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B07版
发布日期:
浅谈藏族民间舞蹈与教学课的有机结合
■ 西宁市群众艺术馆 清木措
  民族民间舞蹈是最老的艺术形式之一,是诸多舞蹈艺术形式的来源,是大众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体态语言,是以广大人民群众为来源形式并由其传承的一种传统舞蹈形式,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通贯古今的艺术,具有鲜明的人文风俗和浓厚的地方特色,它表达着人们的最真实、最纯朴的情感。同样藏族民间也是在几千年来,生活在雪域高原上的勤劳聪慧的藏族先民们,在漫长的历史演变中,在认识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创造出来的古老的体态表现艺术。这些争芳吐艳、千姿百态的民族民间歌舞艺术,犹如夜空闪烁的繁星,遍布在幅员辽阔的高原上,它是藏民族历史的见证和活化石,它向世人展示雪域高原人独特的风采。其中包括了藏族人民的对自然、人生及永恒向望的最朴素的认识和直接的表现。
  藏族民间舞蹈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是通过人的形态、神态进行传情达意的艺术形式。其形成过程同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密切相关。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会在舞蹈中有所体现,进而相对稳定的形式(包括动态形象、表演程式、服饰、道具、场地)流传下来,在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发挥着特有的功能。同样藏族民间舞蹈既有人性的自然展现,也是社会生活和艺术升华的结晶。因此,在藏区教育,利用和发挥藏族民间舞蹈的潜能。
  藏族传统文化中对舞蹈队认识和其在藏族传统文化中的地位。藏族传统文化典籍在“小五明学”中把舞蹈归于“工巧明”(即工艺学),这就表明舞蹈艺术的理论上被定位于大文化范围之内,并形成具有成熟理论的艺术形式之一。在西藏历史上,“羌姆”等舞蹈大多不仅配有文字记录的“舞谱”,还用“线”记录着“舞曲”;“卡尔”舞蹈的音乐“藏文古谱”流传至今。在古代藏族民间歌谣中传唱着众多的有关“说舞蹈”方面的歌谣。在众多的舞蹈论述中,关于什么是舞蹈、形体运用以及“舞蹈艺技九”等舞蹈理论是古代论述藏族舞蹈的精髓之作,也是最具有代表性的舞蹈理论部分。藏文古籍中关于“舞蹈的各种动作姿态是人体塑造的精彩工艺”正是这一活生生的“工艺”,表现着当时人的思想感情。古人能把审美对象的表现手段论述得如此精辟,充分证明了当时舞蹈艺术在人们生活中占据的地位,以及人们对舞蹈艺术的认识高度。与此同时,“舞蹈艺技”中简洁透彻的阐明舞蹈是用人体的“形”,动作语言的“声”、舞动的“情”表现生活和情感。随着社会的进步,各类繁多的藏族世间的舞蹈,由起初的简单模仿、无意识的自娱性逐渐发展为具有较高艺术价值的一门艺术。有专家认为西藏古代的“舞蹈艺技九”是古印度“乐舞论”中婆罗多牟尼论述的,与藏族舞蹈无关。但据有关资料考证,在藏族历史上,人们在吸收印度佛教文化的同时,也吸收了不少相关的艺术理论和技法。“婆罗多牟尼论述‘拉丝’时只提出八种,后经印度舞蹈家增至九种,这与藏文古籍中九种里的六种根本不同”。这就有力的证明了藏族先民在吸收外来文化时非常注重于本上的审美意识相结合,以民族审美的需要和创新精神创造了符合本民族审美特征的舞蹈理论。
  藏族舞蹈的形态美,可以在《中国歌谣——西藏卷“打开歌门”》的章节中发现一些有关的阐述。比如,林芝地区果偕“祝歌舞者门面三层高”中唱到:胸部是锅庄的仓库,今日要打开库门;胳膊是卓舞的翅膀,今日我要炫耀翼力;腰部是歌舞摇摆处,今日我要放松;膝盖是锅庄的风轮,今日我要转动转动;双脚是锅庄的滚球,今日我要滚一滚它。
  藏文古籍对舞蹈者的形态要求如下:
  上身动作像雄狮,腰间动作要妖娆。四肢关节灵活,肌腱活动松驰。全身姿态要柔软,表演表情要傲慢。举止要像流水缓步,膝窝曲节要颤动。脚步尖要灵活,普遍要求英姿雄壮。
  藏族舞蹈非常强调舞蹈是,膝、脚、腰、胸、手、肩、头眼的统一配合及统一运用。众多藏族古老民歌中关于具体形体要求的歌词和古籍的理论如此一致,不能不说是一个民族对舞蹈者形态、舞姿的共同审美感受。上述关于舞蹈形态的要求不是空泛的,脱离实际的,而是至今保留在众多藏族舞蹈中,如“热巴舞”、昌都“果卓”、定日“甲谐”、贡布“箭舞”等舞蹈中,男子舞者的上身动作非常讲究,不论手持道具与否,其“上身动作像雄狮”威武雄壮,极富有高原人彪形壮汉的气质,给人以战胜一切艰难险恶环境的信念,而女子舞的上身动作则含蓄典雅,给人以健康和优美的感觉。与此同时,“果卓”“甲谐”等不少舞蹈者的前胸或上身动作稍向前俯,这不表现背东西的舞蹈,这一现象除了与服装的肥厚、装饰物等有关外。从舞蹈学角度分析,向前微俯与动作的大小、强弱、高低对比等关系密切。
  综上所述,藏族舞蹈具有的独特特征,是藏族在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的诸多文化现象的集中体现,也是藏民族的舞蹈风格及特点形成的根基。探讨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是继承优秀藏族舞蹈艺术,发展符合民族审美情趣和弘扬优秀民族文化的需要。藏民族舞蹈不仅是西藏人民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也是表达民族思想情感最有力的“形象语言”。我们要认真研究藏族舞蹈的审美特征,使其在新时代更好地发挥舞蹈艺术的独特功效。藏族民间舞蹈在藏区教育的利用和发展。在藏区美育教学中利用民间舞蹈,是为了更好地体现民族精神、保持民族舞蹈风格,以及在娱乐和教学相结合,更好地使学生的身心得到更健康的发展。因为舞蹈是实践性的教学,由于我们只重视形态教学而没有内涵的讲解,导致学生只有形似而缺乏神似,导致民族特色的淡化。因此,我们必须把舞蹈文化知识与教学结合起来。
  首先,在动作传授的同时,在理论和动态上分析它源于何处。把握舞蹈动作的情感脉络和情感依据,并随着时代发展的步伐,及时吸收各民族舞蹈发展信息,将传统风格与现代气息相融合。如藏族民间舞蹈素材的传统体态特征是含胸、垂背、前倾、懈胯。这种含胸、前倾的体态与藏族人民生活的自然条件、地理环境以及生活习惯、服饰特点也不无关系。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众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必然地反映到了舞蹈教学之中。所以,只有让学生了解动作的“源”、体会动作的内在情感,表演时才能更丰满、更具表现力、更能体现藏族舞蹈的动作特征,使外在动作与内涵韵味相融合。在教学过程中,许多学生虽然对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及体态掌握很好,但很难将动作与地域舞蹈文化相融合,这样就失去了对中国民族舞蹈的继承价值,也割断了民族民间舞蹈创作的“源”。教师要做的就是培养学生用身体表现各民族的审美意识,掌握气韵以及传统体态和表达情感的独特手段。
  舞蹈教师要深层次地了解、掌握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形成的社会、地理环境,要做到融会贯通,将自己所积累的知识经验、技术经验体现在教学当中,增强学生的直观形象。随着时代步伐的加快,除重视知识教学外,我们还要提高学生的全面素质,培养学生热爱民族文化事业,鼓励他们继承传统的民族舞蹈风格,培养出知识广博、专业完善、志趣高尚的复合型人才。在教学中,我们不仅要保持民族民间舞蹈的风格,还要大力弘扬民族舞蹈文化,使学生时刻感受民族舞蹈与人民生活、地域文化的密切联系,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使学生体验、了解和掌握更多的民族舞蹈知识和技术技能,发展自己的创作思维,编排出更多极具民族风格的舞蹈作品。藏族民间舞蹈是藏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形成受自然、社会两种因素的影响,它的表现形式包括身体和精神两个方面。在我们用身体表现思想感情的同时,也体现了藏民族历史所形成的文化特征。因此,作为一名民族舞蹈教育工作者,必须不断加强自身文化修养,学习社会学、民族学、民俗学、地理学及美学等多种学科知识。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训练学生的形体技能和心理智能,还要将藏族博大精深的文化渗透到教学的每一个环节,将培养具有综合知识结构的新一代为总目标,并以此来促进藏族民间舞蹈学科的建设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