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阴皮影戏

文化艺术报 非遗
  皮影戏,又叫“影子戏”、“灯影戏”、“羊皮戏”、“人头戏”、“土影戏”、“驴皮影”,有的地方叫“皮猴戏”、“纸影戏”等。是用灯光照射兽皮或纸板雕刻成的人物剪影以表演故事的戏剧。剧目、唱腔多同地方戏曲相互影响,由艺人一边操纵一边演唱,并配以锣鼓音乐。
  汉阴皮影戏(汉调二黄)源流较长,由陕西关中传入安康地区。先在安康的恒口、五里落脚盛行,很快传到汉阴、宁陕、紫阳等县。据《陕西省戏曲志·安康地区卷》记载:晚清至民国年间,汉调二黄皮影、大戏艺人姜子瀛(1850耀1934)一生从事二黄艺术,在安康、汉中、商洛及川陕、陕鄂一带享誉极久。皮影表演技艺高超,四指灵活,动作精巧。“保本”主唱生、旦、净、丑无所不能。建国后,其徒保存他演出皮影戏节目单上的剧目达320余个。传徒唐永华(拦门,—1934年)、韩进文(拦门,1882—1955)、周登魁(琴师,1886—1963)、李志(鼓师)、苏定宝等。员怨缘远年汉阴皮影老艺人李兴儒参加安康全区员园县皮影戏调演,荣获一等奖;并出席西北五省区皮影、木偶调演大会。圆园园苑月,中央电视台专门来汉阴拍摄李兴儒皮影表演大师专集,他的绝技是双手能舞愿影对打,且动作各异。
  汉阴皮影戏具有独特的地域特征,其表演方式与外地有显著差异,难度较大:外地戏班演员多需6至7人,其中仅执皮影表演者便需2人以上,每场演出需组成一个庞大的演出阵容;而汉阴皮影戏班只需3至即可,精干灵活,执皮影表演者只需13人分别为鼓师、琴师、司铙钹云锣。如人手少,则去掉司铙钹云锣者,由琴师兼。汉阴二黄皮影戏班组制只有4人,演出场地不限,行走方便,比汉剧大剧团更适合丘陵、山区、居住分散地区活动,一套皮影箱可使用百年以上,生存要求极低。汉调二黄皮影戏由汉调二黄派生,是用当地人们喜闻乐见的汉调二黄作为唱腔,剧目、表演程式、锣鼓等都与汉调二黄舞台演出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