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 姬 越
摘要:在冷战期间,除了全球范围内的局部热战,美苏双方更多的是在经济、文化和军备上的冷较量。而文化作为一种国家软实力的体现,不像经济与军备那样具有直观的对比性,更多的是在思想层面对人们施加潜移默化的影响,甚至比武器的杀伤起到更重要的作用。本文将以广播、电影为例,概述冷战时期美国文化对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影响。
关键词:冷战;宣传战;美国文化。
乔治·凯南在1946年以一封“八千字长电报”提出“遏制”政策,自此,这一政策成为了冷战时期美国制定与其意识形态相异国家的外交政策时一直秉承的战略。艾森豪威尔时期担任国务卿的约翰·杜勒斯也曾提出:“苏联对美国和西方构成了严重挑战……苏联与西方的对立首先是一场思想斗争。”1可以看出除了在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直接对抗,意识形态的斗争也并没有被忽视,反而处在相当重要的地位。作为西方世界对抗苏联的领头羊,美国该如何利用自己的物质与文化优势来影响苏东国家呢?答案便是宣传战与心理战。在1950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制订的第74号文件(NSC74)《国家心理战计划》中,就将宣传战分为了“白色的”(公开合法的,来源明确的宣传)、“黑色的”(隐蔽秘密的,如间谍活动、情报战、地下颠覆等,真实来源被掩盖的宣传)和“灰色的”(介于白色宣传和黑色宣传之间,避免确定宣传来源的、未经审查的新闻)三种类型。2心理战的定义更加广泛,但总体来说,与宣传战的目的基本是相同的。不论是宣传战还是心理战,其本质都是争夺人心的斗争,也是文化之争。
一、美国之音、自由欧洲电台与自由电台
莱赫·瓦文萨曾说:“在无线电波面前,即使是铁幕,也显得无能为力。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挡新闻的传播——无论是人造卫星、地雷阵,抑或是高墙、铁丝网,战地前线可以被封锁,而语言却不能。”3
美国之音作为代表官方的“白色”电台,成立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起初主要负责宣传反法西斯内容。随着冷战的开始,美国之音逐渐成为反共宣传的重要阵地,但是其官方背景注定其在播报上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而自由欧洲电台和自由电台作为所谓“民间”私人机构,便于进行名义上未经美国政府授权的“黑色”与“灰色”宣传。
自由欧洲电台由自由欧洲委员会建立,主要针对东欧八国,这些国家原本多属于法西斯阵营或法西斯占领区,在二战结束后成为苏联的“卫星国”以及与西方世界间的缓冲地带。早在1945年苏联军队踏上这片土地之时,苏联的军事、经济顾问就已经开始配合占领军和大使开展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但在苏共二十大之后,各国的“右翼”领导人陆续复出,党内和民众中的反苏情绪也随之蔓延。4自由欧洲电台借助这一形势,以煽动民族矛盾、消解共产主义意识形态作为目标。为了宣扬东欧国家的民族意识,特别以多国语言进行播报。5其针对东欧国家的不同特点还开展了多次制造国内混乱的活动,如针对捷克斯洛伐克的“繁荣行动”和“否决行动”,煽动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等,对于东欧地区去社会主义化起到了很大作用。自由电台与自由欧洲电台性质相似,也属于民间性质,由“促进苏联人民自由委员会”(后改名为“自由电台委员会”)负责筹建。由于其主要针对苏联国内问题进行播报,国际新闻较少,因而受到苏联的强烈反对和信号干扰。
这三个由美国控制的电台的主要广播内容为以下几个方面:宣传美国的民主自由、社会生活及丰富物质,播放流行音乐、科普知识等,播报苏联及东欧流亡人士提供的信息,煽动民族矛盾的信息;播报时的常用形式则为:事实与评论分离、对美苏双方的新闻喜忧兼报以及情况对比。相较于苏联广播的官方性、滞后性和严肃性,美国支持建立的广播则更加轻松愉快,以流行文化作为宣传掩护,播报信息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也很强,因此在民众中广受欢迎。
苏联和东欧国家为了不让广播被本国听众正常接收,可以说是费尽心思。首先是架设本地或远程的信号干扰器,其次是制定严厉法规,轻者开除公职,重者处以拘役甚至死刑;再次是严格限制收音机的接收频率,市面上仅售卖能接收本国广播频率的广播。这些措施可以说起到了一定效果,但是在严禁之下,苏东各国民众反而有了更大的收听兴趣。东欧国家的大多数听众一般都拥有两台收音机,一台播放政府指定的电台节目,另一台则悄悄地接收包括自由欧洲电台在内的西方广播。6虽然这种说法有夸张失实之处,但是可以看出美国文化显然是入侵成功了,并且成功激起了国内的不满情绪。
二、电影:人心思变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苏为了共同的敌人,暂时抛却了意识形态上的对立,形成了盟友关系。在此期间,苏联开放边境接纳美国的援助、文化和游客,包括书籍刊物、音乐短片、电影电视都在苏联境内广泛流传,“好莱坞也补充了40部最新最流行的电影”7。1921年,第一部美国电影在苏联上映。东西方文化交流在这时迎来了第一次高潮。但是随着二战渐入尾声和冷战的趋势显现,苏联开始严格限制西方文化在本国的传播,在40年代中后期禁止了美国电影进口,此外不论是流行文化还是学术交流,在战争结束后的斯大林时期都被严格禁止了。共产主义世界似乎与自由主义世界水火不容。
随着1953年斯大林的逝世,苏东国家开始有意识地逐步“去斯大林化”,在马林科夫和赫鲁晓夫当政期间,苏联为了获取西方先进技术,有条件地放开了对外交流的限制。在日内瓦四国外长会议上,法国代表西方世界向苏联提出了“17点建议”,要求苏联在人员、信息、思想、文化和学术等领域全面开放,苏联代表当然地拒绝了这一提议,但是东西方文化交流的趋势已是显然的了。与此同时,美国也改变了以往的“解放政策”,转而寻求“和平演变”的可能。1958年,美苏签订了《美国和苏联在文化、技术和教育方面交流协议》,其中就包括了在电影领域的合作。在此协议签订的第二天,美国政府就派美国电影协会主席艾瑞克·约翰斯顿与苏联谈判电影的事宜,最终苏联同意购买10部美国电影,美方同意购买7部苏联影片,双方同意交流15部纪录片。8好莱坞电影得以再次进入苏联市场。此后美苏双方又相继签订了八次类似的文化交流协议。
美国同时积极发展同东欧国家的文化交流。1957年春天,美国在波兰开始扩大各种出版物、电影电视等节目的传播;1960年美国与罗马尼亚签订了关于交换电影、书籍等的协议。9这些加强文化交流的举措为东欧人民提供了苏联方面不曾提供的信息,与之前他们所了解西方社会的有很大不同,增强了他们对于资本主义世界的友好态度,为东欧国家日后的“和平演变”打下了文化基础。
美国方面认为电影是“促使关于美国生活方式在苏联保持活力的最佳方式”10,而苏联方面也很重视这一艺术载体,列宁曾认为电影是最重要的艺术形式。相较于意识色彩浓重、说教意味强的苏联电影,美国电影更注重人性与自由的表达,并不忌讳英雄人物的缺点,着重表现人道主义色彩,这种西方价值观念强烈冲击着苏联观众。在美国电影文化与苏联国内“民主化”和“公开性”的口号综合作用之下,苏联电影领域走在了改革的最前列,取消了电影审查制度,由原先的逐级审查剧本改为制片厂单方通过,创造了宽松自由的创作氛围,11使苏联大众生活逐渐走向美国化。可以说此时的美国文化作为一种普世文化,成功引起了苏东国家内部对于西方资本主义的向往,由此产生对国内文化、经济、政治等诸多领域要求改革的呼声。
三、总结
通过广播、电影等方式,可以有效改变受众群体的政治态度。文化侵入作为一种不流血的战争,形式温和,但相较于对土地的占领,对思想的占领实则更加有效。同时它还不受地理条件的限制,可以跨越国界,深入人们的生活。同时这也是最经济实惠且便捷的方式,美国空军曾根据朝鲜战争中的经历算了一笔账:空军力量每杀死一名敌军士兵平均要花费4500美元,但通过宣传战赢得其归顺效忠仅需750美元。12
美国文化对于苏东国家的影响无疑是深远的,苏东剧变的发生也离不开美国文化长久以来的“循循善诱”。在当代世界,美国文化仍然占据着全球文化引领者的地位。我国在目前全球化的形势下,又该如何应对这种文化优势呢?我国应当以苏为鉴,在对外开放时把握好尺度,同时大力发掘本国优秀文化,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这样才能在未来可能的文化之争中占得先机。
注释:1.石斌:《杜勒斯与美国对苏战略(1952-195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第60页。
2.NSC74:APlanforNationalPsychologicalWarfare,PD00200,DNSA.转引自吴媛:《自由欧洲电台与东欧剧变》,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3年,第10页。
郭又新:《穿越“铁幕”:美国对“苏东国家”的冷战宣传(1945—1963)》,博士学位论文,东北师范大学,2003年,第4页。
韩召颖:《公众外交:美国对外政策的重要工具》,天津,南开大学学报,2001年,第6页。
3.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博士学位论文,外交学院,2005年,第97页。
4.沈志华:《苏联专家在中国(1948-1960)》第三版,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年,#4462-4471。
5.钱珺:《浅议自由欧洲电台对东欧和平演变的方式》,牡丹江,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8年01期,第68页。但关于自由欧洲电台的播报语言还有另一种说法:以阿尔巴尼亚、保加利亚、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和捷克语进行广播,引自廖宏斌:《文化、利益与美国公共外交》,第101页。其中以阿尔巴尼亚语进行的广播始于1951年,1953年停止,引自刘贺青:《自由欧洲电台与匈牙利事件》,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03年,第8页。
6.ArchPuddington,BroadcastingFreedom:TheColdWarTriumphofRadioFreeEuropeandRadioLiberty,TheUniversityPressofKentucky,2000,P68.转引自叶培望:《美国的冷战工具——自由欧洲电台研究(1949-1956)》,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第35页。
7.王誉晔:《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16页。
8.DepartmentofStateBullctin,Vol.39.美苏电影交流协议(UnitedStatesandU.S.S.R.AgreeonFilmsToBeExchanged,November3,1958),pp.696-98.转引自路红霞:《论冷战早期美国对苏联的文化外交》,硕士学位论文,陕西师范大学,2010年,第37页。
9.王誉晔:《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51页。
10.WalterL.Hixson,PartingtheCurtain:Propaganda,Culture,andtheColdWar,1945-1961,Hampshire:MacmillanPress,1998,p.154.转引自王誉晔:《艾森豪威尔时期美国在欧洲的文化冷战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2年,第43页。
11.武卉昕,弥沙:《20世纪美国的文化渗透与苏联剧变》,西伯利亚研究,2010年10月第37卷第5期,第78页。
12.ScottLucas,Freedom’swar:TheAmericanCrusadeagainsttheSovietUnion,NewYork,NewYorkUniversityPress,1999,p129.转引自叶培望:《美国的冷战工具——自由欧洲电台研究(1949-1956)》,硕士学位论文,华中师范大学,2014年,第1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