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5版
发布日期:
秦封泥发布最新研究成果
惊现“上雒丞印” 纠正历史错解
    秦封泥———右丞相印
    秦封泥———栎阳丞印
    秦封泥———上雒丞印
  在第41个“5·18”国际博物馆日来临之际,5月16日,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召开了2017秦封泥学术研究成果新闻发布会,公布了最新秦封泥三项重大成果。其中,代表秦代“三公九卿”最高级别的孤品官印的“右丞相印”现身,“栎阳丞印”和“上雒丞印”则改写了古代城市历史。 

  2000年前,汉中已是旅游胜地
  郡县制,是从春秋、战国到秦代逐渐形成的地方政权组织。春秋时,秦、晋、楚等国初在边地设县,后渐在内地推行。春秋末年以后,各国开始在边地设郡,面积较县为大;但因地广人稀,地位要比县低。战国时在边郡设县,渐形成县统于郡的两级制。秦统一后,分全国为三十六郡,后增加到四十郡,下设县。由于郡、县长官均由中央政府任免,所以上报文书是直接报中央的;又因“典文书及仓狱”的“丞”,(县令辅佐)为直接责任人,故在陕西出土的大量的秦郡县封泥中,伊伊丞印”、“伊伊之丞”,占总数的百分之九十八以上。
  在“书博”馆藏秦封泥中,有一枚“旱丞之印”,细考,“旱”既不是郡名,也不是县名,而是一个被誉为“古代汉中人们的神山”。“旱山”位于今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县(周家坪)南10里,因讳天旱,始由南郑县政府明令公布,改为“汉山”。《诗经·大雅》云“瞻彼旱麓”即指此,汉中也由此得名。汉山是汉中盆地的晴雨表,《南郑县志》载:“(汉山)顶上有云即雨”;汉中人谚语云:“汉山顶亮,晒得够呛;汉山戴帽(起云),大雨即到”。
  汉山,又被誉为“汉中明珠”,清代楚文暻咏《汉山樵歌》诗:“汉山耸地立,云内闻樵歌。“旱丞”当是管理旱山祠礼之佐官。当时能为一个小山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况且级别似乎与一个县级别相对应,应视为我们今天诸如“云台山管理委员会”、“华山管理委员会”和“太白山管理委员会”等专门管理机构的发端。同时出土于西安北郊汉长安城相家巷村的秦封泥中,还有一品“底柱丞印”,特别引人注目。
  由此可知,秦代在各地设立郡县的同时,对一些名山也设立了管理机构,以适应人们的游览和祠礼。 

  “上雒丞印”改写商洛历史
  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馆长、副研究馆员、学术委员会主任庞任隆,就该馆馆藏的“右丞相印”“栎阳丞印”“上雒丞印”三枚秦朝封泥发布了最新研究成果。
  国家一级文物“右丞相印”秦封泥,是馆藏秦封泥中官职最高、品相最为完整的封泥之一。比起一般指甲盖大小的秦封泥,这枚更大一些、字迹更完整。庞任隆说:“作为秦代‘三公九卿’最高级别的孤品官印和陕西陶质文物的精品代表,‘右丞相印’已入选‘数典录珍,弘道传承——陕西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展’,将于5月18日在陕历博展出。”
  第二个成果是“栎阳丞印”,作为秦汉栎阳古城遗址(今西安市阎良区武屯镇)的重要见证,让我们进一步厘清了历史上两个“栎阳城”的地域分布和时代特征,从而确立了唐栎阳古城遗址(今西安市临潼区栎阳镇)的地位和影响力。
  第三个成果是“上雒丞印”。“雒”同“洛”,“上雒”是陕西省商洛市古建制的名称。由于种种原因,“上雒”一直被误认为是始于汉代由商分置的建制,《商州市志》中有记载“商洛,因居洛河上游故名,战国时即有。汉朝忌水,将上洛改为上雒,这是用雒字的开始。”
  “上雒丞印”,作为秦都直属关中诸郡内史辖东南区域的一枚“宝贝”,为商洛市研究员王国伟《秦朝商雒县治的发现》一文提供了有力佐证,改写了商洛市的历史。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与商洛市文广局共同策划的商於古道——秦朝“上雒丞印”泥封和“雒亭”陶罐文化国际学术研讨会,正在积极筹备中。
  “秦封泥来源于秦代的官印,大部分再现的是秦代的官职,这些官职背后都是一个活生生的秦人,他们的所作所为代表着秦人的执著精神,反映着秦人开拓疆土、实现统一的雄才大略,我们说秦代的“郡县亭里”制度影响中国乃至世界2000多年,这些都将在书法博物馆一枚枚秦封泥的文化内涵中找到答案。”庞任隆说。
 
  秦汉栎阳故城与唐栎阳古城是两个地方
  历史上有两个“栎阳城”:一个是秦汉栎阳故城,其遗址在今西安阎良区武屯镇,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五批文物保护单位;一个是唐栎阳古城,其遗址在临潼区栎阳镇。史书上把两个栎阳,前者称“古栎阳”,后者称“今栎阳”。由于“古栎阳”曾是秦国和西汉早期的都城,名气很大,现在大家一说“栎阳城”,一般都指的是这个“古栎阳”。而唐代的这个栎阳古城知道的人就很少了,这是一个亟待保护开发利用的文化遗产宝地。
  值得一提的是,原镶于栎阳古城东门外北壁的“云房飞白草书碑”,据考这是金代的,承安四年黄庆立石,邢彦刻字,1954年迁移至临潼文化馆,1958年大炼钢铁时被砸为数块,经修复后现藏于临潼博物馆。此碑《陕西金石志》有著录。《临潼县志》记载该碑书法:“笔力放浪若驚鸿奔骥,可称神品。”
  二十多年前,庞任隆在西安古旧书店购回了一册印谱,是1987年6月上海书店出版的《双虞壶斋印存》,其中有一方“栎阳延年”的汉印。2008年5月到西安中国书法艺术博物馆工作后,在从事馆藏秦封泥研究中,又发现有“栎阳丞印”和“栎阳右工室丞”两枚封泥。
  之后经过多次考察调查得知,在两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中,无论年代、地域和文化内涵如何更替变化,始终没有变的是“栎阳”二字名称,正应验了这枚“吉语印”的美意,展现出一个传承的栎阳,绵延的栎阳,发展的栎阳,和让世人关注的栎阳!
  两个栎阳城,有不同的历史,不同的地域、变迁。阎良的栎阳城经历秦、汉100余年,临潼的栎阳城经历了唐、宋、金、元600多年。阎良的栎阳城遗址,过去在行政区划上曾属于临潼,现在很多人分不清两个栎阳城,有些临潼当地人也将两个栎阳城搞混,更多的人是不知道临潼的这个唐栎阳古城,所以现在有必要进一步对唐栎阳古城进行挖掘和保护。
  文化艺术报记者 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