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清明节里的“寒燕燕”
    手捧面花抓髻的剪纸艺人陈艳芬
    妇女们制作面花“寒燕燕”
    “寒燕燕”上色
    贺志全老人在街头售卖“寒燕燕”
  随着清明节的临近,在陕北不少地方,都会出现“寒燕燕”的叫卖声。所谓“寒燕燕”,并非活体动物,而是陕北地区人们在清明节时所做的一种面花。主要流行于延安子长、延长、延川和榆林绥德、米脂、子洲等地。 

  捏燕燕是纪念介子推
  清明节是远足踏青的时间,也是祭奠祖先的节日。每年清明节,陕北乡村家家户户都会捏面花,当地叫做“捏燕燕”,上了年纪的人叫它“蒸子推”。
  相传“蒸子推”是为了纪念晋国时正直忠烈的大臣介子推。在陕北绥德城南有条叫做淮宁河的小河注入无定河,当地把淮宁河流域叫做南川,老人们称做“重耳川”。传说春秋时,晋献公的儿子重耳,为躲避后母陷害,在介子推等心腹的随从下流亡到此,在一次极度饥饿却没有食物可寻的情况下,介子推割下自己腿上的肉煮给重耳吃了。后重耳返朝当了晋文公,便欲重用介子推。无奈介子推不愿做官,与其母归隐绵山。重耳三面烧山,逼迫他出山,但介子推不愿意,最后被烧死了,遂令将绵山改为“介山”,也叫“介休”,并将子推烧死这一天,即清明节的前一天定为寒食节,家家户户禁生烟火。后又下令每年寒食前后三日,全国不许生火做饭,以寄哀思。
  陕北俗语:“三月里寒食又清明,燕燕钻满圪枣林”。捏燕燕的风俗,正是寒食节纪念子推所保留下来的纪念活动之一,后来逐渐演变成以捏面花来表示对逝去亲人的祭奠。也有老者说,上古有一个很有名气的人,初春被蚂蚁等虫围住快要咬死时,许多燕子小鸟飞来,把这些虫子全吃了,那人得救了,后来过清明节用“捏燕燕”来纪念这件奇事。
  寒食节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古人常把寒食节的活动延续到清明节,久而久之,清明节取代了寒食节。虽然祭拜介子推的习俗演变成了清明节扫墓的习俗,但在陕北,人们还是会把蒸好且不点颜料的面花拿到逝去亲人的墓前,用手揪一些洒向坟墓四周,以示先犒劳一下饿神饿鬼,然后把剩下的面花放置在亲人供桌上来纪念。 

  街头仍有卖“燕燕”
  清明节陕北人会吃摊黄(用小米面、玉米面掺以少许白面的混合面粉调为糊状,经发酵后,用勺子舀取,均匀地倾入鏊子中烙蒸而成)、鸡蛋软饼、粉条、豆芽等做的清明饭。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这些吃食后来在当地特色的饭馆都能看到。
  年过花甲的贺志全目前在绥德经营一家陕北特产店,这段时间他的店门口摆了许多串好的寒燕燕。他说赶在清明前半个月就开始卖了,没事时会拿着到街上去喊卖,也会追庙会去卖。一串根据大小卖五到八块不等,生意好时一天能卖三百来块。“这个东西必须赶清明这个节气做的才好,干后捣成粉,搅到水里吃可以治小孩腹泻。现在人们做的少了,但人们还是会按风俗来买。”
  买燕燕的顾客苏晓宝女士说:“小时候家里孩子多,大人捏不了那么多寒燕燕,所以每个孩子只能分到几个。我把自己的寒燕燕串起来,每两个燕燕之间串些花生和枣挂在墙上。舍不得吃燕燕,就摘两颗花生或者枣吃。好吃的孩子早早就把自己的吃完了,然后就抢着吃别人的。我害怕自己的寒燕燕被抢着吃,所以老是想方设法找地方藏。现在看到还有人在卖,就过来买了。再不怕被人抢了,但让我想起很多小时候的趣事。” 

  老技艺有了新传承
  近日听说绥德田庄镇有位非遗传人,正在免费给村民培训面花制作技术。3月29日,沿淮宁河逆流而上,文化艺术报记者来到位于绥德、清涧和子洲三县交界处的田庄镇,在村委会的院子里找到了“艳芬手工艺农民专业合作社”。
  还没进门,就听到陕北民歌从屋内传出。推开门,看着贴满墙壁的陕北剪纸,加上妇女们手里捏的,锅里蒸的,空中挂的寒燕燕,陕北民俗韵味极其浓郁。
  负责人陈艳芬女士是当地知名度较高的剪纸艺人。说起培训面花技艺,她表示,清明节临近,当地有做寒燕燕的习俗,而她的合作社平时主要就是经营剪纸、布艺刺绣、农民画、手编、面花等陕北民俗手工艺品及衍生产品。清明节,他们还要去参加第二届子洲“子推文化节”面花大赛。
  由于参加培训的人增多,陈艳芬把培训场地从自家窑洞搬到了现在的活动室,还专门叫了老艺人来一起给大家教。培训几天来,人数最多时40人,一般在20人左右。年龄最大的有80岁,最小的是90后。“我母亲一辈子都在做面花,谁家婚嫁有要做面花都会找她。我也是跟着她学、看,继承下来。寒燕燕只有清明这个节气做才能保存,阴干后吃还可以补虚治病呢。”谈起自己的技艺,陈艳芬满是得意。自信之余,她也有忧虑,“现在的困惑是年轻人学这个的还是太少,比如这次去参加比赛的还是中老年,平均都五十来岁了,希望年轻人能够来传承创新,把这些民俗技艺打造成当地文化特色产业。”
  陈艳芬的女儿胡文飞在大学毕业后开始向母亲学习,并开了公司,她说:“作为新一代,我是家里第四代传承人,不仅要学习前辈们的精湛技艺跟技巧,还要创造创新出不失于陕北传统味道的新产品,让民俗走进人们的生活中。目前我的公司主要以我妈妈的合作社为根据地打造宣传,并将她们的手工艺品推出去。”
  在培训室内,有一位和胡文飞年纪相仿的学艺者冯女士,她已经是两个孩子的母亲。她说自己一直喜欢做这些,结婚前在清涧娘家那边清明时也会跟着凑热闹,做一点,但不专业,这次有这个机会就报了名。又热闹,又能学到手艺,在做的过程中也会把自己的理解和想法加进去。
  “小燕燕”也有大讲究
  千姿百态的燕燕无论从做法还是寓意都很有讲究。古时候是用面粉和着枣泥,捏成燕子的模样,用杨柳条串起来,插在门的上方,召唤灵魂;现在演变成用发酵的面粉手工捏制成各种人物、动物、植物,再用五谷杂粮来点睛镶鼻,蒸制成面食。陈艳芬告诉记者,最初用的面都是人们自己打的麦子,做起来不如现在的面劲道,蒸出来也没有现在的精致好看。陕北面花较关中面塑最大的区别是可食用性,而且里面寓意也多。她指着手中正在制作的生命树向记者介绍:“在圪针(嫩枣条)上扎满燕燕雀雀,搭配红枣花生,象征生生不息,生命旺盛,是对生活的一种美好祈盼。”
  陕北婆姨捏面花,除了白面和水,工具只需一把梳子、一把剪子,加之擀面杖等日用品,辅以红豆、黑豆、花椒子、芝麻、黑糜子和食用色素等,来为燕燕“画龙点睛”。有老人说:“豆豆一放,燕燕睁了眼就活了。”这些简单的东西在婆姨女子的手里,用不了多大功夫,各种人物、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十二生肖等,就能活灵活现地变为民间艺术品。
  蒸好冷却后的“燕燕雀雀”,在清明前,大家会互相赠送亲戚及长辈。一般给男娃娃送“老虎”,希望他像虎一般威武雄壮,健康成长;给女娃娃送“花篮”“石榴”愿她们长大心灵手巧;给老人送“大馍”“寿桃”祝老人们健康长寿。有的将小面花用细绳子与高粱秆节(截成二寸长)相间线串起来,中间夹红枣挂于墙壁或扎予葛针(一种野生植物),干后供儿童零食之用。
  淮宁河流域一带,在清明这一天家中有几口人就蒸几个大“子推”,当地方言称“子捶”。馍顶子上有金银斗,茎杆树叶攀着,四周落着燕等鸟虫,以一顿吃不完为好。子推馍女孩是不能吃的,它是专门留给家里大男人享用,女孩子则吃“抓髻馍”,男孩子吃“大老虎”,而母亲和奶奶则吃条形的“梭子馍”。
  寒燕燕作为一种节俗食物,是人们美好祝愿的寄托。当地政府也开始保护,如列入非遗,开展相关赛事活动等。不管通过哪种方法来传承,目的都是为了留住记忆,留住乡愁,表达对幸福生活的祈盼。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