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4版
发布日期:
《菩提树下的欢宴》(连载62)
■ 高建群
    玄奘译心经
  找到水源的枣红马,过来唤他,用舌头舔他的脸,用鼻孔喷出的热气喷他的脸,用嘴巴叼住他的衣服往泉边拖。这样玄奘来到了泉边。他先将头深深地浸入水中去,贪婪地将肚子饮饱,接着合衣跳进水里,将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毛孔清洗。最后,身子彻底地清爽了,于是爬出水来,脱下僧衣,在水中摆净,又将僧衣平摊在砂砾上晒干。
  远方在等待着他。山那边是什么呢?他不知道!他所有的知识只是听到过山那边人,或是从山那边过来的人的描绘。他想亲自去看一看。烦颇僧人说过,在那遥远的五印大地上,恒河抵达入海口的地方,有一座圣殿,一座佛门传说中须弥山那样的净地,那里是寺院中的寺院,皇冠上的皇冠,他想到那里去看一看,想请佛尊的一把灯盏回来,照亮他苦难的东方祖国。
  他饮足水,他的马也饮足水,他又给马背上的皮囊,也装满了水,然后,衣冠周正,重新骑在马上,进入塔里木盆地。
  在穿越塔里木盆地时,玄奘行走的基本上还就是法显行走的路线。法显当年所见的三千余僧侣共同在一座大寺里进餐的情景,于阗城里家家门前起佛塔,户户家里供菩萨的情景,这些绿洲国家每年兴办迎佛像的浩大佛事活动的情景,似乎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中都没有看到。季羡林先生说,从法显到玄奘,虽仅仅只二百年时间,佛教在塔里木盆地,甚至在它的故乡印度,都已经出现凋敝的征象了。
  而在玄奘数百年之后,即公元12世纪,回教进入,绿洲上的佛国一个一个的沦陷。而今的喀什噶尔、叶尔羌、阿克苏等等地名,都是后来的回教地名。回教在对塔里木盆地的征服之前,先期从玄奘将要穿越的那个山口,进入五印大地,先顺印度河而下,直抵入海口阿拉伯湾,再顺恒河而下,直抵入海口孟加拉湾,完成它的宗教占领,从而令在五印大地兴隆了一千余年的佛教,几近灭绝(现在的统计数字,印度的佛教徒仅占全国人口总量的百分之七)。而那座名叫那烂陀寺的圣殿,亦是在这种情况下颓败和终结。史书上说,入侵者用马刀将那那烂陀寺的青色岩石,齐齐地砍过一遍,寺院内外,凡是光头的和尚,格杀勿论,一个不留。
  玄奘在塔里木绿洲,印象最深的佛国是曾产生过伟大鸠摩罗什的龟兹。玄奘记载了一座光彩夺目的佛寺,这佛寺就是今天的苏巴什故城——新疆最大的佛寺遗址,也许还是当年鸠摩罗什法师弘法宣经的地方。由于执着高昌国王所开的路条,所以,龟兹王以国礼相待,那胡腾舞、胡旋舞等等,都给僧人留下了深深的印象。玄奘写道:“龟兹的伎乐舞蹈,在西域诸国中最为出众。”
  从龟兹往西,就是古代的葱岭,高大的昆仑山和天山在这里汇合,形成一道天然屏障。在这道屏障的西边,是中亚的大平原,那一阵子,那块地面是西突厥汗国的领地。沿着草原掉头南下,就可以抵达五印大地了。玄奘从一个叫凌山的地方穿越葱岭。《大唐西域记》中记载,凌山在葱岭的北端,险峻陡峭,直插云霄,冰雪终年不化,积为而凌。所谓的“终年不化,积而为凌”就是说的“冰大坂”,冰大坂是民间的叫法。
  在翻越雪山时,玄奘一行,先是遇上了一伙强盗抢掠,接着在山顶又遇上了雪崩。玄奘说,七日之后,方始出山,徒侣之中,冻死者十中三四,牛马逾甚。公元628年的春天,玄奘翻过雪山,走入中亚细亚草原,眼前突然出现一座大湖,玄奘说,大清池方圆一千五百多里,四面环山,水呈青黑色,味道又苦又咸。广阔的湖面上会骤然刮起大风,波涛汹涌。水中龙鱼混杂,产物虽然很多,但没有人敢捕捞。——后人考证说,玄奘眼中看到的那座大湖,就是伊赛克湖,中国人古称“热海”。
  从大湖向西北行走五百多里,到达中亚名城碎叶。见到唐玄奘奉上的高昌王所开的路条,碎叶城主人,西突厥可汗在他的大帐中召见了玄奘。
  从碎叶继续启程,沿着汉人张骞开辟的丝绸之路,玄奘继续前行。不久以后,他来到撒马尔罕。撒马尔罕是中亚名城,十分古老,极富传奇。它是世界的十字路口,世界三大宗教交汇之地,基督教的十字军远征,伊斯兰教的新月远征,都曾抵达这里,并以这里为出发点,滥觞于辽阔的东方大陆。
  公元前4世纪,亚历山大大帝征服了撒马尔罕,希腊文化开始在这里生根。丝绸之路开通之后,撒马尔罕逐渐成为东西方文明交汇的中心。古城向东而开的那个门叫“中华门”,来自长安的丝绸,曾经从这里进入撒马尔罕,最终抵达罗马。
  公元8世纪以后,伊斯兰教进入中亚,13世纪,成吉思汗的军队征服了撒马尔罕,也彻底毁灭了这座历史名城。14世纪,著名的瘸子帖木儿以撒马尔罕为中心,在中亚建立了又一个游牧民族的大帝国。——这些都是玄奘身后的事情了。
  离开撒马尔罕,穿越一个叫“铁门关”的突厥人的军事要塞,玄奘进入阿姆河流域。阿姆河是中亚最大的内陆河。在印度佛教传说中,葱岭的顶上有一个天池,天池中心四种动物,各向世界的四方喷出四股水流,一股形成印度河,一股形成恒河,一股形成塔里木河,一股形成阿姆河。
  玄奘从这里二度翻越雪山,进入五印大地。后世考证说,玄奘第二次翻越的大雪山,就是今天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玄奘说,在山中行走六百多里,到达梵衍那国。梵衍那国都城东北的山麓,有一座石佛立像,高一百五十尺,金色光彩闪耀,珠宝装饰灿烂。
  玄奘描述的正是世界上最高的礼佛——巴米扬大佛。2001年,阿富汗的塔利班武装炸毁了大佛,摧毁了这处闻名于世的人类文化遗产。
  第九十六颗念珠。从巴米扬大佛所在地再往前走,玄奘顶着鹅毛大雪,翻越黑岭,来到今天的阿富汗的首都——喀布尔附近。那时这个国家叫迦毕罗国。《大唐西域记》中记载,这个国家境内有一座很大的庙宇。当地人说,一位中国王子曾经住在那里。在万里之外,竟然有一座与中国人有关的庙宇,这让离乡背井已经一年多了的玄奘,十分地感动。
  喀布尔这个凄凉干旱的阿富汗高原上的城市,曾经是著名的贵霜王朝的都城。贵霜王朝在一天早上突然灭亡,它灭亡的原因是像大洪水一样西迁的匈奴人,其中有一支路经了这里,一举将它毁灭的。这支匈奴人被称为白匈奴,或被称为厌哒人,或被称为亚洲白种人,或被称为印欧人种。贵霜王朝灭亡后,它们的遗民跑到哪里去了呢?后来,人们在楼兰国挖掘整理出的关衙文书中,发现了一种奇怪的、业已死亡了的文字——佉卢文,这种文字正是当年贵霜王朝的官方文书用语(另外,在和田地区亦有发现),这样,人们推测,这些贵霜王朝的遗民们在王朝灭亡以后,重返塔里木绿洲,并且在蒲昌海旁边的楼兰国鏖集。楼兰国的官方文书用话,是汉字与佉卢文对照,这亦说明,中华帝国对塔里木盆地的影响力,那时已经达到相当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