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小剧场话剧 离春天有多远
    陕西人艺上演小剧场话剧《我偷偷的偷》
  在西方艺术模式的催动下,1982年,由林兆华导演执导的《绝对信号》搬上首都的戏剧舞台。中国的小剧场话剧走过了三十五年。从最初的每年一出甚至几年一出戏,到现在一年能有几十出不同风格的小剧场话剧轮番上演,从少数戏剧先锋的实验田发展到今天话剧艺术一种重要的生存方式。尤其是在产业化迅速发展的近十年间,小剧场话剧作为一种文化现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对都市流行文化产生巨大的影响力。小剧场话剧的春天,真的来了吗?
  对于大多数观众还比较陌生的小剧场话剧,在西安发展到底如何?什么样的人愿意花钱去看话剧?从业者们对于这个新兴行业,有哪些憧憬与期待?

  剧场现状:剧场少、规模小
  一条绳子上搭着一条红色格子裙;地上,堆放着枪支、手铐和复古电报机;一束聚光下,摆着一张破旧的靠背椅……这些简易的布景来自小剧场话剧《西北偏北》。
  4月2日是清明节小长假的第一天,也是小剧场话剧在陕西人民艺术剧院小剧院的第9场演出。这部剧于3月17日登陆西安后,场场爆满。而在《西北偏北》之前,大华1935剧场上演的《我不是李白》第三轮演出也是人山人海。
  在古城西安,小剧场的数量和规模屈指可数,主要有陕西人艺小剧场、大华1935小剧场、西安音乐厅小剧场,还有几个规模很小的小剧场。2003年,西安第一部原创小剧场话剧《一个无政府主义者的意外死亡》在五四剧院上演,意味着西安有了第一个小剧场话剧。据了解,当初属于自娱自乐型,各大院团的文艺工作者演出,票房都是自我消化。
  2010年,西安音乐厅做过小剧场话剧的演出,但是发展还不成熟,并没有像北上广一样,形成常态化演出。
  直至2012年12月12日,陕西人艺正式启动小剧场话剧演出项目,并成功上演第一部戏《欲望酒吧》。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这部戏是我们用股份制形式来做的,当时剧院没有经费。我们想的很简单,如果行业内的人拿自己的钱做戏都无法让观众走入剧场,那说明这个职业在西安不必要存在了,没有市场了。大家抱着试试的态度,看看观众是否还喜欢话剧,看看我们这些话剧人能否实现自己的价值。于是我们找了九个人投钱,演了20多场,没想到很火爆,纯利润达到了20多万。”
  这次演出,意味着西安小剧场话剧的大门打开了。五年的时间,陕西人艺引入并原创的小剧场话剧至少在20部以上,并在保证每周演出两场(周六、周日),每个月演八场,每年至少演出上百场,到现在累计演出五百场以上。如此高产量的小话剧奠定了西安市民观剧的基础。
  大华1935小剧场是从2013年开始做小剧场话剧,每年3月到年底集中演出,保证每个月有新戏。2016年是最火爆的一年,像《一座城池》《我不是李白》上座率和口碑都很好。
 
  票房情况:盈利较少,持平偏多
  小剧场话剧,顾名思义是相对于传统大剧场话剧而言的,其特点一是表演空间小,二是演员与观众接近,三是先锋性较强。小剧场一般可容纳观众一百到三百人,座位少、场地小,演员和观众互动性更强,其艺术更具先锋性、实验性。小剧场每场演出都有投入,每部戏的舞台设计、灯光造型以及创作背景等因素不同,投资费用也不一样,不过相比大戏来说,小剧场投入还是比较小。
  据调查,陕西人艺的票价比较亲民,会员价是50元,在一些票务平台的价格是80到100元不等,按照平均60元一张的票价来说,一场戏卖出一百张票,就已经算上座率较高了。如果一场戏票价是六千,演出十场就是六万,而一部戏平均投入在十万左右,那么至少要演十几场才能保住成本,赚钱盈利的话至少得演第二轮。负责陕西人艺小剧场话剧市场营销的马部长说:“目前票价不足以让我们很大程度盈利,但是对于西安的观众来说,五六十的票价还能接受,如果一味提价追求利益的话,很有可能把观众拒之门外。我们对小剧场的经营理念是保本就行,毕竟我们承担的文化职能更重要。”
  而大华1935的盈利情况与陕西人艺相差无几,大华1935负责人说:“相比挣钱来说,我们更希望培养西安人的观剧意识,更重要的是先把大家带入剧场。” 

  观众调查:受众多为年轻人,大部分市民没看过
  记者在4月2日晚《西北偏北》演出结束后,对现场观众进行了随机采访,结果发现:观看小剧场话剧的观众文化水平普遍较高,大部分都是高中以上文化程度,其次观众年龄段逐渐年轻化,35岁以下消费群体占大多数,可见年轻人特别是学生和白领工作者是主要消费群体,学生对于文化演出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潜力是市场不可忽视的。
  随后,记者又在人流量较大的小寨、钟楼附近随机采访了年龄不同的市民,其中看过小剧场话剧的人数少之又少,而35岁到50岁的市民40人中,看过小剧场话剧的仅有6人,其中3人还是朋友送票才看的。
  采访中发现,市民接受小剧场话剧的程度比普通话剧还低一些,主要是因为人们基本没有对小剧场话剧的概念,也没有熟知的名演员、名导演,所以很难提得起兴趣。因此,培养西安观众对小剧场话剧的认知水平,是西安发展小剧场话剧市场的关键所在。 

  问题分析:起步晚、市场混乱,缺少精品剧目
  中国有曹禺、焦菊隐这样的戏剧大师,他们创造了一大批具有启蒙意义的新剧目,我国目前北京、上海、广州三地的话剧市场比较活跃,但若想实现“小剧场市场的春天”,就必须开拓二、三线城市。
  西安有其特殊的文化消费市场,文化土壤很肥沃,可供选择的戏剧形式很多,而且观众有良好的文化基础,所以小剧场、精制作的路线是很适合西安的。近来,小剧场话剧在西安迅速崛起,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观众回到剧场,扭转了几年前话剧市场的颓势。像《一座城池》《李小红》等小剧场话剧题材新颖,贴近生活,创票房记录。
  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副院长仝斌表示,“小剧场话剧是整个戏剧生态环境的重要部分。为什么像《驴得水》这样的作品,一个民间剧团,没有享受政府支持还能够赢得这么好的口碑?为什么大部分观众认可它?它的创作团队‘开心麻花’为何可以占据市场?因为作品根本好,我们要反思我们作品是否有别人的好?那么如何在追求市场的低俗品位和制作精良的作品中寻找平衡是我们需要慎重考虑的问题。”
  陕西人艺马部长说,西安小剧场关注度不高,还是因为可供西安民众周末娱乐消遣的文化活动比较多,“西安本土文化底蕴很浓厚,比如秦腔、信天游、相声等等,因此观众选择文化活动的余地很大。其次就是观众没有给文化生活投资的理念,西安市民喝酒吃烤肉花两百没问题,但是很少听到有人说,我请你看场戏吧。”
  而大华1935负责人则表示,陕西缺少优秀的原创剧目,缺乏创作型人才,是阻碍小剧场话剧发展的重要原因。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北京上海在上世纪二十年代就已经开始培养话剧观念了,像林兆华、孟京辉等大师也是活跃在北京小剧场的话剧人,而话剧在西安起步太晚,观众认知度不够,更何况让他们去接受小剧场话剧这种先锋实验话剧。另外原创力不足、创新匮乏、精品缺少等也是制约小剧场话剧发展的因素。”
  随后,对于市场票价问题,陕西人艺院长李宣和大华1935负责人也都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一些观众固有的文化消费观念还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剧院的收入。市场票价紊乱,部分观众没有购票习惯,总是托关系“蹭”票,因此没有形成良性的市场循环。
 
  建言献策:政府加大补贴,建小剧场文化街区
  在采访的过程中,记者看到了这群话剧人为繁荣西安小剧场话剧发展所做的努力,他们从起初的“救亡”到后来的痴爱,才让这门艺术形态得以保存和发展,也正是因为这群话剧人的努力,使我们看到小剧场话剧在西安迎来了春天。那么小剧场话剧,如何才可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呢?对于小剧场话剧的未来,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话剧的专业院团是目前话剧舞台的主要支柱,而作为为全国培养话剧人才的陕西当代实验话剧研究院副院长仝斌说,“我们要建立一个合理的话剧生态环境,先要以专业院团的发展为龙头,加强剧团间的交流,多培养创作型人才,最好有一两个像林兆华、孟京辉等大师的领头人物,多出优秀的剧目和作品,比如名声大振的《恋爱的犀牛》《暗恋桃花源》《两只狗的生活意见》等等,一定要提升剧目质量,使剧目更加精细化。”
  众所周知,文化水平的发展与政府的支持息息相关。作为陕西重要文化资源之一的话剧,如果文化部门加大对话剧的支持力度,将有助于促进话剧市场更加稳定的良性发展。大华1935负责人说,“政府应加大对惠民演出的补贴,只有实打实的不停演出,西安市民才能更多地认识到小剧场话剧的优势。”
  陕西人艺院长李宣说:“陕西没有扎堆的剧场,无法形成集群效应,就好比西安人都知道康复路是批发市场一条街,一说到卖茶叶知道去金康路,所以说,如果西安有很多剧场,那么市民选择看剧的余地就大了。西安应该建设小剧场文化街区,这样才可以集结在一起形成‘集结号’。”
  人艺小剧场马部长则表示,高校学生群体是一个易组织、有需求并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群体,而且他们短期内就面临毕业,即将拥有一个有固定收入的工作,因此培养年轻的观众以作为话剧市场的新一代消费群体是十分必要的。他说:“应该走进校园演出,开展校园戏剧节这样的活动,让他们自己演戏、做戏、看戏。”
  除此之外,媒体的大力宣传、合适的策划营销手段也不容忽视,在符合市场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适当采取众筹等形式也未尝不可。总之对于未来,这群话剧人希望可以借助互联网的机遇,来推进小剧场市场的发展,对此他们信心十足。 

  记者手记
  去年西安的几部小剧场话剧带给人们惊喜:《一座城池》上座率爆满,《我偷偷的偷》获口碑好评……小剧场话剧之所以受欢迎,不仅在于它与观众生活贴近,容易引起观众共鸣,还因为它参与感、互动感强,与电影、音乐会带给观众不一样的艺术感受。因此,小剧场话剧在整个文化演出市场中,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因此,一方面,小剧场仍需要继续深入到生活之中,注入贴近生活的时尚元素;另一方面,在戏剧美学和艺术观念方面,也需要有新的继承、借鉴和创造,需要一定原则性的、健康化的戏剧批评;此外,小剧场话剧还需要建立专业、权威、科学的机构与管理门类,着重培养有能力的话剧经营管理人才。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安小剧场话剧的春天,已经来了!文化艺术报记者 康于 刘青/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