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3版
发布日期:
农村文化现状及建设对策
■ 西安市蓝田县三里镇文化站 蔺宏森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文化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支撑,丰富精神文化生活越来越成为我国人民的热切愿望。
  全面建成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既要让人民过上殷实富足的物质生活又要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文化生活,为了达到上述目的,首先要了解当前文化的现状,特别是农村群众文化的现状。
  1.传统文化。被传承下来的有踩高跷、背芯子、桌抬子、竹马子、旱船、舞龙、耍狮子、剪纸、秧歌、皮影、杂耍,书法、绘画、象棋、五子棋、蹴方、斗鸡、拔河、电影、戏剧、庙会文化等。
  2.新文化。健身舞、广场舞,网络、网络宣传、网络音乐、表演、动漫、游戏、电子阅览。
  3.黄色文化。各种色情淫秽书刊,“法轮功”“一贯道”外国反动势力的各种渗透。
  传统文化延续着几千年的传统美德,以不同形式弘扬孝敬老人、互帮互助、邻里和睦、惩恶扬善。
  为此我们要重视文化,特别是农村文化要防患于未然,弘扬正能量,加强文化自信,讲身边的事,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村的作用,重视文化发掘传承,重视网络管理和应用。
  面对当前农村文化的现状,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应对。 

  一、防微杜渐、加强宣传、积极开展活动,弘扬正能量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战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以基层和农村为重点,保护和传承优秀民间文化,发展健康向上的乡土文化,积极提供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优秀文化产品和服务,大力推进文化小康建设,使人民群众享有更优质的精神文化生活。
  农村这片土地,马列主义健康文化不去占领,封建迷信、赌博、恶习各种反动势力黄色文化一定去占领。为此,要防微杜渐,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占领农村文化市场。
  中华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坚定文化自信,以客观科学礼敬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以有利于解决现实问题,有利于助推社会发展,有利于培育时代精神和时代新人为取向。萃取精华服务当代,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二为”方向“双百”方针,积极开展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引导庙会文化健康发展;强化扫黄打非力度,净化农村文化市场。 

  二、坚持文化自信,扎根民间,讲身边的事
  文化自信是对自身文化在过去、现在和将来价值的充分肯定,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一个政党理性健康成熟的标志。中华文明是诸多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在漫长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历经磨难而不衰,靠的是中华文化凝聚感召和支撑,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承袭五四文化运动传统秉承延安文艺座谈会精神,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培育了灿若星辰的文艺大师,催生了浩如烟海的文艺精品,实现了思想解放重塑了民族之魂,让历经百年耻辱的中国人真正从精神上站立起来,挺直脊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将马克思列宁主义与中国实际紧密结合,在继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红色文化基因,借鉴全人类先进文化成果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切文化实践的总和,顺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文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具有鲜明的科学性和强大的生命力。
  坚持正确方向,与党同心同结,正确方向是文化创作生产的根本问题,更是农村基层文化的根本问题,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文艺观,落实好“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自觉地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想问题,搞创作,开展活动,确保始终与党同心同德,同向同行。
  立足当地,讲身边事。艺术作品中的信仰之美,崇高之美,能打动人,感染人,激励人,中华民族的奋斗精神,身边人追赶超越的人和事,是文化创作的土壤和不竭的源泉,要牢记肩负的神圣使命,诠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立精神支柱,用艺术之美成化育之功,鼓舞人民朝气蓬勃地迈向未来。
  积极探索创新,创造精品力作。鲁迅先生说过“文艺是国民精神所发出的光火,同时也是引导国民精神的灯火”,创造人的精神世界,首推文艺,塑造良好的精神生活,离不开文艺佳作。创新贵在独辟蹊径,不拘一格,但一味标新立异,追求怪诞,不可能成为上品,而可能“流于下品”。在中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殷切嘱咐文艺工作者要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积极探索创新,创造精品力作。 

  三、着眼现实,因势利导,以点带面,发挥示范村的作用
  “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引导群众在文化建设中,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自我服务,开展全民阅读以及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络主旋律”,这是十八大对当前农村文化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此首先着眼现实,从各村的实际出发。
  积极开展文化活动。“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推动文化事业全面繁荣,文化产业快速发展”,这就是要求自乐班在老艺人策划、文化馆(站)指导,村委会组织下组织活动,讲身边的事,新农村建设,移民搬迁,党的好政策。
  制定计划,适时培训。制定计划,这就要求根据各地区、各村的特点,利用农闲不同季节,制定培训的地点、时间、场次,内容提前公之于群众,各人根据自己的爱好、情趣选择参与,走出去、请进来,发挥老艺人作用,积极引导,适时培训传承。在此同时制定长期目标和规划以及所要达到的预期效果。
  开展全民阅读,唱响网络主旋律。阅读能帮助人们透过薄薄的纸张,感受历史进程的脉搏,总能启迪人们略过苍白的语言,体验人生百态的曼纱。在一个日新月异的信息社会,阅读这种近乎“复古”的慢节奏能绵延至今,除了依靠经久不衰的魅力外,氛围培育也不可或缺。年轻人的选择,证明了阅读的需求端依然旺盛,而数字阅读的红火,线下书店的重生,城市图书馆的包容,乡村书屋的遍布,也证明阅读的供给侧功不可没。
  推崇阅读的人不会老去,而热爱阅读的人却不断新生,正因如此,阅读带给我们的感动,才能源远流长,没有尽头。 

  四、重视和挖掘文化传承
  实现文化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基层,促进文化产品和服务供需有效对接,挖掘和用好优秀民间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筑牢文化小康供给基础。建好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整合利用设施资源,夯实文化小康硬件平台。
  每一项文化遗产都代表一种态度,承载一种精神,寄托一种期盼,更多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也需要花心思,多下功夫,关键之处在于需要态度上重视,在视野上开阔,在推广上精细起来,最终让传统与现代交相辉映,让文化遗产重新走进人们的生活。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最大特点是不脱离民族特殊的生活生产方式,是民族个性,民族审美习惯“活”的显现,它依托于人本身而存在,以声音、形象和技艺为表现手段,并以身口相传作为文化链而得以延续,是“活”的文化及其传统中最脆弱的部分,因此,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就显得尤为重要。
  非遗传承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设计单位、大专院校等多方面的力量,共同合作,依托政府的政策扶持,调动国内外科研机构进行设计,依托传承人的工作室,生产非遗产品,依托特色街区,旅游景点、博物馆、商店、互联网来组织非遗文化产品进行流通,解决非遗发展中存在的诸多问题,力求通过有效整合社会力量,拓宽非遗发展出路。 

  五、重视网络,强化媒体管理和应用
  纵观世界文明史、发展史,人类先后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每一次革命都会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深刻影响,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引领社会生产新变革,创造着人类生活新空间,拓展着国家治理新领域。
  新的科技进步对文化创新的驱动越来越强,成为文化创新新动力,催生新型文化业态,孕育以数据为核心的人文科学革命;传统文化普遍受到信息科技的洗礼,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与文化日益深度融合,传统文化业态正在转型、升级。互联网加文化成为重要发展趋势,它不仅是网络音乐、网络表演、网络美术、网络动漫、网络游戏、网络媒体、电子文学等以互联网传播的网络文化形态,又是互联网技术在文化领域的技术推广应用,意味着信息科技在文化创作生产、传播、消费的产业链中得到全面应用,新兴文化业态应运而生,成为新的主流文化,信息技术的成果日益得到广泛应用,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生产力。
  作为农村文化首先要适应科技、信息、形式的应用,其次要运用好,发挥其作用,同时加强网络管理。要积极做好中老年网络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文化馆(站)文化室要聘请专人给中老年讲述网络知识,使其尽快掌握操作技能,进而应用网络知识、农经科技、网络音乐、网络舞蹈、网络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