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5版
发布日期: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第14期)
弦板腔
    ︽紫金簪︾中的高寄玉    弦板腔演员税小玲饰演
  弦板腔是流传于陕西关中乾县、礼泉、永寿、兴平、武功、咸阳、户县、周至一带的地方戏曲剧种。该剧种起源于宋代,是在民间流传的“隔帘说书”和西路皮影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的。
  弦板腔为陕西关中西路皮影戏。其主要乐器有“弦”(二弦和三弦)、“板”(又叫“呆呆”,分蚱板、二板两种),加上唱腔,故称“弦板腔”。其唱腔既豪放悲壮,高昂激扬,又委婉细腻,柔和清亮,能够表现各种人物的不同性格和感情,具有明显的田园牧歌式的特色和民歌韵味。
  弦板腔曾盛行于清代雍正、乾隆、嘉庆年间。当时走红关中的就有“致和”“杨五”“换印子”“天训子”四大皮影弦板腔名班社。“一挂牛车四个人,绳子四条椽四根”是当时的演出场面。牛车用作舞台,四根大椽撑在车厢四周,朝观众的一面挂上亮子(帐幕),亮子后面挂一盏亮灯,随着乐声响起,坐在靠近亮子的一人按照剧情舞动手中皮影,后面三人一边奏乐一边演唱,戏就开演了。据乾县马连村皮影戏老艺人郝正发回忆:原来的皮影子工艺粗糙,没有色彩,型体较大,人称皮影戏为“四人忙”。四个人分作两部分,在“亮子”前耍皮影兼唱一人叫“前手”,后面乐队的三人叫“后手”,其中一人打鼓带弹三弦,一人拉二弦带拍铙钹,一人甩呆呆带大锣、唢呐、大号和小锣。自宋以来一直以皮影戏演唱形式在民间世代相传。过去关中农村一般农闲结社、过年过节欢庆或求神祈雨,乡间庙会或祝寿祭奠等活动时,大多都演唱弦板腔皮影戏。皮影戏在民间久演不衰,不断向艺术化发展。弦板腔的传统剧目有《封神榜》《西游记》等。
  新中国成立后,弦板腔搬上了大舞台,除了继续上演优秀的传统剧目外,当地还改编和创作了一批新编的现代戏,使这一古老的地方小戏焕发出新的艺术光彩。弦板腔已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整理/赵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