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剧版《白鹿原》自筹备起便命运多舛。16年筹备、投资演,转场多地,期间还经历白灵换角、开播后被停播的风波。这部剧背后付出的心血远超常人所想。
不过令人欣慰的是,《白鹿原》终于复播,独播平台乐视视频短短几天内破15亿点击量。这个引发坊间无数讨论的《白鹿原》,着实吸引了观众们的关注。
但自复播以来,《白鹿原》的收视率一直在0.6%左右徘徊,也遭遇了与其它良心国产剧一样的怪圈,“良心剧收视不如话题剧,话题剧收视不如流量剧”。对此有专家分析,制作精良的《白鹿原》收视不理想,或多或少与其严肃的题材相关,厚重历史下的农村剧,老戏骨们土得掉渣的对白,这些都不会为观剧的主要群体年轻人和女性所喜欢。
那么,对于将一部厚重的史诗级文学作品改编成电视剧,《白鹿原》如何创造“白鹿之魂”呢?文化艺术报记者近日采访本剧出品人赵安、总监制赵军以及导演刘进。
“既然要做《白鹿原》,那怎么也要学学白嘉轩”
文化艺术报:陈忠实老师曾经说最期待的就是电视剧版的《白鹿原》,而剧版光立项就长达十年,你们坚持下去的动力是什么?
赵安:其实当年我们根本没有想到会这么长时间。如果起初知道会等这么久,那我们真的不一定能坚持住。我们当时也安慰自己说,我们既然要做《白鹿原》,那怎么也要学学白嘉轩,他为了后继有人娶了七房媳妇,要把血统继承下去。咱们至少要有这个精神,这点失败不算什么。不过我们有一个坚定的想法,就是做肯定是要做的。直到立项下来了,我们没有特别的激动,就是觉得努力十年了,该到时间给我们批下来了。
文化艺术报:你们对编剧申捷所改编的剧本满意吗?
赵安:我们当时把中国著名的编剧基本都找了一遍。当时圈内有一个传言就是,三流小说最好改,越是经典的越难改,改完了大家越是骂得厉害。申捷开始也是不接的,我们最后就是威逼利诱,带他聊,去现场看,甚至还找陈忠实老师来一起聊。最后我们就说写一点先试试。他就开始大量地做准备,看书。这中间也有很多人给他泼冷水,说你改出来了,要不就是拍不了,要不就是改得可以拍了,但是会被骂。所以在前期他还是承受很大压力的。他用了大概8个月的时间把大纲做出来,我们觉得他真的做进去了,也觉得他做得很好。后来发现他自己基本上是处于一种欲罢不能的状态。后来他出的前五集剧本给一些投资人和电视台看,所有看过的人都说很好,对他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鼓励。最后有一段时间他人处于一种半疯半魔的状态,记得有一天早上他给我打电话,说他把白灵写死了,哭了一夜。
编剧做整个剧本大概有将近两年的时间。陈忠实老师看了,也很激动,吃饭的时候还特意走到申捷身边给他敬酒,陈老师平时很少喝酒的。陈老师还说以后关于剧本有任何问题都可以来找他。这句话以前从来没说过,就是因为看过剧本之后才这么说,这让我们所有人都很高兴,说明这个剧本得到了陈忠实老师的肯定。
文化艺术报:您希望《白鹿原》呈现出什么样子?
赵安:虽然剧本是史诗级的,但是它讲的是老百姓,我希望电视剧版更生活化一点。《白鹿原》是描写人性的,就像是一面镜子,折射出这个社会。
“我们这个戏完全就是在和自己较劲,想对得起这个原著”
文化艺术报:为什么没有考虑陕西本土编剧来做呢?
赵军:我们陕西也有很多很好的编剧,但是我们觉得不能用陕西编剧,因为本地的编剧会陶醉在陕西民俗风情里,像是卡拉ok自娱自乐一样,观众不一定能够接受。第二点就是我们想要找一个年轻点的编剧。申捷和我们合作已经长达十年之久,我们希望年轻的编剧让现在的80后、90后对《白鹿原》里的人物产生共鸣,我们希望看到《白鹿原》中年轻的气息,展现出他们的生活。其实在《白鹿原》那个动荡的时期,和现在我们年轻人处于改革开放的时期,生活其实也是大同小异的。我希望年轻人也可以体会到他们爷爷奶奶这一辈人,当年也是活得非常精彩的。所以我们就希望电视剧《白鹿原》不要展现得那么沉重。很多人认为我们陕西做的戏很土,我希望能够不一样,能够时尚一些。
文化艺术报:对您来说,拍摄整部剧最困难的是什么?
赵军:其实导演和演员像是前厅的服务员,而我们就像是后厨,前面看着很香的一道菜上桌了,但是如何把这道菜做出来,那确实太难了。对于我们来说,最花钱的不是演员的片酬,而是“服化道”。
这是我拍这么多年戏,唯一一部一分钱美术预算都没有做的戏,因为预算一直做不出来,这点害怕在于哪里呢?因为这个钱是可着劲儿花的。一方面可以说大家都是可着劲儿想做出一个好的作品,不想凑合,对我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体验,包括我去看他们搭的景,我都特别感动,做的真的特别用心,做墙面的时候,他们用最新的技术就是为了表现出人物念旧的土墙。当时有一个导演和我一起过去,就说这个景让我们感动,电影都没有这么用心。
在拍摄中最大的一个反复就是对于白嘉轩家的选择,白家的房子是花了十几万搭的棚景,但是最后在快要拍摄的时候否决了。为的就是保持演员表演的连续性,我们不能让演员在家里说话,然后出家门再说话吧?这个中间可能要间隔好几天才拍,所以搭布景肯定不行,因此这个景废掉了,重新又搭了一个。这应该是拍摄中最大的一个反复。并且美术部门更是提前好几个月去当地采景,旧农具什么的收集了满满几车。
些老演员没戏的时候就坐在现场一句一句地教年轻演员们念台词,一点点地对台词。这个团队令人感动,你不忍心打断他们的创作热情,投资方最后一想,算了,这钱白花就白花了,因为五家投资方也都是为了做个好作品,也都有情怀在这部电视剧中。
文化艺术报:电视剧版《白鹿原》是根据原著改编的一部史诗年代剧,对于播出效果有何期待呢?
赵军:坦白说,其实对于观众和广告商来说,一个好的本子,拍出五分基本就能接受了,要是说拍到八九分,那就是真的和自己较劲,和这个行业较劲。我们这个戏完全就是在和自己较劲,想对得起这个原著。播出效果的话,我觉得不会太差,前面也有这种类型的电视剧,也都反响不错。
“演员很敬业,他们就是冲着这个戏来的”
文化艺术报:该剧并未采用陕西话而用普通话,是出于什么考虑呢?
刘进:虽然《白鹿原》坐落在陕西,但是我觉得这部电视剧是给全球华人看的。如果选用陕西方言,会对很多人有影响,他们在语言上不一定能完全理解陕西话。其实用普通话不会有太大的问题,我们把陕西一些特殊的发音特点保留下来,加一点地方属性穿插在电视剧中,也可以体现陕西特色。这并不冲突。
文化艺术报:这次有很多初次与您合作的演员,像何冰、秦海璐,您对他们如何评价?
刘进:何冰确实是一个好演员,他演戏游刃有余,当时也确实觉得他特别像鹿子霖,拍他们的戏特别轻松,就是前期开始找感觉的时候有些困难,后面感觉对了,就挺轻松的。秦海璐也是,特别的好,她的戏不是很多,也不是每天都在组里,但是我很感谢她,在原剧本里,像白灵这些下一代人物的感情戏诠释得不是很透彻,但秦海璐带着年轻演员一场一场地过,读剧本,这里加点那里加点,她对下一代演员的帮助很大。
另外一点就是演员敬业。每个演员都正儿八经过起了远离网络和现代文明的乡村生活,而且一过就是20多天。其实在现如今这个物质条件较好的社会,演员能体验生活,住在农家乐,本身就很不错了。当初我们去拍摄场地看过了,说实话环境真不是特别好,演员们要在这里住着并且学割麦子,干农活这些,不管他们最后学没学会,但是我觉得都是用心了,包括明星都亲自上阵,这种氛围很好。我觉得演员们都挺可爱的,过来拍戏片酬不高而且还耗时耗力,甚至还要到农村体验生活,确实不容易。并且主创们一开始来的时候就不是摆架子来的,他们就是冲着这个戏来的。但凡这些人谁有点什么不纯净的想法,这个班子早就散了。
网友:如此高口碑良心国产剧应大力支持
《白鹿原》共计85集,目前已播了20多集,刚刚进入大主线,白鹿原上的第二代人物长大了,成年后的他们纷纷进入时代漩涡之中。
对于这曲85集篇幅的乐章,总会让人怀疑是否掺水。网友孔鲤说:“看了剧版《白鹿原》前17集(即白鹿原第二代人物童年时期),比原著还好看,惊喜地发现剧中对原著非但没有乱改、掺水,还进行了具有戏剧张力的改编,让人物更加丰满、剧情更加紧凑。”
还有些网友认为此剧制作用心,高呼主演一举一动形象入骨,配角演技炸裂、实力抢镜。网友卢小巧说:“第一集中,白嘉轩祠堂罚跪,鹿子霖去看他,鹿子霖那幸灾乐祸、贱贱的表情简直萌翻人。”还有很多网友评价何冰老师,一个北京人竟然将陕普讲得如此地道,称赞何冰抓住了陕西话的味道。还有网友力赞此剧的美术摄影,无论是层叠的山峦,还是一望无际的麦田,无不透露着扑面而来的西北风情,认为每一帧都可以作为电脑桌面。
热度是暂时的,经得住时间检验的才是精品,像《白鹿原》这么一部出色的作品,应该得到它应有的关注。
文化艺术报记者 刘青 康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