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常常为错过一些东西而感到惋惜,其实,人生的玄妙,超出你的意料。今天我读了余华笔下的《活着》感触颇多,一切错过成就福贵丰富多彩的人生,福贵在风烛残年之时由衷地感叹:苦涩生活中浸泡过的幸福才让他透彻心扉。
手捧《活着》这部小说,掩卷而思许许多多的为什么浮现眼前,如《活着》这本书荣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的杰出文学作品,为什么选了一张纯黑色的图片做封面感到很惊讶?余华当时在怎样的社会背景下完成这部作品?当我仔细阅读这本书时,我不禁被书中沉重的内容所感染,流下同情的泪水。故事中开始以第三人称描写福贵,可到了关键情节恰到好处的改为福贵自述的方式,沉着冷静的语言描写使作品显得更深刻,为当时中国人的苦难找到了一个平衡支点,为漫长健忘的一生找到了活着的最佳理由。
心境可以归于平和,但不能趋于死寂。书中的主人公福贵,一个出生在地主家的纨绔子弟,在残忍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背景下主人公福贵的生活勇气令人惊讶,读到赌场中输光了家业而成为了贫农场面震撼人心,随之各种不幸接踵而至,他的父亲经受不住失去家业的打击而去世,自己又被国民党军队拉了壮丁充当解放战争的炮灰。在壮丁的这段时间他过着衣不蔽体,食不果腹的生活,但他仍没有放弃,时刻幻想家人团聚的幸福。当他历经九死一生从战俘营里返回故乡的时候,发现母亲已经去世,而女儿也在一次高烧后成为了聋哑人,儿子有庆已经不认识自己。这段时间的塑造,用贺知章的诗句“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来形容再恰当不过了。
俗话说:“恶有恶报,善有善报”。在这部作品中,作者巧妙的构思和沉着冷静的叙述令人难以置信,艰难的历史给人以安慰,尤其赌场中奸诈狡猾的龙二,在战争、大跃进、文化大革命时悲痛的死去,在刑场上不断地呼喊“福贵,我是替你而死……”生活中也同样如此,贪赃枉法的官员、无恶不作的平民上天也会如此安排,龙二这样的替死鬼,善恶最终见分晓。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一句歌词:少年去游荡,中年想掘藏,老年做和尚。文化大革命给灾难人民带来的痛苦,福贵儿子有庆医院抢救难产的县长夫人被抽血过多、而女儿凤霞、妻子家珍病逝、女婿二喜做工发生事故以及唯一的亲人外孙苦根相继死去,最后只剩下福贵一个人孤零零的活在世上。无依无靠的福贵买来老牛名也叫福贵。叙述者看着老人和老牛在暮色苍茫中慢慢消失,留下他独自一人:“我看着广阔的土地袒露着结实的胸膛,那是唤醒的姿态,就像女人召唤着他们儿女,土地召唤着黑夜来临。”讲述了眼泪的广阔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同时,活着“是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和平庸。”那一幕幕就像放电影般浮现,让我清晰地看到中国那段时期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有着强烈的召唤意义,这些是在历史教材上无法体会到的,也召唤着我一鼓作气读完这部小说。
如果说福贵的活着是一场虚无的绝望,那么这种人生的尴尬就应用“顽强不屈的人生实践创建一个充实欢乐的人生过程。”因为小说里是动荡的背景上貌似冷漠的语调,织就了一条人性的挂毯。当好运垂顾他时,我会欣然微笑,当遭受厄运打击时,我又会黯然垂泪。整篇一直想努力改变命运,却一次次被命运捉弄。在这个过程中,我每一次都以为他的厄运即将过去,但是却没想到他身边的人都离他而去,最后只有他还活着。读完之后我在思考,老福贵一生是豁达的,坚毅的,仿佛在诉说:“虽命途多舛,我却从未放弃,我还在坚持活下去”,我才领悟到,“活着”是福贵身上唯一不可剥夺的东西。这本书中的悲剧总是接踵而至,令人无法喘息,也为我提供了每个人活着的意义。我觉得这是一本能让所有读者心灵震撼的小说,能带给我们深刻的反思,去思索活着的价值,去担当生命的责任。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活着,不向命运低头,才是最美好和可歌可泣的事情。
回归现实,我们所有的得失都是上天最好的安排,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以一颗感恩的心面对得失,相信一切磨砺就像海里的珍珠,越磨越光润,经历所有的磨砺都是上天给我们最好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