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文明发展历史中有一项极具地方特色却又为普通大众均接受的传统艺术,就是戏曲。作为中华文明的灿烂珠宝,戏曲在我国已经存在上千年之久,且根据不同的地方文化形成不同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戏曲本身也需要不断的创新,本文在这里就针对戏曲发展的现状以及其前景进行探索,并提出戏曲发展传承的策略,为戏曲发扬光大提供有效的借鉴。
戏曲是中国特有的一种综合性舞台艺术形式,它集音乐、舞蹈、文学、诗歌、武术、杂技和舞美等中国民间传统艺术形式于一身。戏曲是中华文化和传统艺术的一颗明珠。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积淀和艺术传承,中国戏曲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美学范式,在人类艺术宝库中独放异彩,不仅代表着古老的中国文化达到的文明高度,也彰显着中国人民伟大的艺术创造和艺术想象的精神魅力。中国戏曲以其独特的声腔、角色类型、程式化表演、虚拟性模仿被誉为世界三大戏剧表演体系之一。它是中华民族的文明骄傲和艺术自豪,也是我们的文化标志和艺术标杆。戏曲的保护和传承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文明的延续,也是永葆民族生机与活力的重要象征。
一、精神文化的象征——戏曲现状概说
(一)春色满园——保护与传承
戏剧戏曲作为中国人民的精神产品,这么多年来一直延续,并得到发展。中国是戏剧大国,作为国粹的梅兰芳的京剧体系和布莱希特的柏林剧团与斯坦尼拉夫斯基的莫斯科大剧院并称世界三大戏剧体系,而另一种剧种昆曲则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昆曲、京剧、秦腔,粤剧等多个剧种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一大批杰出的戏曲家被确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视戏曲的传承发展是一个文明社会对人类文化遗产艺术价值、精神高度、历史传承的文化立场与时代担当。中国戏曲的地域性、多样性也折射着中华文化多元一体的文明根性。丰富多彩的地方戏曲展示出中华文化和中国艺术的多姿多彩,满足着人民多样而丰富的文化需求,呈现着戏曲园圃百花齐放、春色满园的精神文明景观,也是人类文化中独一无二的文化风景。
(二)步入低谷——小众与停滞
与戏曲不断得到保护和传承相比,现实生活中对戏曲的发展却出现步入低谷,后继乏力的现象。现代社会,移动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方式,艺术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各种电视剧、电影、动漫、小说充斥着人们的生活。戏曲这种艺术形式虽然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但是与其他种类相比受众更多的是集中在中老年群体中,随着新生代的发展壮大,戏曲逐渐成为一种小众艺术。与繁华的美国百老汇以及欧洲歌剧艺术殿堂的辉煌相比,中国并没有形成世界性的戏剧中心,而且在当下的社会中,中国的戏剧已经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低谷。这个低谷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作为戏剧接受主体的观众对于戏剧本身的拒绝接受,另一个则是支撑旧时代戏曲舞台的理念如忠(愚忠)孝节义、清官、包办婚姻、私定终身、科场发迹等都破碎了,从而也就失去了戏曲高台教化的神圣性,引不起今天观众的共鸣。
二、艺术创新的展望——戏曲发展前景
艺术的创作都有其时代特征,深深的烙下历史的印记。在新的社会发展趋势到来,要想实现艺术的焕发创新,对其进行现代性的创新与开发是必不可少的。戏曲也是如此,精髓与内涵的传承、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周边与深度的开发构成了我国戏曲未来发展的重要渠道与展望前景。
(一)精髓与内涵的传承
我国戏曲经过几千年的传承,其身上具有高度的民族性和时代特征。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这些都是戏曲本身所具有的精华和重要表现形式。无论时代怎样发展,这些都是不可能被丢弃的。在现代社会中无论是早先发展起来的音乐、舞蹈等艺术,还是新兴的电影、电视艺术,都有一个共同的发展特点,那就是“商业化”。各种发展着的艺术无不借助了商业化和媒体的力量,虽然中国的戏曲现在也通过影碟、电视等媒介来传播,但戏剧比较特殊的是它的直观性,戏曲的核心是通过现场艺术展现其精髓,因此过分商业化只会导致戏剧失去它直接与观众交流的特点,就会减弱它的艺术性,这是不利于戏剧发展的。
因此从这个角度来看,我国戏曲即使在未来发展的过程中艺术形式不断创新变化,但是其核心的精神内涵是不会变化的。在参与者中间传播快乐,传播真、善、美。戏曲所展现的忠义友善无论在什么样的时代背景下都是社会发展和人际相处的必要精神内核。
(二)传统与现代的碰撞
戏曲在现代社会中遭遇到了发展低谷和瓶颈,面临着观众损失的困境。而针对此,究其原因在于戏曲的传统性与现代性的冲突和碰撞。中国戏曲发展到现在,存在多种剧种,例如:京剧、评剧、豫剧、川剧,秦腔等。但是在“推陈出新”方面却收效甚微。戏剧创作者无法摒弃旧有的创作模式,没有新的思路、观点,无法实现真正的创新,作品无新意,就无法达到一个新的台阶。而且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演员问题。当学习戏剧表演的人逐渐变少,或者演员逐渐转型,没有足够的人将这一艺术继续传承与传播下去,戏剧将会走向毁灭。
虽然戏曲存在着发展困境,但是戏剧属于八大艺术之一,而一种艺术从出现到发展成熟起来,经历了种种磨难与幸运,既然存在了这么久就不会轻易灭亡。艺术形式不断焕发活力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戏曲的创新是要在保留传统性的基础上实现贴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首先在剧目故事方面,将故事改编得现代化、贴近观众的生活,并且应该将现代戏搬上舞台,而不是只演古装戏;其次在表演方面,动作、程式应该逐渐生活化;第三在台词方面,念白、唱词都应该逐渐口语化,接近现在的语言。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也必须运用于生活。戏曲不能因为艺术性就拉远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而是应当适当的贴近现代观众的心理。同时现在仍有很多新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参与到戏剧表演中来,戏剧艺术继续培养着幼苗,如果他们可以得到正确的滋养,那将是戏剧的又一次机会。
(三)周边与深度的开发
正如现代电影、电视剧在进行营销手段的时候会选择周边与深度的开发,对于戏曲这种艺术表演形式周边与深度的开发也将是其未来发展的趋势之一。戏曲传承下来的人物形象塑造、道具服装使用、故事情节发展都是良好的挖掘点。一方面戏曲艺术可以不断将其与其他产品进行合作,如《霸王别姬》将京剧这一艺术再次推向发展高潮,再如戏曲脸谱产品的生产与制作,昆曲在影视作品的应用于传唱都使得人们对这种艺术形式有了更加鲜明的印象和更直观的感受。另一方面在对戏曲深度的开发中也需要扎根中国本土文化,实现戏曲艺术的不断发展。戏曲中有中国文字的博大精深,有中国音乐的律吕神韵,有中国舞蹈的动作姿态,有中国美术的意象图式。对其深度的探索有助于戏曲的创新发展,实现戏曲艺术的丰富多彩。
三、结语
文明的发展都有一个时代变迁的过程。戏曲作为中华传统的文化艺术,无论是在古代还是今天都具有着闪耀的活力。作为中华儿女,我们要做的不是完全的更新换代,而是在时代的背景下实现传统艺术与现代社会的结合,实现艺术与文化内涵的创新,在取其精华的同时加入新鲜的生命力,再现艺术形式,从而在保护大众文化的同时给观众带来更精彩的视听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