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主办:陕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第11期)

华县皮影戏

文化艺术报 扶贫 非遗
  华县皮影戏形成于清代初叶,流传于关中东府的华县(今华州)、华阴、大荔一带。
  华县皮影戏的唱腔多为碗碗腔,唱腔细腻悠扬、婉转缠绵,长于表现人物的思想感情和内心活动,具有很强的艺术魅力,真可谓“一张牛皮居然喜怒哀乐,半边人脸收尽忠奸贤恶”。伴奏的乐手司掌琴、弦、钹、鼓以及铜制的打击乐器“碗碗”(碗碗腔因此得名)等。剧目有《狸猫换太子》、《十王庙》等。一般为5至7人一班,一盏明灯、一方白布、两张方桌、几块木板就可搭台表演。演出时签手在亮子(即白幕布)后,靠手中的签子操纵影人,表演出各种复杂的动作。华县皮影制作精细,玲珑剔透,深受民间喜爱。其最早用纸刻成,后用牛皮或驴皮经浸泡后,刮铲成半透明状,再打磨、摹画、雕刻、着色、熨平、缀合成品。华县皮影造型以人物为主,兼有景物和道具。人物高约一尺,大头突额,色彩艳丽,图案精细。人物的颈、肩、腰、膝、肘等十处有轮盘牵线,活动自如。通常以五官反映人物的性格,形象夸张诙谐。
  华县皮影不仅是中国乃至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艺术品种之一,同时也是被国内外皮影界公认的世界皮影艺术种类之集大成者。因其最古老、最精粹、最成熟、最完美、最经典和最有资格代表中外皮影艺术的最高水平,因此被誉为“中华戏曲之父”和“世界皮影之父”。华县皮影现已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整理/赵明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