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当代杂技剧艺术的发展以及走向
新中国成立以来,杂技经历了50多年的发展。杂技发展的历史性贡献在于推动杂技不断与新时代的社会生活相适应,形成了当代杂技以传达乐观主义为基调、以表现生命激情为情感内涵和以表现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为基本主题意义的时代特质。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来,杂技界提出了“高、精、尖、新、难、奇、美”的创新理念,80年代提出了“新的前提,难是核心,美是归宿”的理论概括;实践方面的体现主要在于,90年代以来,杂技界兴起了“主题晚会”热,也就是各地杂技团纷纷在晚会制作时,按照一个大致确定的主题来安排节目和设计节目的组合、走向。以上努力逐步改变了杂技历来以节目为单元的格局,推动节目的技巧组合和情绪色彩服从主题的总体要求。尤其是在所谓杂技的“本体”方面,当代杂技已经综合了更多表演艺术的成分,而在晚会制作中则融入了一定的文化含量。
以前的杂技表演,节目与节目之间是没有必然关联的,每一个都是独立的节目,没有故事情节,没有人物设定,在舞台上只需要顺利完成好自己的专业技巧就可以了。而塑造一个完美的舞台人物,演绎一段深刻的故事情节,对于一个杂技演员来说这并不在专业范围之内。杂技剧的出现就意味着作为一个杂技演员,不单单只是顺利的完成一个高难度的技巧就行了,而是要贯穿整个剧情去演绎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也就是说“表演”即将成为一个杂技演员的必修课。但是杂技剧与舞台剧的区别在于它是没有台词的,演员在舞台上是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的,完全凭借肢体语言来讲述故事情节。
用多个杂技节目来贯穿一个完整的故事剧情的舞台表演形式叫做杂技剧。这是上世纪末出现在中国舞台上的新品种,运用化妆、服装、道具、音乐、灯光等综合艺术手段来讲述故事,塑造人物,表现戏剧矛盾,是中国杂技艺术的全新亮点。近年来,全国的杂技团体也相继创作了不少杂技剧。其中有《汉唐百戏》《丝路彩虹》等。杂技剧的题材选择往往会是一些家喻户晓、流传广泛的民间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因为从故事本身来说既没有那么多的主要任务设定和强烈的哲理性,也没有那么复杂的矛盾冲突,有的只是观众们所熟知的经典人物和简洁明了的故事情节。
从杂技所留下的历史脚印中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传统杂技的节目标题一般为类型化,如顶碗、车技、顶技、爬杆、皮条、钻圈、转碟……传统杂技这种沿袭了久远历史的节目标题形式,近二十余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开明,原来的一统天下开始发生裂变,今天,杂技节目标题形式已从过去类型化的天下一统发展为“四分天下”的多元格局。杂技节目、主题杂技晚会、杂技剧等节目标题形式的出现,是杂技在变革创新中完成了从技向艺转换的历史性跨越的浓缩反映;在纵向上,这四种不同的杂技节目标题标示的是中国杂技艺术发展的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勾勒出的是杂技剧艺术的发展史;而在横向上,这四种不同的杂技节目标题则是当下杂技剧创作多样化的简约表述。以杂技节目标题的发展变化为切入点进行扫描,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杂技及其艺术观念发展变化的历史脉络和丰硕成果。
二、杂技剧艺术的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
如果从文化哲学的角度给杂技艺术下一个定义,可以概括为四句话:以天为则,以人为本,物器并用,天人合一。这四个方面恰恰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天为则、以民为本、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哲学涵义互相对应、相互契合。
杂技艺术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内容,其文化价值与社会价值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概括为“三传”。
一是传承文明。在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古埃及、古印度、古巴比伦、中国,唯一没有文化断裂、文明中止的就是中国,一个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华文化薪火相传、文明相承。在这一过程中,杂技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传播文化。中国杂技艺术已经走过千年历程,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结晶和重要组成。作为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艺术形式,杂技艺术产生之初就体现着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
三是传递愉悦。在中国,杂技艺术是重要的娱乐形式之一。看百戏、赏杂技,对于中国人尤其是基层群众来说,是一种最好的休闲方式,也是一种生活方式。中国杂技的特点是“动人”,也是“乐人”,体现人类“自由狂欢”的乐观精神。
三、杂技剧艺术要与时俱进、顺势而为
杂技剧艺术的社会性源自生活、源自社会,又回报生活、回报社会。其艺术性与社会性,决定了存在的合理性与长期性。随着人们经济生活的变化,对杂技艺术的需求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
就目前而言,观众对杂技剧艺术更多地偏向艺术性或者说是观赏性,更多地关乎艺术情趣与审美,而忽略纯粹的“技”的本真。对“杂”的包容性远远大于“技”的单一性。人们更多的在于寓乐于艺,随着科技的广泛运用,人们更会借助于科学幻想。当下杂技艺术的发展,要更加注重三个方面的问题。
经济新常态。“经济新常态”是习近平总书记于去年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概念,是在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到特定的历史时期和阶段所做出的一个科学判断。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于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状态,在消费需求、投资需求、出口和国际收支、生产能力和产业组织方式、生产要素相对优势、市场竞争、资源环境约束、经济风险积累和化解、资源配置方式和宏观调控方式等方面呈现出“九个趋势性特征”。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在经济新常态下,文化建设受到更多的关注,同时文化发展的方式、内容、途径、渠道将发生一系列显著变化。比方说,在文化消费方面。2013年统计数据表明,我国文化消费潜在规模约为4.7万亿元,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30%。而当前实际文化消费规模约为1.0388万亿元,仅占居民消费总支出的6.6%,存在3.66万亿元的文化消费缺口,也就是说有3.66万亿文化消费产品的供应还跟不上,这对于大力发展杂技艺术、发展文化产业是个极大的机遇。
按照国际经验,当人均GDP接近或超过5000美元时,会出现文化消费“井喷”现象。2014年,我国人均GDP达到7485美元。
毫无疑问,我国的文化消费必将迎来一个快速膨胀的时期。所谓“膨胀”,不仅是消费规模的增长,还包括消费内容、方式等的变化。以前的文化消费内容不多,文化艺术消费方式主要就是戏曲、话剧、交响乐、电影、电视等,方式也比较单一,就是看和听。
现在,群众不再满足于这些传统的文化内容了,也不再满足于做一个旁观者了,他们要求的是多层次的文化内容、立体化的视听享受、体验式的互动参与。杂技艺术因其与生俱来的美感、力感和视觉冲击力,必将越来越受到更多人的喜欢,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文化新常态。如前所述,经济新常态下,文化建设必然会呈现许多新变化新特点,也可以称之为“文化新常态”。
文化建设进入新常态,是由传统发展稳态进入新的发展稳态的渐进式过程,是发展方式重构、发展动力重塑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文化建设出现许多新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量”变,具体表现为消费、产业、基础设施等发展速度、规模的变化;二是"质"变,这个“质”更多地强调发展的内涵、效益。
按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需求分为七个层次,其中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需要属于初级需要,受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中级需要,求知需要和求美需要则属于高级需要。人的需要层次建立在满足上升的基础之上,表现为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渐进过程,消费需求发展的这一梯度递进或上升的规律是经济社会生产力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当人们的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必然追求身心健康、精神充实、自我完善等高层次的精神需要。
进入新常态,人们的消费早已超出了满足基本生存需要的功能层次阶段,而更多地进入具有满足精神消费、享受和发展消费的高层次功能阶段。杂技艺术消费作为文化消费的基本形式之一,必将迎来集中释放的膨胀时期。
文化+。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提出“互联网+”的概念,主要是针对当前经济形态的变化特别是信息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文化建设作为上层建筑的组成部分,受经济基础、物质条件、科学技术的影响,并会产生一定的反作用。当前,经济新常态成为我国改革发展的大背景、大前提,伴随着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显著提升,文化建设进入了“文化+”的新阶段。这个阶段的突出特点,就是“创意创新”成为文化发展的主旋律,“跨界融合”成为文化发展的新常态。在文化“文化+”的阶段,文化产业不仅是做加法,更加善于做乘法。
四、结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开放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产业市场,赋予了杂技艺术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杂技节目还是杂技剧的创作,在杂技本体的不断创新下,通过革故鼎新、勇于开拓,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总之,杂技艺术属于文化生态的范畴,在永恒转变的过程中不断创新、不断发展,生生不息,源远流长。杂技艺术工作者更应以开放的思维、多元的观念、全新的视角来创作更多的杂技艺术精品,使中国杂技在艺术百花园中永远光彩夺目。杂技艺术发展到今天,已经迎来了一个新的时代,有新的使命,更有新的未来。在新时代背景下,开放的文化氛围和多元化的产业市场,赋予了杂技艺术更多的发展空间。无论是杂技节目还是杂技剧的创作,在杂技本体的不断创新下,通过革故鼎新、勇于开拓,就一定可以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