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
我眼中的杜甫
■ 西安市第二中学高二(1)班 封雯雯
  他没有陶渊明的悠闲自在,也没有李白的豪放洒脱。他的眼中似乎只有愁苦,甚至是“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在我眼中,他更是一位“心系百姓”的爱国者。
  忧国,是杜甫诗中的灵魂,他的诗作中,大多数都透露出对祖国山河破碎的慨叹和愁苦。面对日益衰败的唐朝,他写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大唐国土。昨日祖国繁荣,而近日却湮灭了,面对依旧的山河,试想一下,是否人人都像杜甫一样流下“感时泪”,怀着“恨别心”,杜甫就是这样一位爱国的诗人。
  在杜甫生活的年代,是最黑暗的时期。尤其在安史之乱时,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各地官吏无情地压迫人民。在这水深火热之时,杜甫毅然站出来,用慧笔揭露一桩桩事件,将理解同情的思想灌输到每一句诗句中。《石壕吏》中“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官吏的残酷让杜甫愤怒却无奈,自己无能为力,只能愁苦地“独与老妪别”。他也曾经通过仕途改变自己的现状,无奈官场污浊,导致他屡遭贬谪。最终他选择回到人民中去,以笔作枪,抒发他对人民的真挚同情。
  又一次翻看他沉郁顿挫的诗句,对他的敬仰油然而生。敬仰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伟大抱负,更敬仰他敢于揭露和批判黑暗的正义。
  若说千百年后诗作不一定会流芳百世,但杜甫的精神永垂不朽。他那沉稳多情的心真正的打动了我。 

  教师评语:作者发自内心地评价了杜甫:真诚、客观、有深度。在对比中阐释了杜甫的爱国、爱民;在叙述中引用杜甫的诗句贴切、精当,信手拈来,有一定的驾驭语言的功力,语言优美抒情;在论述中中心明确,有理有据,令人信服。指导教师:周云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