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情代表队参加千人唱道情比赛现场
秧歌表演
百人烙饼大赛
百名儿童同绘石板画现场 赵胜平/摄 2月5日(正月初九),首届“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满载陕北人的热情,在榆林南区主会场——清涧县城新城区大空梁山山脚下的广场上举行。榆林市市长尉俊东,市委常委、组织部长陈宁,市委常委、副市长张泽辉等应邀出席此次活动,清涧县委书记温江城、县长高明伟、人大主任白春田、政协主席白晓强等领导到现场观看演出。
华丽开幕展现视觉大餐
当天的清涧城,处处洋溢着节日的喜庆,大街小巷都挂满红灯笼。在城北秀延河畔的岔口与新城区连接处,一座写有“道情之乡”、“红枣之乡”和“石板之乡”的巨型彩门,将游客引入“千人唱道情”的会场。前去的观众虽然需要爬上一个近三里,有三四十度的长坡才能到达广场,但人们脸上却流露着抑制不住的喜悦。正如参会观众所说:“全清涧的人,今天都集中在这了!”远远望去,密密麻麻,摩肩接踵的人群一拨又一拨涌向广场。往日空旷冷清的广场顿时人头攒动,热闹非凡,让人有种全城出动的感觉。走上三两步,就会有遇见相识的人来打招呼,拉家常。而在道情赛区,还专门通过人工造雪,呈现出更加靓丽的舞台效果。
正午时间,随着主持人一声号下,礼炮声响,“陕北榆林过大年”清涧分会场活动正式开演。锣鼓声里,八支秧歌队登场,山头数十面五星红旗随风招展,欢快的陕北大秧歌,踩着紧密的鼓点,在尘土上飞扬;粗犷的腰鼓,如乱蛙骤雨般狂舞,使得现场气氛热情高涨。现年73岁的十大陕北民歌手白明理老人与苏文、王春燕、崔苗、李艳芳等清涧籍歌手,伴随身后站满山体的上千人一同高唱清涧道情,声音响彻整个广场。
随后记者采访到开幕道情演唱者80后歌手苏文,他说:“很荣幸能够参加这次千人演唱道情活动,看到这么多的父老乡亲我非常激动,也非常高兴能为家乡人民演唱。同时我也感受到了乡亲父老们的浓浓热情和县领导对道情文化的重视。我们清涧道情已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名清涧人,这是一份荣耀,更是一份责任。我会用心传承并不断完善,也希望有更多的年轻人来了解道情,学习道情,传承道情。”
开幕过后,主舞台两侧的广场上,“舞动清涧”秧歌汇演区,来自清涧各行政系统和乡镇的10支秧歌队,在激越轰鸣的锣鼓唢呐声里,或传统地道,或时尚青春的舞姿,摆出丰富多彩的队形,伴着欢快喜悦的神情,忘情地扭,尽情地跑,放情地跳,演员们带着观众一起在这陕北传统舞步中忘掉劳顿,丢到烦恼,扔掉忧虑,这一刻的陕北人是最幸福的。由于秧歌展演分设东西两个场地同时进行,使得不少观众左右奔跑,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精彩瞬间。
煎饼烙饼呈现味觉美食
有歌有舞,自然少不了美食的捧场。秧歌还在欢跳,活动最右侧的小吃区,百人烙饼煎饼比赛也和主舞台的道情比赛同时开始,150名厨师现场进行烙饼、煎饼厨艺展演,让观众在饱览清涧多姿民间文化的同时,也感受清涧独具风味美食烙饼、煎饼的制作流程。状若朗夜之圆月,晶莹如白雪,轻薄似蝉翼,入口绵软的清涧煎饼让不少外地游客惊叹。清涧煎饼用荞麦做成。早在元代王桢《农中》就有荞麦“治去皮壳,磨而成面,摊作煎饼,配蒜而食”的记载。煎饼制作工艺较为复杂,先要将荞麦粗磨去皮,得了糁子,再将糁子用水浸足,入布袋反复揉搓,挤出浆液,按一定的比例兑水后,在特制的煎饼鏊里摊制成直径20厘米大的如纸薄饼,另以绿豆芽或黑豆芽加粉丝、肉丝、炸豆腐丝凉拌,配以姜蒜汤汁或熬制的番茄酱汁蘸而食之。
参加比赛的袁师傅告诉记者,他断断续续做了三十来年煎饼,这次比赛是在传统的料里面加进去蔬菜汁,让煎饼吃起来有蔬菜味。虽然让煎饼颜色有了花样,但是筋度没有传统的好。“煎饼对我们来说很简单。其实却有一系列的难度,料的稠希和火候的掌握,都是平时经验的总结。门风出身,自会三分,我看着看着就会了。”
同样让人垂涎三尺的清涧烙饼最早出现在清涧石咀驿镇,因层多故有“千层层”之称,而要做这“千层”烙饼的妙招则在于水温,用七八十度的水和好面后,将其擀成薄片,再在面片上抹上当地上等清油和葱花及五香调料粉,最后将面片卷成条后用手掌压成圆饼,放入平底锅一烙即熟。如今的清涧烙饼店不仅遍布陕北各地,邻近的关中陕南,甚至晋蒙宁陇等地也有它的身影。
千人道情再现听觉盛宴
将视野再转向主舞台,来自清涧各乡镇和团体的22支民间道情比赛正如火如荼地进行。有老剧新唱的,有原汁原味的,也有歌颂新时代美好生活的。但清涧人唱道情,才是正宗味儿。陕北道情最早出现于清涧县东解家沟的玄武村,是结合陕北民歌,并吸收了眉户、秧歌的艺术成分,逐渐演变形成。在过去,村与村的道情、秧歌班子经常要进行下帖和还帖式的相互邀请演出活动,当地称为闹红火。现在主要流行于陕北中部,盛行于清涧、子长和延川。而清涧县2004年被陕西省文化厅命名为“道情之乡”。陕北榆林过大年活动,将清涧乡间的优秀道情班子集中在一起进行竞技,一场原生态听觉盛宴震撼人心。
石咀驿镇代表队的道情演唱者张顺林是一个民歌手,他说:“作为清涧人能参加这个活动,我很骄傲,因为清涧道情传承很困难,现在的年轻人大多都不会唱道情,通过活动可以让更多人知道清涧道情,知道陕北还有这么个九腔十八调的民间文化艺术。能站在这么大的舞台上为几万观众唱道情,我非常激动,作为陕北民歌手,我现在肩上又多了一份担子,因为我要多唱道情,多跟老前辈们学习道情的演唱技巧,要把道情传承起来,为发扬道情尽一份力量。”
在千人齐唱道情的同时,百名儿童同绘石板画也引游客驻足观看。在陕北,流传最广的谚语就是“米脂的婆姨绥德的汉,清涧的石板瓦窑堡的炭”。清涧石板表面平整,色泽青蓝,薄厚均匀,机构细腻,质地坚硬。活动现场,孩童们用稚嫩的手笔绘出陕北璀璨年,绘出盛世吉祥。
夜色降临,火塔燃起,转九曲的门前已是人山人海了。人们敲锣打鼓,转过灯光阑珊的九曲黄河阵,祈求在新的一年里能风调雨顺,万事如意。灯展前,各式各样的花灯璀璨夺目,流光异彩,营造出喜庆的新年氛围。
据统计,当天省市级领导及各界群众约10万人到场观看演出。游客贺雅娜女士专程从绥德赶过来,她说:“我亲戚住清涧县城,让我们过来看热闹。以前在绥德常看秧歌巡演,但这么大的场面还是第一次看,很震撼,真切地感受到了陕北秧歌的魅力。清涧道情也是第一次在现场听,很喜欢,陕北这些风俗风情很值得传承、发扬。”文艺工作者武文杰先生看后表示,看到陕北民俗文化有这么多人喜欢,让他感到非常高兴。清涧道情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这次千人道情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创新,这样能让外来游客和年轻人去了解陕北民俗文化。希望民俗文化能够走出去,让更多人了解陕北,了解榆林。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