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导演陈强
青年演员李康定饰司马迁(非定妆照)
秦腔《司马迁》第六场《应诏》排演现场
本版图片均由文化艺术报记者王斌摄 “忠直耿耿许多年,文心灿灿筑青史,赤子仁心几人谙,执拗刚烈如痴憨。批三皇又写五帝,终成史家之绝唱。素衣太史公,真真是重生了那一撇一捺”。
无论在哪个年代,司马迁的话题与精神追求永不过时,他敢于直谏,又在屈辱中发奋圆梦的故事,诉说着一代代文人最需要的责任感。六十多年来,司马迁的形象不断出现在话剧、歌剧以及影视剧中,这位地道的陕西乡党以不同的艺术形式,牵动着人们的关注。然而在记忆里,秦人司马迁却没有用秦音来完整地表现过。8月底,由西安秦腔剧院三意社新创的秦腔《司马迁》将公演,这部从酝酿到排演完成历经十三载的匠作,将用秦腔把秦人的“犟性”完美演绎出来。
8月15日,秦腔《司马迁》进入首次联排,文化艺术报记者探班,采访导演陈强及该剧主要演员。
八年创作 《司马迁》终被搬上秦腔舞台
文化艺术报:陈导您好,我们都知道司马迁的故事曾多次被搬上不同舞台,您能讲讲此次秦腔版《司马迁》的创作背景吗?
陈强:司马迁是个大题材,从建国初期开始就有人做。60多年来,司马迁的形象不断出现在话剧、歌剧以及影视剧中。
2004年我在上戏进修的时候,我们这个剧的编剧张泓当时在上海戏剧学院读研。他那会儿就抓这个题材,我们就一起聊。2009年他的第一稿出来了。他把稿子寄过来之后,西安曲江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西安秦腔剧院董事长兼总经理雍涛和我觉得这个题材好,想抓一下,结果这一抓就是八年。
文化艺术报:秦腔《司马迁》和其他艺术形式的司马迁有何区别?您怎么定义您这个版本的司马迁?
陈强:戏剧是冲突的艺术,文人戏不好写,因为矛盾冲突不够,所以不容易传唱下来。因此当时抓这个题材时我就想整明白,我为什么要做这个题材。
我觉着司马迁是咱中国文化很有代表性的人物。他把中国3000年的历史连起来了,这是不得了的。中国能以5000年的历史立足世界民族之林,跟我们的文化有很大关系。我们能找到我们的源,有史可查。要说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性人物,司马迁得推出来。他又是咱们陕西人,现在说讲好中国故事,我们就得讲好陕西故事,用最陕西的演绎形式,来讲陕西的故事。
司马迁从小游遍祖国大江南北,翻遍史料,大量积累,厚积而薄发。当他积累得差不多了,该薄发的时候,发生了李陵事件,这对他来说有个抉择,但他最后选择了忍辱活下来。构思的时候,我就设身处地想司马迁当时是怎么想的,他这个人让我很感动。
忍辱负重 司马迁是陕西精神和中国精神
文化艺术报:这部戏,您想为观众呈现的是什么?
陈强:在故事选择上,无情不动人,无理不服人。对于这部戏,我觉得还是要抓情。司马迁本身受了那么重的刑,他怎么面对妻儿,怎么面对流言蜚语?那个时期文人面子比天都大,他自愿接受刑罚。现在我们不知道司马迁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我觉得五千年来朝代更替,人性不变,“天地山河,仁心人性”。司马迁一个文人,一个好面子的文人,他有妻儿,仍宁愿去忍受腐刑,也要完成他的梦想,他一个家族的梦想,几代人的梦想,这其中是有陕西人的那种“犟劲”在里面。
我跟编剧在沟通的时候,编剧说这怎么写呀?我说两个男人,两个陕西的男人,为了一个目标,在不同的轨道上奋力奔跑,在这过程中他们出现了摩擦,碰出了火花。我就想,把陕西人骨子里这种性格表现出来。
这部戏,我觉得司马迁和汉武帝都是对的。个人站在不同的立场上,才会出现冲突。他们都是好人,是一群好人,是一群有缺点的好人,缺点碰撞的时候矛盾就有可能出现。
李陵事件给司马迁带来了人生转折,他是站在仁臣和人文终极关怀的层面来看待这件事情。比如说,事情出来,要调查研究清楚。汉武帝是站在国家战略宏观管理的层面,他当时就觉得我要树立民族形象,树立民族威严。汉武帝说过“犯我华夏者虽远必诛”。我们称为汉族,这就是武帝给这个民族立的名号。他们两个都有一个理想,一个梦想,都是强国梦,现在讲的中国梦就是强国梦。两个人站在不同立场,不同角度上,来为这个国家、民族、人生目标锲而不舍、百折不挠。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市场经济里,物欲横流,大家都在逐利。精神层面的东西好像都淡化了。我觉得最缺乏的是司马迁的精神:一个人为了一件事,为了一个目标、一个梦想,忍辱负重的精神。这是中国精神,也是很典型的陕西人的精神。我们做文化的应该有引领和引导作用,这是我们文化人的使命。
出人出戏 希望通过这个戏出一批好演员
文化艺术报:这部戏在服饰道和舞美、唱腔音乐方面有什么创新?
陈强:这部戏是新创剧,唱腔音乐方面,我们想将西安秦腔的音乐特点给表现出来,能有几段经典唱段传唱下去。
这次我们还加入了交响乐。最初我想做原汁原味的戏曲,后来跟我们的音乐设计沟通后,他觉得宫廷戏的场景用交响乐能大气一些。我们这次也是一个创作戏,要始于成法终于无法。没有什么条条框框,但也要遵循戏曲的规律。
舞美这块,戏曲本身是意象派,空灵的,讲究景随身变,一桌两椅。这次我们尽量回归戏曲的本体,但也与时俱进,我们定的原则是简约不简单,将戏曲“间而不离”的手法表现出来。我们的新戏服正在赶制中,戏服是在传统戏装的基础上加入汉代元素和汉服特征。
文化艺术报:这部戏从什么时候开始筹备?排练时演员状态如何?
陈强:这部戏是三月份落地开始音乐的创作。四月份针对这部戏我们开了个会,省上的专家对这个本高度认可。四月份之后,我们就开始重新调整了方案,力争在省八艺节取得好成绩。
我们这个团队太让人感动了,这次选了三组演员,也没有什么大腕演员。本着出人出戏,都是年轻演员。桑拿天,我们熬了几个月,演员坐着不动都热得流汗,可是他们的积极性很高,提前上班,推迟下班,空余时间都用来说戏。这是近些年来没有的氛围,我们的演员每次排练都入戏,自己被角色感动,几个月来天天如此。我们三个组的主演,各有风格,都很优秀。选谁上,我都舍不得其他的,希望通过这个戏出一批好演员。在公演后,我们还需要听取建议等,继续打磨深造,争取让这个戏传下去。
主演谈戏
司马迁扮演者李康定谈起自己的角色,很有感触:司马迁这个历史人物原来上学的时候就学过,《司马迁》自三月份启动以来,我真没想到自己能演这个角色。我本来的行当是小生,这次司马迁是以须生的形象演出。从小生到须生,在唱腔的转换和处理上还是有一定的难度。不过作曲、导演、还有兄弟姊妹之间(剧中其他演员)给了我很多帮助,在大家的帮助下,有一定的进步,但还不够,还得继续努力。
司马迁是一个对中国历史做出非常重大贡献的人,我理解的司马迁脾气比较犟,但他那个犟不单纯是犟,是执着,为了事业他非常执着。他与汉武帝的冲突是因为两个人都是非常有思想的。一个王道,一个文道,坚守自己的信仰,但目的都是为了国家的兴盛。
说起排练的场景,一旁扮演司马迁夫人和女儿以及汉武帝等主演激动地讲了起来:刚开始我们是在东木头市角落一个顶楼里排练,温度有四十多度。中午没有休息的地方,就拉个凳子摆开,包括老师在内大家就坐着休息一会。或者在毯子上躺一会,下午就接着开始排。我们排演的时候有上班时间,但没下班时间。本来正常下班了,但大家还在一起说戏、围绕这个戏讨论该怎么演,有时候到晚上八九点还在排练场互相讲戏,最热的那段时间,晚上十点还不走。加上今年“每到周末有秦腔”的活动,有时候刚好下午排练完就赶到剧场直接化妆演出。吃饭是一个人带上来大家一起吃,这种氛围很好,大家都喜欢。
我们两个排练房,男的排时,女的就到另一个房间互相说戏。女的排时,男的又过去互相讨论,不会停,很自觉。每次排演下来大家衣服都湿透了,每人都是一身汗。但大家对《司马迁》这个剧组都有了深厚的感情。
每次排练时,普通演员都不需要带妆,而汉武帝的扮演者关佩每次都需要戴上长髯,一方面带动其他人入戏,一方面能更好地进入角色。但是四十度的高温,闷热的排练室常常让他汗湿衣襟。每天得热出几斤汗水,衣服都是湿的。但是没办法,很喜欢这部戏啊。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王斌 剧情简介:大型秦腔历史剧《司马迁》由廷祸、抉择、家难、归乡、论道、应诏、廷辩等七场组成。讲述了司马迁面对挫折,面对梦想,面对生死抉择一生奋力挣扎和忍辱负重的故事。剧本既尊重历史事实,又运用当代人的审美眼光去重新审视历史,在传统与革新、生存与死亡、理智与情感的相互矛盾、相互冲突中高潮迭起,将一个有血有肉的司马迁生活化地呈现于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