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过大年”中的宝塔区方阵
公益演出进万家
社区文化艺术节广场舞大赛 红色圣地迎旭日,宝塔儿女奏凯歌。延安市宝塔区作为延安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文化积淀深厚,素有“秦地要区”、“塞上咽喉”之称。近年来,宝塔区立足实际,积极抢抓文化发展机遇,顺势求为,以“文化名区”建设为目标,强力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地域优势,挖掘地方文化资源,重点打造了红色文化、精品剧目、民俗节庆、群文活动、公益演出“五张特色文化名片”,彰显宝塔区独特的文化魅力。
传承延安精神打造红色文化名片
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宝塔区是革命圣地的“心脏”,是首批公布的24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培育了延安精神,而“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是延安精神的一种原生态精神,是延安精神得以形成的重要部分。近年来,宝塔区对“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进行修缮保护,深入挖掘“延安县同志们的精神”内涵实质,打造红色教育基地。以挖掘红色资源吸引人、凝炼红色精神鼓舞人、打造红色亮点震撼人、创作红色经典感召人,把红色文化与旅游文化有机结合,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延安精神、红色文化、陕北优秀民俗文化”等方面内容,开展健康积极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全力推进城市广场主题文化建设,将火车站广场、王家坪纪念馆广场、枣园文化广场、凤凰广场、延河大桥广场、南桥广场打造成为“红色文化”主题广场。
传播优秀剧目打造精品文艺名片
近年来,延安市宝塔区文化旅游广电局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探索推出一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文艺精品;创作一批具有地域特色、时代风尚的小品、歌曲、舞蹈等文艺作品。其中,精心编创的大型陕北民歌剧《魂系纸坊沟》、《乡医刘易》、《延河谣》等文艺作品,屡次在中、省、市文艺调演和比赛中获得殊荣。尤其是《乡医刘易》获选中宣部“五个一”工程提名奖及省第五届文化艺术节六项大奖。《延河谣》成功参演“第七届陕西省文化艺术节”,喜获优秀剧目、优秀表演等11项大奖,荣膺陕西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戏剧类奖项。2015年,成功入选纪念抗战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全国优秀剧目,在全市各县区进行了巡回演出,大幅度提升了宝塔文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2016年,该剧已推荐至文化部参加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文华奖”角逐。强化价值引领,创作一部以当前现实为题材的舞台剧,参加2017年“第八届陕西省艺术节”;进一步修排提升陕北民歌剧《延河谣》,探索全国巡演和常态化演出的机制。
挖掘“非遗”文化打造民俗节庆名片
目前宝塔区已完成旧址一期24孔窑洞的主体修复任务,并启动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相关历史文献资料收集整理工作,公布全区第六批文物保护单位20个,并将红色文物旧址打包上报省文物局,对第三批区级非遗名录进行了公布,棉絮画、烙画、甘谷驿驿站等成功入选市级非遗名录。积极引导社会公众关注并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在解放剧院广场隆重举行了第十一个“文化遗产日”系列宣传活动,集中交流展示了我区优秀非遗项目;编撰出版了《陕北饮食》一书,对陕北饮食文化进行了比较系统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和传承。
宝塔区是新秧歌运动的发祥地,以此为背景,传承新秧歌运动的精神,采用小节目与大方阵相融合的形式,强力打造“枣园秧歌”品牌;宝塔区是中国野生牡丹的发源地,牡丹舞已成为我区原创的特色群众文化,牡丹舞方阵由120名俊俏的女子组成,以柔美、舒展的舞姿,典雅、大气的诱人气质,尽情挥洒着宝塔人的昂扬风采;宝塔区是花木兰的故乡,“木兰传说”已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宝塔区结合传统鼓谱的元素,融入现代音乐的节奏,在刚柔相映的鼓乐中,彰显北方鼓舞艺术的洒脱豪放之美。
树立“大文化”理念打造群众文化名片
宝塔区依托城市广场举办系列消夏文艺晚会、“宝塔之声”陕北民歌大舞台活动,纳凉市民群众和来延游客参与热情高涨,丰富活跃了群众文化生活,打造新的宝塔文化活动品牌。实施了城市十大广场主题文化建设,广场全部达到“十有标准”,并认真组织了大秧歌、广场舞、民歌演唱等群众性活动,宣传了宝塔地域文化特色,为艺术节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荣获省市“十一艺节工作先进县区”光荣称号,结合“两学一做”、“2+1”三城联创工作,创作编排了特色鲜明、旋律优美的歌伴舞、快板、小品等曲艺节目30余个,组建合唱团参加“延安市首届合唱节”,喜获一等奖。
加大公共投入打造公益文化名片
文化馆、乡镇文化站全部免费向社会开放,开放率达100%,积极做好2016年政府十件实事之一“政府出资购买公益演出”工作,开展了“我们的中国梦·文艺下基层”、“文化进万家”、“文化三下乡”等惠民演出420余场次,初步尝试通过择优遴选的方式,公开向社会购买公共演出。
文化艺术报记者 宇文云波 刘林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