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5版
发布日期:
永远的长征
——《勇士》观后感
    ■ 西安市第二中学八年级一班 米煜仁
  《勇士》讲述的是红军长征中强渡大渡河这一段故事,以飞夺泸定桥收尾。影片取名《勇士》。
  勇士的故事是否能够讲得动人,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让观众明白当时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红军从衰弱到兴盛的转折点。1935年5月,中央红军巧渡金沙江、穿越彝区甩掉围追堵截的敌人后,和红四方面军会合,强渡大渡河就成了敌我双方厮杀的重要一战,也是红军生死存亡的关键战役。红军巧布奇兵,以两个团的兵力伪装红军主力向大渡河进攻,如果红军没有闯过国民党在大渡河的封锁线,这样就会像太平天国石达开大渡河全军覆灭的历史重演,幸好力压大渡河,然后猛然直奔泸定桥。
  自上世纪50年代末以来,几乎每年都有关于“长征”题材的影视作品涌现。一提起长征,我们都觉得非常熟悉,在小学课本、媒体报道、文艺作品里都可以看到。但是我们往往把长征从大战略、大格局上来讲述,很少有影视作品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某些具体的阶段。而恰恰是这些红军中普普通通的士兵,他们对信念的坚守体现出的人性光辉,铸成了长征创造的人类奇迹。
  那么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是,在长征经历的许多事件中,选择哪一段、选择什么样的典型人物来重塑电影《勇士》。毛主席在延安曾跟斯诺说过:“强渡大渡河是长征途中最关键的事件,如果在那里失败了,红军就可能被消灭……”毛主席这段话说明在长征的整个过程中,飞夺泸定桥非常重要。在《勇士》中,我用6个字回溯这个过程:过河、跑路、过桥。勇士们过的河可不是“妹妹你坐船头”过的河,而是孙营长率领的17位勇士以生命为代价强渡的大渡河;勇士们跑的路可不是今天“跑男”们穿着旅游鞋跑的路,而是勇士们穿着草鞋在崇山峻岭里穿越人类极限的奔跑;我想他会吸引更多年轻观众跟随着这场世界史上的经典战役。
  我们生活于和平年代,只能通过历史的叙述去感受和感悟红军将士们向死而生的精神。我想这应该纪念长征胜利八十周年对于今天的中国人是最重要的,也是最现实的意义。 

  教师评语:这篇影评有三大亮点:首先,以极大的热情歌颂了长征正是在两党两大阵营的力量悬殊时开始、红军从衰弱到兴盛的转折点;第二,肯定了这部影片一个新颖的表现角度,即从细节入手,去表现长征中那些有代表性的人物,表现长征中那些普通人身上体现出的人性的光辉;第三,选择典型人物、典型事件来凸显大事件。从影片的表现手法和角度去品评,语言流畅,结尾从对影片的玩味落到对青少年的影响上,落到学习红军将士们的精神上,与实际生活相结合,避免了抽象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