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徐 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
——习近平[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文学艺术是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审美表达,也是社会与时代精神的集中概括。目前,我们正处于波澜壮阔的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因此,在这新的伟大历史时期,如何推动文艺实践,如何繁荣文学艺术,如何通过文学艺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中国文化,重塑中国理念,为世界文明和人类更好社会制度探索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模式,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时代课题。
习近平通过对“文学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系列论述,对此提出了明确的新思路,作出了简明而科学的新阐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和文艺发展提出了新的解决方案,从而有力地推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发展。
一、文艺事业——观念的拨乱反正
改革开放使中华民族迈上了前所未有的复兴时代,同时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代。但是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取得巨大经济建设成就的同时,社会的文化理想滑坡了,文艺的价值观念混乱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被某些人看成简单的金钱经济、唯GDP经济,结果是经济增长了,社会责任淡漠了;物质财富增加了,社会伦理滑坡了;GDP上去了,生态文明破坏了。马路宽了,人心窄了;楼房高了,理想低了;汽车多了,文化丢了;腰包鼓了,幸福没了,精神越来越迷茫了……凡此种种,表现得非常严重。正是在这样的前提下,习近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拨乱反正,通过对文学艺术和中国文化的系统思考,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文献,提出了重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课题,给我们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习近平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科学分析了人们思想文化和价值观念的混乱状态,阐述了坚持和拥有正确文化理想与价值观念的重要性,尖锐判断出丢失价值信仰的极端危害,深刻回答了树立什么样的价值和价值观,培育什么样的文化思想等一系列根本问题。他清醒地分析道,“我国经济发展很快,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也很快。同时,我国社会正处在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出现了不少问题。其中比较突出的一个问题就是一些人价值观缺失,观念没有善恶,行为没有底线,什么违反党纪国法的事情都敢干,什么缺德的勾当都敢做,没有国家观念、集体观念、家庭观念,不讲对错,不问是非,不知美丑,不辨香臭,浑浑噩噩,穷奢极欲。现在社会上出现的种种问题病根都在这里。这方面的问题如果得不到有效解决,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就难以顺利推进”。[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2—2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面对社会上出现的种种乱象,思想领域的种种迷茫,文艺领域的种种错误,习近平同志旗帜鲜明地强调,两个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风气如果坏下去,经济搞成功又有什么意义?他指出,“理想信念动摇是最危险的动摇,理想信念滑坡是最危险的滑坡。一个政党的衰落,往往从理想信念的丧失或缺失开始”。[4习近平《在建党95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第10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又说“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文艺工作肩负着特殊的责任和使命,那就是时代精神和社会价值观的培育。我们要通过文学艺术“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要号召全社会行动起来,通过教育引导、舆论宣传、文化熏陶、实践养成、制度保障等,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为人们的精神追求、外化为人们的自觉行动”。[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必须相适应,价值观念和实践行为必须相一致,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必须都搞好,它们是互相平衡、互相支撑的双轮,共同驱动“中国列车”在社会主义轨道上飞速前进,否则就有颠覆的危险。二者缺一不可,只有这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厦才能够得以建立,才能够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他说,“核心价值观是一个民族赖以维系的精神纽带,是一个国家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础。如果没有共同的核心价值观,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就会魂无定所、行无依归”。[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他同时强调“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而国家理想和民族精神大厦的建立,一刻也不能离开文艺工作,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的以上论述,概况起来包含四个要点:第一,“文学艺术”是社会信仰重塑,社会价值观念培育和民族文化确立的重要载体;第二,“文学艺术”可以为我们提供具体的解决方案: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化。内化,指向人们的精神世界,立足于信仰追求和价值培育;外化,指向人们的实践行动,立足于人生实践和社会行动;第三,除了审美功能外,文艺工作更高的意义和价值,还在于让社会主义文化和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动力,并释放出耀眼的光芒;第四,以文学艺术为代表的中国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艺术繁荣兴盛”。[1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这是社会主义理论史上,习近平首次将文学艺术与民族信仰,与社会价值观念,与时代精神追求,与文化体系建构相结合,置放于整体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中进行系统思考,给予严密的框架体系,进行深度的理论拷问,并给出准确完整的回答。不仅具有现实的拨乱反正意义,而且拥有非凡的理论指导价值,是马克思主义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相结合的重大成果。
二、文艺价值——人民利益的确认
文艺的价值问题是文艺理论的核心问题。它是文艺实践活动时刻不能回避的问题,在文艺创作和文艺批评中为人们普遍关注,它对作家和艺术家,它对文艺作品的阅读者和欣赏者,对社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和情感的影响时时出现,处处存在。所以文艺的价值问题既是一个思想理论问题,也是一个时代的实践课题,在更高层面上它即是一个重大的社会问题,永恒的美学命题。
当代中国社会的巨大变革,带给人们的巨大冲击首先是价值和价值观的冲击。当代科学和实践的发展,已经准确无误地把价值问题推向时代思考的前沿。全球化背景下的市场竞争、文化竞争与社会竞争,将体现为价值体系、价值观念的思想与智慧竞争。这是文艺价值理论研究的使命与意义所在,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文艺活动的实践课题。
改革开放以来,这一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受市场经济环境和全球化影响,文艺界出现了一切向钱看的错误倾向,各种思潮、各种流派、各种观点、五花八门,纷至沓来,争相登上文艺舞台。有的人写帝王将相,有的人写豪门富贵;有的人展示英雄豪杰,有的人展示个人恩怨,严重丧失了崇高的审美理想,严重丢失了社会的价值信仰,严重脱离磅礴的时代主题,使文学艺术的重心跟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社会主义事业格格不入。面对文学艺术领域出现的种种不良现象,习近平进行了尖锐的批评。他指出,在“文艺创作方面,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存在着抄袭模仿、千篇一律的问题,存在着机械化生产、快餐式消费的问题。在有些作品中,有的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丑化人民群众和英雄人物;有的是非不分、善恶不辨、以丑为美,过度渲染社会阴暗面;有的搜奇猎艳、一味媚俗、低级趣味,把作品当作追逐利益的‘摇钱树’,当作感官刺激的‘摇头丸’;有的胡编乱写、粗制滥造、牵强附会,制造了一些文化‘垃圾’;有的追求奢华、过度包装、炫富摆阔,形式大于内容;还有的热衷于所谓‘为艺术而艺术’,只写一己悲欢、杯水风波,脱离大众、脱离现实。凡此种种都警示我们,文艺不能在市场经济大潮中迷失方向,不能在为什么人的问题上发生偏差,否则文艺就没有生命力”。[1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9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如此种种,都是审美价值低下、文艺价值严重迷失的结果,是严重脱离人民的结果。
为此,习近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站在中华民族复兴和国家崛起的高度,通过他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文献,进行了深刻的分析论述,给出了系统而清晰的答案。
第一,关于文艺的价值问题。在社会生活中,一种事物好不好,有无价值,是相对于一定的人、一定的群体、一定的主体而言的。同一社会现象,对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不同的主体,其价值也往往不同。所以,讲价值必须首先明确是对谁有价值,要确定谁是价值主体。习近平在发表上述见解时说“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国家是代表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其一切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其一切工作部署和工作安排,都应该来自人民,都应该为人民利益而制定和实施”。[12习近平《在庆祝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6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第9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他强调“凡是有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干、加油干、一刻不停歇地干;凡是不利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就坚决改、彻底改、一刻不耽误地改”。这就清楚地告诉我们,要以人民为价值主体,人民利益是最高利益,人民价值是最根本的价值。他旗帜鲜明地告诉我们,“人民的需要是文艺存在的根本价值所在”。[1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关于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史上,文艺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较早获得完满解决的问题。早在1905年列宁就指出,“对于社会主义无产阶级,写作事业不能是个人或集团赚钱的工具,……写作事业应当成为整个无产阶级事业的一部分”,“它将不是替饱食终日的贵妇人服务,不是替百无聊赖的和胖得发愁的‘几万上等人’服务,而是为千千万万劳动人民服务,这些劳动人民是国家的精华,国家的力量,国家的未来”。[14列宁《党的组织和党的出版物》,《列宁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93、96—97页。]又说“艺术是属于人民的。它必须在广大劳动群众的底层有最深厚的根基。它必须为这些群众所了解和爱好,它必须结合这些群众的感情思想和意志,并提高他们。它必须在群众中间唤起艺术家,并使他们得到发展。”[15《列宁论文学与艺术》,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912页。]1942年,毛主席《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清楚地告诉我们,“为什么人的问题,是一个根本的问题,原则的问题。我们的文学艺术都是为人民大众的,首先是为工农兵的,为工农兵而创作,为工农兵所利用的”。他认为,“一切革命的文学家艺术家只有联系群众,表现群众,把自己当作群众的忠实的代言人,他们的工作才有意义”。他坚信,“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16毛泽东《论联合政府》,《毛泽东选集》,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3卷,第1031页。]
习近平同志今天重提这个问题,是因为在市场经济和全球化背景下,我们文艺工作的重心出现了偏差,我们的文学艺术跟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事业还存在差距。他的思考既是传承,也是光大,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的光辉照耀。他说“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核心要解决好为什么人的问题。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17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2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文学艺术作为中国文化的总体构成,同样要把握好为什么人的问题。同时“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最终要落实到怎么用上来”。[18习近平《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就是说,为什么人的问题,为绝大多数人民群众服务还是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是判断一切艺术和文化的终极依据,而且如何服务、怎样运用都成为文学艺术和思想文化有无价值、有多大价值的评判根据和出发点。一切为自我服务、为少数利益集团服务的艺术与文化都跟人民利益是背道而驰的,其价值是极其渺小的、可悲的。
第三,关于文艺的需要问题。在文艺重心出现偏差,文艺价值观念被市场经济扭曲的背景下,是个人欲望、感官满足、集团利益需要主导文艺,还是民族复兴、国家崛起、社会主义事业需要主导文艺,这个新的问题尖锐地摆在了我们面前。对此,习近平同志给出了清楚的回答。他说“第一,人民需要文艺。随着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民对包括文艺作品在内的文化产品的质量、品位、风格等的要求也更高了。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以及民间文艺、群众文艺等各领域都要跟上时代发展、把握人民需求,以充沛的激情、生动的笔触、优美的旋律、感人的形象创作生产出人民喜闻乐见的优秀作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第二,文艺需要人民。人民是文艺创作的源头活水,一旦离开人民,文艺就会变成无根的浮萍、无病的呻吟、无魂的躯壳。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1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1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就是说人民的需要是文艺的需求动力,人民需要文艺,文艺才有生命力,才拥有根基;反过来文艺更需要人民,只有满足人民的需要,文艺才能生存,才能发展,二者是相辅相成的,是辩证统一的。
第四,关于文艺的主体性问题。谁是文艺的主体?是帝王将相,是英雄豪杰,是帅哥美女,还是人民群众,人民历史、人民的劳动实践?这个问题同样是市场经济和全球化时代文艺发展的重要问题。习近平的认识是深刻的,思考是清醒的,回答是明确的。他说,“人民既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历史的见证者,既是历史的‘剧中人’、也是历史的‘剧作者’。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这是党对文艺战线提出的一项基本要求,也是决定我国文艺事业前途命运的关键。只有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文艺观,真正做到了以人民为中心,文艺才能发挥最大正能量。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2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14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样,就廓清了文艺思想认识的迷雾,纠正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领域长期存在的文艺主体性错误倾向,使文艺的主体性得到了正确的回归、确立,确保社会主义文艺事业能够沿着正确的航向前进。
第五,关于文艺的本质问题。文艺的本质问题是文艺理论的首要问题,历来存在着种种不同的看法。而且不同的认识与回答,又主导了不同的文艺观和不同的文艺价值取向,从而对文艺创作、文艺批评、文艺鉴赏和文艺思潮产生不同的影响。与历史上的所有观点不同,习近平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立场上,把文学艺术置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大舞台,从整体的民族文化发展视野中进行思考,从而给出了前所未有的新答案,得出了与众不同的新结论。他说“社会主义文艺,从本质上讲,就是人民的文艺”。[2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只有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永远同人民在一起,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文艺事业才能够繁荣兴盛。因为我们所进行的事业是人类历史上最伟大、最壮丽的事业,人民是这个事业最伟大、最光荣的创造者和推动者,所以我们的文学艺术必须以他们为核心。他指出“当代中国正经历着我国历史上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也正在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这种前无古人的伟大实践,必将给理论创造、学术繁荣提供强大动力和广阔空间。这是一个需要理论而且一定能够产生理论的时代,这是一个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够产生思想的时代。我们不能辜负了这个时代”。[22习近平《在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文学艺术作为这个壮丽事业的有机组成,必须同步跟进,同步创造,予以壮丽的呼应,给予精彩的反映。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所在。
第六,关于市场经济时代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问题。这是当代中国文艺发展争议最大、困惑最严重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我们,始终得不到满意的解决。无论文艺实践还是文艺理论,由于把握失准,迷茫重重,使文艺事业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造成了巨大的干扰。今天,习近平同志以惊人的思想勇气,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给了我们准确的回答。他高瞻远瞩地告诫我们,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不要沾满了铜臭气。“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许多文化产品要通过市场实现价值,当然不能完全不考虑经济效益。然而,同社会效益相比,经济效益是第二位的,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2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0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就是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时代,在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艺社会效益第一,经济效益第二,社会效益居主导地位;当两个效益、两种价值发生矛盾时,经济效益要服从社会效益,市场价值要服从社会价值。
可以毫不过分地说,习近平2015年《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是继毛泽东在1942年《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70多年以后,我党历史上又一马克思主义光辉文献。他不仅系统厘清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学艺术领域存在的种种错误观念和错误倾向,确立了文艺的根本价值,回答了文艺的主体性和本质问题,重申并提高了文艺为什么发展、为什么人服务的问题,解决了文艺的市场化问题,回答了如何处理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矛盾关系,庄严地宣告了“文艺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文艺不能当市场的奴隶,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2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0—2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和文艺思想的重大贡献,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
三、文艺创作——中国文化的建构
习近平文艺思想是习近平总体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主义和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马克思主义文艺学说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毛泽东文艺思想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征程中的升华与飞跃。它具备完整的框架体系,拥有系统的理论形态,带有鲜明的时代性和强烈的现实精神。
他把文艺与人民的关系表述得最真切,他把文艺与价值的关系论述得最深刻。他重视文艺的时代性和民族性,把文艺发展置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大舞台,把文艺实践引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在整体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理念背景下对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进行深度思考,以文艺为载体,建构中国文化,培育中国理念,发扬中国精神,在更高的思想和理论层面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和“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习近平在发表上述见解时说,“为什么要高度重视文艺和文艺工作?这个问题,首先要放在我国和世界发展大势中来审视。我说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实现这个目标,必须高度重视和充分发挥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2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他同时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兴盛”。[2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习近平文艺思想的独特创见,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的独特贡献。
他不是就文艺论文艺,就创作谈创作。因为文艺创作和文艺活动,从来不是一种孤立的社会活动,不是一种单向度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孤零零的“个体”存在。它总是和一定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相对应,体现着一定的文化意义、社会理想和价值取向,折射着时代的发展内容,人生的实践追求和社会的巨大变化。当前,这个重大内容和巨大变化,就是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
为此,考察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发展,繁荣文学艺术,一定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相联系,一定要紧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这个主题,一定要回应“两个百年目标”实现这个中国趋势,其重心在“中国文化”的建构,“中国理念”的培育,“中国精神”的展示,并以此打造强大的文化软实力,促进人们在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上豪迈奋进、阔步向前。
那么,文艺在其中究竟扮演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呢?文艺创作的功能和性质又该如何认识,如何把握呢?习近平通过他的系列讲话和重要文献给我们做出了严密而准确的回答。
第一,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化发展。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我们最引以自豪的就是中华文化和中华艺术,过去它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今后仍然应该成为我们的骄傲。所以今天的文艺创作,要以此为己任,站在人类文明的高度,创造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文艺作品,推动中华文化繁荣发展。习近平指出“伟大的事业需要伟大的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2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对此,文艺创作该如何定位,如何发展呢?从习近平的相关论述我们可以看出,文艺的这种历史性进步和历史的必然要求就是迎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面对国家崛起和“两个百年目标”的实现,它比过去任何时代都壮丽、都精彩,只有进入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繁荣的历史大合唱,文艺创作才能释放出耀眼的光芒。这是习近平给文艺创作的文化定位。
第二,繁荣文学艺术,建构文化载体。在中华文化艺术史上,《诗经》是远古的回响,《离骚》是楚风的波涛;《世说新语》折射着魏晋风度,《唐诗》体现着盛唐气象;《宋词》汇通了宋代意趣,《红楼梦》代表明清文化;“颐和园”集合了中华山水园林精华,“京剧”浓缩了民族艺术精神,它们不仅是中国文艺的瑰宝,也是中华文明的结晶,共同构成中国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不朽的民族精神。习近平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2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今天,面对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我们更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化载体,那就是更加灿烂、更加夺目、更加耀眼的文艺作品。
第三,创造优秀作品,展示中国精神。伟大的中国精神需要伟大的中国文艺,壮阔的民族复兴伟业需要壮丽的文艺作品,习近平特别重视文艺作品对“中国精神”的展示。一方面,“优秀的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另一方面“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29、3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7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3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7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他的这些论述,字里行间充满了对优秀文艺作品的期盼,充满了对中国精神的挚爱。他说“举精神之旗、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都离不开文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3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样文艺的功能就得到了加强,文艺的地位就得到了提高,文艺的力量就得到前所未有的释放,必将为中华民族精神大厦的建立贡献出磅礴的力量。
第四,培养文艺人才,推动文艺发展。人才是兴业的根本,人才也是事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古往今来无数事实证明,人才决定着发展的命运。建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大厦,同样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文艺人才队伍。习近平指出,“繁荣文艺创作、推动文艺创新,必须有大批德艺双馨的文艺名家。要把文艺队伍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重要位置,努力造就一批有影响的各领域文艺领军人物,建设一支宏大的文艺人才队伍”。[3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他认为,“文艺工作者要自觉坚守艺术理想,不断提高学养、涵养、修养,加强思想积累、知识储备、文化修养、艺术训练,努力做到‘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除了要有好的专业素养之外,还要有高尚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感。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还要处理好义利关系,认真严肃地考虑作品的社会效果,讲品位,重艺德,为历史存正气,为世人弘美德,为自身留清名,努力以高尚的职业操守、良好的社会形象、文质兼美的优秀作品赢得人民喜爱和欢迎”。[3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从这里可以看出,习近平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优秀文艺人才的要求,包含了如下几方面内容:一是远大的理想,二是崇高的操守,三是精湛的技能,四是深刻的修养。只有这样,才能担负起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重任,促进中国艺术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豪迈前进。
第五,鼓励文艺创新,促进文艺繁荣。千难万难,创新最难;千条万条,创新最为重要。创新决定存亡,这是新的社会法则;创新决定兴衰,这是新的世界规则。在所有的旋律中,创新的乐章最动人;在所有的事业中,创新的发展最精彩。面对磅礴的文学艺术潮流,习近平特别重视创新的作用和创新的力量。他指出“创新是文艺的生命”。[3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当前,我国文艺发展之所以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需要不相适应,同创新能力不足有很大关系。习近平深刻认识到,文艺创新不同于其它创新,有其自身的特点,创新必须遵守文艺的发展规律,他说“文艺创作是观念和手段相结合、内容和形式相融合的深度创新,是各种艺术要素和技术要素的集成,是胸怀和创意的对接。要把创新精神贯穿文艺创作生产全过程,增强文艺原创能力。要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发扬学术民主、艺术民主,营造积极健康、宽松和谐的氛围,提倡不同观点和学派充分讨论,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3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只有这样,文艺才能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释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成为中华民族奋勇前进的精神力量。
第六,激扬文艺号角,引领时代风尚。只有领先时代的人,才能站在时代的最前沿;只有站在时代的最前沿,才能领跑整个世界。习近平以巨大的马克思主义胸怀,无与伦比的时代眼光,响亮地指出,“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他强调“文艺只有植根现实生活、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发展繁荣;只有顺应人民意愿、反映人民关切,才能充满活力”。他要求,“我国作家艺术家应该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通过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书写和记录人民的伟大实践、时代的进步要求,彰显信仰之美、崇高之美,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这是这个壮丽时代对文学艺术最迫切的呼唤,最主要的旋律,最精彩的乐章,我们只有“创作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描绘出壮丽的中国画卷,展示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画卷,才能满足这个时代的要求,才能称之为时代的艺术。[37、38、39、4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第17页、第6页、第7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这一系列观点,以严密的框架体系,深刻的理论内涵,表明了这样一种思想:即文学艺术是中国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文明的载体,文学艺术只有参与中华文化和中华文明历史创造的大合唱,投身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丽事业,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同步并进,成为时代前进的号角,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鼓舞全国各族人民朝气蓬勃迈向未来,才能拥有壮阔磅礴的生命力,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又一重大贡献。
四、文艺美学——中国美学的发展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社会显现。它产生于人类的劳动实践和社会活动,它通过人的社会实践得以实现。它既是人生的解放,也是人性的升华;既是自由的生命表现形式,也是生活的真切表达。它将人的审美价值和社会理想浓缩为一体,集合了真、善、美的全部内容,因此是美的。这是马克思主义美学的基本观点。
文学艺术是客观现实生活和社会历史的审美反映。文学艺术作为美的载体,最充分、最集中、最强烈地体现了人类的审美追求,因而成为美的最高表达形式。因此,它往往成为人类文明的精华,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理想,反映着一个时代和社会的审美高度。
不同于历史上任何美学派别,习近平在思考这一问题时,把文艺美学置放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壮阔舞台,置放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壮丽事业,立足于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中国理念的传承发展,培育建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文艺美学,因此得出了全新的结论。他的思考不仅具有严密的框架体系,而且拥有深刻的思想内涵,从而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
(一)关于文艺的审美价值问题
审美价值是文学艺术的最高指向,也是最终指向。文艺实践既包括事实活动,也包括价值追求,事实与价值是互相联系的。认识一种文艺现象,欣赏一部艺术作品,首先要认识其客观的事实,包括它的内容、性质、结构、层次、关系等等;同时还要认识其价值,即认识其对主体、对人、对社会的作用和影响。对文艺现象和文艺创作,只认识其事实内容,不认识价值作用,是不全面、不完整的。西方文艺价值学说往往只看其一,不看其二;只关注表达了什么,不关注为什么表达,为谁来表达。因之是片面的,缺乏生命力的。
与之不同,习近平把马克思主义价值学说与当代中国文艺实践相结合,把文艺价值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相结合,提出一种新的文艺审美价值。他说,“文艺是给人以价值引导、精神引领、审美启迪的,艺术家自身的思想水平、业务水平、道德水平是根本”。[4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文艺的这种精神引领和审美启迪是同步同构的,精神引领要借助审美功能,而审美功能的发挥要看其价值作用。因此,事实的真必须与价值的善相结合,二者完满地统一为一个整体才能形成美。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指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艺术的最高境界就是让人动心,让人们的灵魂经受洗礼,让人们发现自然的美、生活的美、心灵的美”。[4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4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事实也是如此,如果一部作品,一种文艺追求,既不能打动人心,又不能直观生活,又有什么价值呢?当前,我们的许多文艺活动和文艺创作,往往只关注感官刺激,而不关心精神追求;只重视个人欲望的满足,而不关心社会价值,形成非常严重的颓废主义和感官享乐主义倾向,是十分有害的,与我们壮丽的社会主义事业格格不入。所以他强调“文艺作品就应该像蓝天上的阳光、春季里的清风一样,能够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能够扫除颓废萎靡之风”。[4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可以看出,审美价值在习近平的文艺美学中居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关于文艺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核心价值观是人类文化价值的主体,也是社会文化的核心。中国文艺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必须与之同步同构,拥有与之相适应的核心价值观。习近平指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表明,对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来说,最持久、最深层的力量是全社会共同认可的核心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承载着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精神追求,体现着一个社会评判是非曲直的价值标准”。[44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第3-4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又说“要大力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核心价值观,加快构建充分反映中国特色、民族特性、时代特征的价值体系”。[45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6页,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在他看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价值体系建构,“实际上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46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习近平认为,文艺事业作为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力量,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与使命,要发挥独特的作用。
“广大文艺工作者要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旗帜,充分认识肩上的责任,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活灵活现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用栩栩如生的作品形象告诉人们什么是应该肯定和赞扬的,什么是必须反对和否定的,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4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他强调,“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最深层、最根本、最永恒的是爱国主义。我们当代文艺更要把爱国主义作为文艺创作的主旋律,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4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4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非常明显,习近平通过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时代命题,完善了科学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艺价值体系和价值理论,从而为马克思主义文艺美学做出了巨大的、创造性的贡献。
(三)关于中国文艺与中国审美文化
文艺是文化的载体,文学艺术是审美文化的杰出代表,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艺术创造体现了这个国家和民族的审美高度。琳琅满目、丰富多彩的中国艺术构成了蔚为壮观的民族审美长廊,是我们中华民族世世代代不移的宝贵审美财富,是浓缩了的中华文明。所以“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49习近平《在山东考察时的讲话》,2013年11月26日。]同时“民族文化是一个民族区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50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06页,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古代,中华民族能够屹立世界民族之林,审美文化以自己独特的创造,独特的内容与形式;独特的范畴和体系,独特的理论和思想形态,贡献了无与伦比的成就。今天,我们的文学艺术同样应该以辉煌的成就无愧于这个光荣的时代。一方面,我们的文学艺术应该汲取传统审美文化资源,进行伟大的创造;另一方面,我们又要为辉煌灿烂中华审美文化贡献新的篇章。习近平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51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63页,外文出版社,2016年版。]当代文艺美学怎么能背离自己的根脉,脱离自己的精神家园呢!中国文艺美学应该是中国传统审美文化的延伸和扩展,扬弃和升华。因为,“当代中国是历史中国的延续和发展,当代中国思想文化也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传承和升华,要认识今天的中国、今天的中国人,就要深入了解中国的文化血脉,准确把握滋养中国人的文化土壤”。[52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1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我们要通过文艺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增强道德判断力和道德荣誉感,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5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当代中国文艺的审美归属,也是当代中国文艺的文化定位。集审美与文化为一体,集真和善为一体,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为一体,是当代文艺美学的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
(四)关于中国文艺与中国精神
物至极为精,心至妙为神,合而言之则称谓精神。中华艺术既是中国精神的代表,也是中国精神的表现形态,“以文载道”是它的根本特征。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艺术定位于“人道”,立足于社会,成就于“礼乐”,通过人生的社会实践得以实现,体现为“与众乐而乐,与民乐而乐”[54《孟子·梁惠王章句》]的艺术精神;以庄子为代表的道家艺术定位于“天道”,成就于“自然”,通过人化的自然得以完成,体现为“与天地为一,与万物并生”[55《庄子·齐物论》]的艺术精神。就审美追求来说,儒家是“人乐”,人乐乐于众,乐与民;道家是“天乐”,天乐乐于山、乐于水、乐于自然。前者是“人和”,后者是“天和”,“天人合一”是它们共同的艺术精神和审美追求,这也是中华艺术的根本精神。
今天,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舞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时代,中国文艺该承载传递一种什么精神?或者说我们该如何把握中国精神呢?习近平以严密的体系,深度的思考,通过他的系列讲话和光辉文献给我们做出了科学而准确的回答。
第一,中国精神是一种民族精神。习近平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5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繁荣文学艺术,建构中国精神必须围绕我们的民族精神,必须立足于坚实的民族根基,把握民族的精神命脉,那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文化既坚守本根又不断与时俱进,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培育了共同的情感和价值、共同的理想和精神”。[5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中国文艺的精神家园和思想源泉。他指出,“中华美学讲求托物言志、寓理于情,讲求言简意赅、凝练节制,讲求形神兼备、意境深远,强调知、情、意、行相统一。我们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展现中华审美风范”。很明显,在习近平看来中华文化基因就是中国精神的基因,中华美学资源就是中国精神的资源,中华艺术精神就是中国精神的代表。今天,“我们要结合新的时代条件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58、5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就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的共同旋律。
第二,中国精神是一种人民精神。中国是人民的中国,时代是人民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人民的道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毋庸置疑,中国精神也是人民精神。人民,是中国精神之根,之源。人民,也是中国艺术精神之根,之源。因此,我们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要坚持以人民精神为文艺的根本精神,在人民中间挖掘艺术精神,通过人民把握中国精神。因为“人民生活中本来就存在着文学艺术原料的矿藏,人民生活是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创作源泉”。[6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3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那么,我们怎么能脱离人民进行艺术创作,脱离人民把握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呢?所以,习近平说“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6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4页,人民出版社,2014]以人民为中心,通过人民把握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这是社会主义文学艺术的必由之路。
通过人民把握艺术精神和中国精神,就“不能以自己的个人感受代替人民的感受,而是要虚心向人民学习、向生活学习,从人民的伟大实践和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汲取营养,不断进行生活和艺术的积累,不断进行美的发现和美的创造。要始终把人民的冷暖、人民的幸福放在心中,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自己的笔端,讴歌奋斗人生,刻画最美人物,坚定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和信心”。[6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7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人民精神概括了,艺术精神就确立了;人民精神展示了,中国精神就弘扬了。
习近平指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6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一切艺术创作,一切文艺实践,一切文艺批评,都应该着力于中国文化建构,都应该是中国精神的展示。“实现中国梦必须走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64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2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中国文艺的根本精神,也是中国美学的本质追求。
第三,中国精神是中国命运的关切。中国文艺历来有关切国家命运的传统,中国美学和思想文化历来以民族存亡与发展为己任,“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65张载《正蒙·诚明》]是这一光荣传统的集中概括。习近平指出,“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中华民族有着强大的文化创造力。每到重大历史关头,文化都能感国运之变化、立时代之潮头、发时代之先声,为亿万人民、为伟大祖国鼓与呼”。今天,中国的根本国情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国最大的命运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培育艺术精神,阐扬中国精神,都应该以此为中心,以此为主轴,此外别无旁它。习近平说“古老中国的深刻变化和13亿中国人民极为丰富的生产生活,为文艺创作提供了极为肥沃的土壤,值得写的东西太多了。只要我们与人民同在,就一定能从祖国大地母亲那里获得无穷的力量”。[66、6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国家命运之关切,中国精神之光大,民族精神之发扬,关键在于“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6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4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习近平殷切希望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6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为我们祖国的强盛崛起,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做出重大贡献。
(五)关于文学艺术与文艺批评
文艺批评是文学艺术的理论形态,是确保文艺创作和文艺繁荣的有力保障。文艺批评的水准也代表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思想高度和深度,折射着一个社会和时代的美学特征和审美追求,批评是审美的理性动力,是时代的理性回响。面对当前我国评论界出现的自我表扬,互相吹捧、商业化造势做法,习近平予以尖锐的责问,“文艺批评要的就是批评,不能都是表扬甚至庸俗吹捧、阿谀奉承,不能套用西方理论来剪裁中国人的审美,更不能用简单的商业标准取代艺术标准,把文艺作品完全等同于普通商品,信奉‘红包厚度等于评论高度’。文艺批评褒贬甄别功能弱化,缺乏战斗力、说服力,不利于文艺健康发展”。[7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有了真正的批评,我们的文艺作品才能越来越好;有了厚重的批评基础,我们的文艺大厦才能拔地而起,屹立世界。
他说,“批评家要做‘剜烂苹果’的工作,‘把烂的剜掉,把好的留下来吃’。不能因为彼此是朋友,低头不见抬头见,抹不开面子,就不敢批评。作家艺术家要敢于面对批评自己作品短处的批评家,以敬重之心待之,乐于接受批评”。[7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30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批评理念,倡导健康的批评作风,营造健康的批评氛围,真正发挥批评的功能作用,使文艺批评成为文艺繁荣发展的强大动力。习近平指出“文艺批评是文艺创作的一面镜子、一剂良药,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提高审美、引领风尚的重要力量”。因此,我们“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文艺评论工作”。[72、7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9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以批评促繁荣,以批评促提高,通过批评促进社会主义文艺在民族复兴的伟大道路上阔步向前,豪迈奋进。
(六)关于文艺交流与文化发展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74习近平《在纪念孔子诞辰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上的讲话》,第9—10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习近平的这个经典论断同样适用于文学艺术。没有交流就没有发展,世界各民族文化艺术都是通过交流而互相借鉴,在交流中得到发展提高的。越是世界的就越是中国的,越是中国的就越是世界的。这是文化和艺术交流的辩证法。从空间的横向来看,交流主要针对世界各国、各民族的文学艺术,通过拓展广度而获得深度,通过不同的艺术方法而培育自己的艺术表现手段,从而推动民族文学艺术繁荣发展。习近平说,“坚持和弘扬中国精神,并不排斥学习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我们社会主义文艺要繁荣发展起来,必须认真学习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艺。只有坚持洋为中用、开拓创新,做到中西合璧、融会贯通,我国文艺才能更好发展繁荣起来”。[75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从时间的纵向来看,交流主要是学习,主要针对历史上伟大的文学艺术、经典的文艺精品,经典的美学思想,通过传统的继承和发扬,把握精神的根脉和走向,建构新的载体,创作新的形式,表现新的内容,而获得新的发展。这就是“古为今用”。但不论借鉴还是传承,“绝不是简单复古,也不是盲目排外,而是古为今用、洋为中用,辩证取舍、推陈出新,摒弃消极因素,继承积极思想,‘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实现中华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76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交流的目的是为了发展,艺术和文化交流同样也是为了发展,这是交流的本质所在。“因为文艺是世界语言,谈文艺,其实就是谈社会、谈人生,最容易相互理解、沟通心灵”。[77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8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习近平认为,交流只有“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同时真诚直面当下中国人的生存现实,我们才能为人类提供中国经验,我们的文艺才能为世界贡献特殊的声响和色彩”。[78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1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习近平特别重视艺术交流的传播功能和传播作用,他把中国精神、中国文化、中国艺术的交流传播置放于文艺事业的特殊地位,通过交流弘扬中国精神,贡献中国智慧是他的又一思想开拓。因此,他要求“文艺工作者要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阐发中国精神、展现中国风貌,让外国民众通过欣赏中国作家艺术家的作品来深化对中国的认识、增进对中国的了解。要向世界宣传推介我国优秀文化艺术,让国外民众在审美过程中感受魅力,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识和理解”。[79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15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习近平文艺美学的自然延伸,自然拓展和必然结论。
(七)关于文艺管理与文艺事业
管理不是控制,管理是通过资源的有效配置,产生最大的力量,让平凡的人做出不平凡的事。艺术生产是一种特殊的生产,艺术管理也是一种特殊的管理,其特殊性就在于艺术创造是艺术家个性的高度自由发挥,艺术劳动是高度自由的劳动,这是文艺管理的基本特征。习近平的思考主要从如下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党的领导是社会主义文艺发展的根本保证。因为社会主义文艺是为人民服务的文艺,是党的事业的有机组成,党的领导是最有效的保障。他说“党的根本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文艺的根本宗旨也是为人民创作。把握了这个立足点,党和文艺的关系就能得到正确处理,就能准确把握党性和人民性的关系、政治立场和创作自由的关系”。[80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7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第二,要尊重和遵循文艺规律。“各级党委要从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把文艺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贯彻好党的文艺方针政策,把握文艺发展正确方向。要选好配强文艺单位领导班子,把那些德才兼备、能同文艺工作者打成一片的干部放到文艺工作领导岗位上来。要尊重文艺工作者的创作个性和创造性劳动,政治上充分信任,创作上热情支持,营造有利于文艺创作的良好环境。要诚心诚意同文艺工作者交朋友,关心他们的工作和生活,倾听他们心声和心愿”。[81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8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最大限度调动文艺工作者的积极性和创造热情,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共同奋斗!
第三,要重视文艺阵地建设和管理。“坚持守土有责,绝不给有害的文艺作品提供传播渠道。各级宣传文化部门要在党委领导下,切实加强对文艺工作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对文艺工作者的引导和团结,为推动文艺繁荣发展作出积极贡献。文联、作协要充分发挥优势,加强行业服务、行业管理、行业自律,真正成为文艺工作者之家”。[82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28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总之,“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艺的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者大有可为”。[83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第6页,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这是文艺工作者的历史使命和责任,也是文艺管理的历史使命和责任。将文艺管理纳入文艺美学的总体框架,纳入艺术生产的总体进程,进行系统思考和深度探索,是社会主义文艺事业的首创,这是习近平对马克思文艺理论的又一贡献。
习近平的论述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他的文艺思想是系统的,对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的贡献是多方面的。他把价值文化引入广阔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舞台进行思考,构建了以人民利益为中心的“社会主义文艺价值观”,澄清了改革开放以来文艺领域一直存在的价值迷茫,提供了文艺价值培育的具体途径和方法,重新回答了文艺的主体性和本质问题,解决了市场化条件下文艺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这一矛盾关系;他把中国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建设相结合,建构了新的独特的“文艺发展模式”;他把文艺思想、文艺美学与与中国精神和民族复兴伟大事业相结合,提高并拓展了文学艺术的发展空间;他把文艺交流和传播与世界文明相结合,为中国文艺的全球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方案;他把文艺管理纳入文艺美学的总体框架,纳入艺术生产的总体进程,为中国文艺繁荣发展提供了组织保障等等,已可说明:习近平为中国文艺理论和文艺美学的科学发展、为建立科学的社会主义文艺理论奠定了基础,从而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思想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
(作者简介:徐良,青岛大学文学院美学研究室,东方思想与文化战略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