的情绪,使其性格更加活泼、开朗。经过一段时间的舞蹈训练,少儿们便有机会(平台)参加各种类型的舞蹈比赛与演出,这些活动会锻炼少儿的胆量,增强少儿的自信心,使少儿不怯场,同时增加其艺术表现力。
(二)协调性、灵活性的培养。舞蹈可培养少儿对肢体的感知力与协调控制力。随着学习舞蹈时间的增长、级别的提高,舞蹈动作难度不断加深,更加需要身体各部位的协调配合,进行走、跑、跳等复合动作的完成,使舞蹈动作看起来更加优美、舞姿更加灵活。
(三)坚强毅力的培养。少儿在初学舞蹈时意志力较差,舞蹈的训练是艰苦的,需要少儿们有不怕吃苦的精神、坚定的毅力。长期的坚持不懈培养出少儿面对困难时的勇气与坚强的意志力,使她们更加热爱生活、享受生活。
(四)审美情绪的培养。少儿在学习舞蹈时,总是观察和跟随着教师的示范心摹手追地模仿,这时他们主要是以审美主体的身份,对审美客体作出审美情绪的初步判断。长此以来,有利于培养少儿良好的审美观,是孩子们通过具体形象来认识缤纷世界,认识真善美,培养感受美、追求美的能力。
二、少年儿童舞蹈培训中应注意的问题
(一)少年儿童舞蹈培训里素质教育不是演员教育。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用舞蹈来教育幼儿,西周宫廷雅乐中的“六小舞”就是从幼儿到青年的舞蹈艺术素质教育的完整体系。我们的舞蹈教育工作者为孩子打好人生基础,对培养和提高全面素质能力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现代舞大师邓肯开办舞蹈学校,宗旨是让舞蹈以其持久不断的运动促进儿童的身心发展。她一再呼吁,舞蹈教育不是为了培训儿童上台演出,而是生活在文明社会的每个孩子都有权继承的一份美的遗产。
舞蹈的种类很多,有现代舞、芭蕾舞、中国民间舞、民族舞等,每一类中又有若干分类。对这些舞蹈风格的把握要从小进行专业训练,长期对某一种舞蹈进行重复训练,这就是演员教育、专业艺术教育。这种教育要求表演技艺精益求精,但用这种模式进行幼儿舞蹈素质教育是非常不合适的,对幼儿的身心健康发展极为不利。
少幼儿舞蹈素质教育不要求每一位幼儿都要学会劈叉、弯腰、前桥、旋转等各种高难度动作。而演员教育在挑选人才时,就要求孩子骨骼的发育状况、身体的柔韧性能、四肢的比例、弹跳和动作的协调能力等均符合要求,才具备专业能力训练。它培养的指向性非常明确,就是长大做演员。而我们所说的少幼儿舞蹈教育是大众教育、发展教育、普及教育、启蒙教育,不在于培养专业演员,它注重素质教育,目的是让少年儿童在优美的舞蹈训练中感受美、认知美、享受美,为他们的未来全面自由的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少年儿童舞蹈培训内容有儿童有特点。少儿舞蹈是舞蹈中的一个独立分支,有自身的个性,自身特定的创作要求,表现对象和接受对象。它与成人舞蹈最大的不同在于一定要有鲜明的儿童特点。
舞蹈是一种美育的教育,通过真、善、美的舞蹈形象,浸透人们的心田,感染人们的思想与情感。因而少儿舞蹈教育要注重培养少儿的形体美、行为美、举止美、人格美,形成由内而外的统一美。
我们看到有些老师在训练组合及儿童舞蹈作品中选取成人音乐,做成人动作,使孩子在无法真正体会感情的状态下机械地完成动作。更有甚者,还有为未成年的孩子传授表现成人爱情舞蹈片段的现象,让这些涉世未深的孩子刻意去表演他们并不完全了解的情感,对孩子的身心发育极为不利。近几年,我国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儿童舞蹈作品,如幼儿舞蹈《宝宝会走了》《聪明宝宝》,少儿舞蹈《下雪了,真滑》《兔气扬眉》《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等。中学生舞蹈有北京二中表演的《红扇》《火火的青春》等。这些舞蹈把孩子们的天真、好奇、好动的天性和聪明智慧以及朝气蓬勃的精神面貌都表现得淋漓尽致。总之,童心童趣是少儿舞蹈的灵魂,也是少儿舞蹈永恒的主题,让孩子们舞出一片童心才是少儿舞蹈的最高境界。而那些成人化的作品及训练方式,应该坚决废除。
(三)少儿舞蹈训练要符合身体发育的特点,幼儿正处在身体发育阶段,在训练中应该注意孩子的骨骼生长、肌肉的发育等情况,不能一开始就展开各种“软开度”训练。比如说下腰、压叉等比较枯燥的基本功练习,不仅对孩子的学习兴趣有影响,还因为孩子自身的肌肉控制能力、平衡能力都比较弱,很容易造成受伤。在训练中不要给孩子做一些促进伸展法,即利用肌肉为身体收缩和放松的伸展和在动作的极限边缘伸展动作,以及延长伸展时间,稍微放松,再在动作极限上保持,这种伸展练习在舞蹈中不适合幼儿阶段。有很多培训机构一开始为了吸引家长眼球,动不动就让孩子先练下腰、压叉等基本功,这是一种不专业、不负责任的做法。处在年幼的孩子,对他们进行启蒙训练,要让他们爱上舞蹈。现在有很多素材,内容丰富,音乐好听,动作简单易学,在寓乐寓教中,让孩子们感受到了舞蹈美。如在地面上做划小船、架飞机的动作,趴在地上表演小燕子飞翔等,通过坐地的身体延伸和勾绷脚练习,使幼儿在表演过程中能够有正确的舞姿,以达到训练的目的。
少儿阶段的孩子处在身体发育阶段,每个孩子的骨骼发育状况各不相同,训练过程不能操之过急,要注意判断孩子的个体差异及接受程度。舞蹈专业要求的“软开度”是需要时间的,即使展开一定难度的软开度训练,也一定要在老师一对一的辅助下完成。有些孩子在训练时,因为疼痛而自然产生一股反抗力,与老师的配合完全成了反作用,从而造成身体拉伤。有些老师操之过急,孩子还没有达到一定熟练程度,就叫他们练习前桥、后桥等技巧动作,这是非常危险的。有的老师在舞蹈作品中动不动就让孩子做技巧,不管这个动作与音乐情绪是否吻合,是否贴切,只是为了显示出“功底”。有些老师在训练把杆“蹲”的时候,时间过长或者控制动作太多,或对某一边加强练习,忽视另一边,超负荷运动量加大,长期反复练习会造成孩子大腿粗、细不对称,胯部下沉肥大的状态,对孩子的形体产生了不良影响。更有甚者,把少儿舞蹈当成柔术训练,对孩子进行撕腿拉腰等过猛动作。
因此,少儿舞蹈教学应注意以下几点:
1.训练中注意对身体各部分的全面训练,多进行对称练习,否则易造成发育不均衡、脊柱变形等。
2.少年儿童脊柱生理弯曲小于成人,缓冲作用较差,练功室内若没有木地板就不要做大量的弹跳训练,否则会对下肢骨化点产生过频的刺激,易引起骨化点过早骨化或软骨损伤,影响正常生长发育。
3.不宜过多进行快节奏、大幅度、高强度的扭胯摆臀动作,否则会影响髋部正常发育,使得成年后髋臀部肥大而影响形体美。
4.少年儿童的关节囊、韧带的伸展性大,关节软骨较厚,关节的活动范围大于成人。宜进行柔韧性练习。但少年儿童的关节牢固性差,容易发生关节韧带扭伤,关节脱位等。所以在舞蹈教学和训练中,在发展关节柔韧性的同时,应注意发展关节周围肌肉的力量,防止软骨病及关节的损伤。
5.在身体机能方面,少年儿童的心肌纤维较细,弹力纤维分布较少,心脏收缩力弱,血压反应不稳定,植物性神经对心脏的调节功能尚不完善。因此身体负荷不能过大,活动时间不宜过长。少儿的胸廓狭小,肺活量较小,呼吸肌力量弱,呼吸深度浅、频率快,因此,在教学中应教学生呼吸的方法,使学生做到呼吸与动作的正确配合。
6.少年儿童大脑皮层中兴奋和抑制两个过程是不均衡的,兴奋过程占优势而抑制过程相对较弱,因此,做动作时,多余动作多,动作不够协调精确。他们活泼好动,精力充沛,易疲劳也容易恢复。儿童时期神经活动中第一信号系统占主导地位,对形象具体的信号容易建立条件反射,而第二信号系统相对较弱,抽象的语言思维能力差,分析综合能力还不完善。因此在教法上应多采用直观形象的示范动作,多采用简单易懂和形象化的语言进行讲解。内容上要生动活泼,多样化,多安排一些短暂休息,避免产生疲劳。
7.在身体素质方面,七至十岁孩子是柔韧、灵敏素质处于自然增长率最快的时期;十至十二岁女孩,十二至十四岁男孩是速度、耐力、力量处于自然增长最快时期;舞蹈训练中要按照这些年龄段的生理特点提高训练。我们相信,经过科学的舞蹈训练,不仅能使孩子们获得舞蹈知识与技能,提高孩子认识美、掌握美、展示美的艺术品质,还能促进身心发展,从而更加健康美丽。
综上所述,舞蹈对于少年儿童身心健康的良性效应,需要科学化教学训练才能实现。舞蹈教学的科学化,是实现舞蹈教育最终目的的前提基础。而舞蹈教育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运动人类科学知识的掌握和运用。因此,少儿舞蹈的教学训练,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安排和组织,以及教学训练方法和手段使用等方面,必须针对少年儿童身心发展特点和具体情况而定,避免出现成人化、演员化,拔苗助长等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