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军宜:源自一砖一瓦的收藏
    任军宜在介绍触摸瓦
    讲解员为参观的小朋友介绍中国最大的瓦当(图右下侧为云纹图案的秦代“瓦当王”)
    汉·金乌纹瓦当
    汉·玉兔蟾蜍纹瓦当
    汉·“益延寿”瓦当
  日前,首届“发现西安之美”年度盛典在西安举行。该活动围绕传承、记录、品味、公益、艺术、风尚等模块展开年度人物评选。其中,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执行馆长、西安秦砖汉瓦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陕西省收藏家协会常务理事、秦汉瓦当专业委员会主任任军宜先生荣获“传承西安”年度人物。作为文化与商业之都,古长安曾是世界的中心,有着“一城文化,半城神仙”的美誉。而今,作为“一带一路”的新起点,当古老文明与现代文化碰撞后,一座博物馆之城应运而生。
  那些生活中并不起眼的瓦当,被岁月雕琢过后,更显古朴苍凉,挡尽千年风雨,阅尽秦月汉关,也成了这座满是秦砖汉瓦的古城历经沧桑最直接的见证者。
  初见任军宜,是在西安城南汉杜陵遗址保护区内的秦砖汉瓦博物馆里,一身质朴的黑色冬装,发梢几缕泛白的银发,典型的关中秦俑脸上一髯长须,加之浓重的长安口音,给人一种脱俗于世的文人气质,但又不失陕人的淳朴憨厚。
  博物馆展室不大,但展品琳琅满目,以时间为纲,有序布展。而每一块冰凉的砖瓦,在任军宜的讲述下,都燃起历史之光,变得温暖起来。谈及缘何收藏与建馆,任军宜说,这得从他的父亲任虎成说起。 

  受父亲影响走上收藏路
  西安长安区的细柳镇是有名的泥瓦之乡,任军宜成长于此。改革开放时,其父任虎成正从事古建工作,工作中常会遇到有纹路的瓦当他就会收集起来,回去后常激动地拿给儿子看,并慢慢对那些承载历史和文化的秦砖汉瓦开始痴迷,从80年代便陆续收藏,也因为喜欢字画,到90年代,任老先生与儿子一起办起了画廊,开始收藏名人字画,也涉及瓦当、陶俑等其他品类的收藏研究。
  起初,任军宜对父亲的收藏并未上心,父亲给他看后他只是了解了有这个东西存在,仍专心经营画廊,为父亲的收藏做经济支撑。在父亲的熏陶下,后来他也跟着父亲跑遍陕西各地,去古玩城、去乡下、在网络上,通过各种渠道收藏各个历史时期的精品瓦当。
  为了收藏瓦当,任虎成多年来在生活上能省则省,而一旦遇到好的瓦当,再贵他也会买,没钱时就借钱去买,如今虽已负债累累却依然无怨无悔、乐此不疲。除了收藏瓦当,任老先生还注重搜集关于瓦当的相关文史资料,为了获得重要的一手资料,他先后考察过数百处秦汉建筑遗址,足迹踏遍三秦大地,其间因劳累病倒过……多年来,他搜集到大量瓦当遗址考察资料,为日后瓦当文化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与父亲一样,任军宜在收藏路上的拼劲也让朋友们担心。2013年他身体出现问题,严重的病情对他和父亲的打击都很大,“当时的想法是已经收够了,已经是世界最大,中国唯一。想着做到这个程度暂时是不会有人超越了。但是从医院出来三个月后,我还跟以前一样,不自觉地又去收。”
  任军宜的每一片瓦,每一块砖,都是千挑万选从市场收的。一次,在西安的一个市场上,一块要价一千多元的瓦让他心生怜爱,但考虑到价格因素,没有即时出手。回去后越想越觉得遗憾,再去找时这片瓦已经消失。幸运的是,过了整整十年,这片瓦几经流转,又出现在了他的眼前,这次他果断花了高出当年十几倍的价格收了回来。
  历时十余载,数千瓦当终有归宿
  1996年,中国第一批私人博物馆经国家有关部门批准创建,随之收藏家路东之的古陶文明博物馆在北京开馆,分五个板块展示,其中一项是瓦当。任虎成听闻消息后触动很大,他想,北京可以搞,作为十三朝古都的西安,为什么不能搞?此时父子俩已收藏了大量秦砖汉瓦藏品,并萌生在西安创建博物馆的想法。
  后来十年内,大量有价值的瓦当涌现出来,在经营字画生意之余,父子俩的收藏数量不断累积。最早的想法是收到上百块就够了,可收着收着就到1000块,任军宜说他那时就按捺不住了,犯了收藏人的通病,越收越想收,逐渐达到两千多个品种,数千件藏品。为了早日实现创建秦砖汉瓦专题博物馆的梦想,他变卖了画廊所有的字画,集中财力、精力收藏瓦当。“要是错过了,可能就再也见不到了。”任军宜说。虽然经济上大不如前,但朋友们都很支持他,几年的时间里他们收藏瓦当珍品的数量和种类都得到极大的丰富。
  2008年,西安市政府出台政策,提出“大力发展博物馆事业、创建博物馆之都”的号召。此时,任军宜与陕西雅森集团公司和西安市杜陵文管所,共同开启的由政府、民营企业、收藏家共同创办博物馆的新型模式,于2009年开始创建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2010年4月正式对外开放。西安秦砖汉瓦博物馆的建成,不但填补了我国古代瓦当专题博物馆的空白,也在中国民办博物馆的创建模式上做了一次三方合作有益的尝试。 

  小展馆里藏有大文化
  长安作为中国历史上周、秦、汉、唐几大盛世王朝的建都之地,历朝历代大型建筑宫殿密布云集。而作为古代建筑装饰材料的“秦砖汉瓦”,其文字、动物图案等,成为西安乃至陕西最具代表性的文化元素。
  踏进博物馆,第一步踩上去的是玻璃地面罩着的12块铺地方砖(汉十六字砖)。砖上铭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无饥人,践此万岁。”寓意踏上此砖可以社稷永固、万寿无疆。这是汉天子举行丰收大典、登高祭天时所踏御道专用铭文砖,是汉砖中的传世精品。“来我的博物馆,可以让你第一步就踏上历史的印迹,享受皇上才能享有的待遇。”任军宜幽默地说。
  踏过御道砖,迎面便是一面用实物还原了汉代宫殿屋檐的大瓦房,“在秦汉时期,瓦当是奢侈品,用于皇室宫殿。铺在宫殿上方的大瓦一片约五六十公分长,而瓦前面圆形的、上有图案或文字,内容涉及自然、生态、神话、图腾、历史、宫廷、官署、陵寝、地名、吉语、民俗、姓氏等等,用来保护木头椽子不受风吹雨淋。反映了丰富的自然景观、人文美学、政治内容和历史文化,具有很高的学术和考古研究价值。瓦当出现在西周,鼎盛在秦汉,唐朝之后,也逐渐用于民间,随着建筑发展,其装饰作用更强,艺术性逐渐没落。”讲起瓦当,任军宜侃侃而谈,他总能从中讲出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来。
  馆内展品陈列区共分为七大展区,从瓦范开始,包括瓦当的使用及功能、发展史、分类、古砖、佛像瓦当、瓦当王以及汉宣帝杜陵遗址保护展示区。共藏西周至明清各种纹饰的瓦当和古砖3600多个版别总计4600余件,其中一块秦砖和两块汉瓦置于玻璃之外,可供游客亲手触摸历史。而在这些名目繁多、图案精彩的瓦当古砖中,任军宜最爱文字瓦当。他说展馆常有一些文字爱好者来临摹,展室面积有限,他们就只好蹲在地上,有时甚至一整天都徜徉在其中。除此之外,任军宜总会津津乐道他的镇馆之宝和四神瓦当等珍品。
  镇馆之宝展于博物馆入口两侧,名为“天人合一”瓦当,由“金乌神鸟”、“玉兔蟾蜍”和“益延寿”三枚瓦当组成。出土于西安市北郊汉长安城汉武帝延寿宫遗址,寓意“日月同辉、天人合一、多福长寿益延年”。是汉武帝御用祈福长寿的益延寿观建筑用瓦。当面直径22cm,为汉瓦中罕见巨制,边轮有纹、当面外围饰连珠纹。四神瓦当即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纹瓦当。四神分别代表天上东、西、南、北四个方位的星宿,具有避邪祛灾、祈福承喜之神力。在此馆中共有五套。馆内其他藏品也有很多孤品。 

  让文物与博物馆一起“活”起来
  博物馆过去依靠门票收入和瓦当拓片销售来经营。现在和上林苑景区整合后,只在进入汉杜陵遗址公园大门时收取一道门票。每年会有七八万左右的游客前来参观。但开办博物馆并不赚钱,维持日常运转非常艰难。于是他们也在探索着做相关的活动和文创产品,包括馆藏精品瓦原拓、秦砖汉瓦书籍和四神套杯等制作销售。
  同时,河北、广西等好几个地方美院的学生每年都会成批量来参观、写生,中小学生和书法、篆刻等绘画爱好者也越来越多。除了瓦当拓片外,博物馆还制作了亲子拓片体验。在体验区,用石膏做出复制瓦,供小孩子彩绘体验。任军宜说这也正是让文物活起来的方法之一。
  对于下一步的打算,任军宜说父亲以前最初心愿是走遍全国各地出瓦的地方,收集当地资料做个《瓦当大成》。在实地走访时,由于地域差异,受到诸多限制,后来就想,不做别人,只做自己的,就咱陕西本土的秦砖汉瓦也近三千个品种,完全可以做出《瓦当大成》。对于博物馆的发展,任军宜说:“在藏品上我愿意继续投资,但在馆建上实在无力投入。现在的展室已经太过密集,库房还有很多藏品,还在不断收,量特别大。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再有国家相关政策支持,改善展馆空间不足的现状,让更多好东西完完整整地好好展示出来。”
  除展室空间外,任军宜说现在最缺的是临展厅。没有大的临展厅,就只能利用有限的空间,与能和秦砖汉瓦主题结合的书画家合作,进行个展。“现在博物馆做临展很尴尬,自己的东西没法全部展示出来,拿出去交展人家会问给他展厅交多少钱,自己经济能力又有限。”不过近年来,他也带着实物去了镇江、碑林博物馆等做了展览。再小的一片瓦,出了潼关,就会变得很珍贵。因为在南方,很难见到这些实物,所以交展时人们都如朝圣般观展。“汉长安城申遗成功,瓦当是能最直接看到汉长安城当时的东西,是真真正正体现了西安文化。将来展室扩大后,会引进大型展览,做以秦砖汉瓦为主题的专题展览。规划大得很,到底能实施到哪个程度,自己不敢肯定。但一定要创建出来。”
  作为“传承西安”年度人物获选人,任军宜表示这是他和父亲为社会做的一件事情,就是想让西安本地文化瑰宝得到更好展示,这件事情无论多难还是要传承下去。
  文化艺术报记者 王斌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