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新草绿,又逢书香扑面时。自2016年初以来,文化艺术报对西安实体书店销售情况的追踪已持续一年。在这一年里,西安各大实体书店销售排行榜上,既有笑看风云变幻、我自岿然不动的书坛“常青树”,也有空降榜首、一夜爆红之后又迅速沉寂的“流星”。
究竟什么样的图书更能得到读者的青睐?在网络时代,实体书店又该用哪些方法寻求突围?值此三秦书月与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本报结合去年西安各大书店畅销排行榜及典型案例,对西安实体书店零售市场的特点进行简要回顾与分析。
经典永不褪色
陕军经典作品、东野圭吾作品、《红岩》,再加上时而冲入前20,从未跌出前50的《三体》三部曲,构成了西安实体书销售市场的基本骨架。此外,关注过本报排行榜栏目的读者可以发现,无论社会热点为何,无论有多少新书在做营销推广,《百年孤独》《父与子》《岛上书店》《活着》等熟悉的名字总不会离开我们视线太久。
金杯银杯不如口碑
阅读是一种私人活动,但同时也是一项极具社会性的活动,无论正负,读者的阅读取向永远会受到社会整体审美趋向的影响。尤其对于实体书店目标受众来说,“逛”书店的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探索时下阅读热点的行为。也因此,口碑,永远是读者购书欲望的第一推动力。
营销与质量缺一不可
在物质与精神产品已经极大丰富的今天,每一天都会有新书新作进入图书市场,其庞大的数量已经远远超越了任何一个人类的阅读能力范围。如何能让一本书进入读者视野,激起他的阅读/购买欲望?花样繁多的营销活动显然是一种极好的方法。以去年西安图书零售排行榜为例,有通过网络造势和对书店让利打开局面的《采珠勿惊龙》,有通过签售、见面会、学术讲座等吸引读者视线的《行者》《好吗好的》《苗阜讲故事》《纪亚飞教孩子礼仪》等。对于销售市场而言,图书归根结底仍是一种商品,因而营销活动对其销售同样有效。但值得注意的是,营销永远只能吸引读者的注意,而对于图书这种受口碑影响极大的文化产品而言,能够真正留住读者的始终只有作品本身的质量。
情节性是读者永恒的追求
无论网上网下,东野圭吾作品始终是各大各类图书销售榜单上一道耀目的风景。对于西安实体书店来说,月月上榜是常态,两三本书同时上榜的情况也不鲜见。作为21世纪以来最具国民度的推理小说家,东野圭吾的影响力随着一本本小说,一部部影视改编作品,从日本向世界延宕,无数读者都是早在知道他的名字以前就接触过他的作品,为其中扣人心弦的情节发展如醉如痴。从今天的东野圭吾、J·K·罗琳,到若干年前的金庸、古龙,或者更早的柯南·道尔,能够成为畅销常青树的作家作品,无不在情节上有着无与伦比的魅力。构成一部作品的基本元素有思想、文字、情节,其中,价值观会随着时代变幻而产生隔膜,文字可能因为翻译而失色,唯有情节,屹立不倒。
本土化魅力无穷
陕西元素作品,是西安实体书销售市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除了《白鹿原》《平凡的世界》《极花》等陕西文坛大家的作品始终在排行榜上占据一席之地外,每月的实体书店销售排行榜单里也时时能够见到新面孔出现。从去年的《苗阜讲故事》《长安处处有故事》,到今年的《长安道上》《耳旁的风》,这些或由本土作者创作,或含有丰富陕西元素的作品一旦进入读者视线,总会受到西安读者格外热情的追捧。究其原因,显然是因为对于西安读者来说,这些本土元素更熟悉,更亲切,更贴近他们的生活,更能唤起他们的情感共鸣,因而更容易使人产生购买欲望。而在因好奇与亲切感带来的第一波购买热潮过后,这些本土概念作品能否留住读者,从热点转向经典,依靠的就是作品本身的质量了。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