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澄湖底湿泥为料 经28道工序 每块制成需一年
“价如黄金”的皇家御用地板砖
    金砖边款责任到人
    明清皇家金器
提起“金砖”有人会想到黄金制成的砖,其实不然。金砖是指明清时期一种专供宫殿和皇室园林等重要场所使用的高质量的地砖。这种砖的制作过程繁复而考究,经过几十道工序,在“不计工本”的情况下,成了皇家御用的奢侈品。虽然从外观上看,它黝黑、笨重、貌不惊人,但却是地板砖界货真价实的“金砖”。
  新年伊始,西安曲江艺术博物馆推出了一个特别的展览“东波斋珍藏展———明代皇家金器与故宫‘金砖’”。紫禁城的金砖到底长啥样?泥土烧制的砖为啥那么贵?皇帝用的东西,到底有多讲究?如果您去观展,这些问题,都可以找到答案。 

  金砖制作过程复杂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说法
  此次展览选取了28件明清时期的“金砖”进行展示。所谓的金砖,又称御窑金砖,是汉族传统窑砖烧制业中的珍品,主要用于铺设宫殿和皇陵等地面,也用于铺设名刹大观的地面。因其质地坚细,敲之若金属般铿然有声,故名金砖。故宫太和殿地面就是由700余块二尺见方金砖铺墁而成的。
  “金砖”,多产自苏州陆墓,明代正德元年本的《姑苏志》卷十四记载:“窑作:出齐门陆墓,坚细异他处。工部兴作多于此烧造。”可以算作是金砖烧造的最早文献记载。陆墓是苏州城北的一个古镇,距苏州齐门外六里,因唐代宰相陆贽葬于此而得名。陆墓的土质源于阳澄湖底的湿泥,“干黄作金银色”,“粘而不散,粉而不沙”,非常适于做砖瓦。
  据曲江艺术博物馆陈列部主任杨露介绍,历朝“金砖”均为“钦定”,必须有皇帝的御旨方能烧造。自明永乐至清光绪年间,陆墓御窑“金砖”的生产均由工部下达烧制任务,苏州地方官督造,由具体负责营造的佐官(照磨、知事)监造。金砖的烧制据《造砖图说》所述工序繁复且相当耗时,至少需要经历选土、练泥、制坯、装窑、焙烧、窨水、出窑等工序。
  当年工匠制作金砖时,先要选土,选好的泥土露天放置整整一年,去其“土性”。然后浸水将粘土泡开,反复踩踏后最终练成稠密的泥团。再经过反复摔打后,将泥团装入模具,平板盖面,两人在板上踩,直到踩实为止。然后阴干砖坯,要阴干7个月以上,才能入窑烧制。烧制时,先用糠草熏一个月,去其潮气,接着劈柴烧一个月,再用整柴烧一个月,最后用松枝烧40天,才能出窑。出窑后还要经过严格检查,达不到“敲之有声,断之无孔”的程度,这批金砖都算废品。就这样,制成一块金砖,要长达一年的时间。由于制作复杂、考究,金砖价格非常昂贵,当时民间有“一两黄金一块砖”的说法。
 
  金砖管制责任到人替换下来的旧砖不能随便处理
  为保证金砖质量并且责任到人,每块砖都有边款,也就是“物勒工名”,通常位于侧面,阳刻字,楷书、单列,环以双线长方框。通常三至四枚边款印章,分别称年款、官款和窑户款,内容包含帝王年号、尺寸大小、监造督造官员职位和窑户姓名等。明清两代的金砖在边款中的名称有所不同。如明代烧造的金砖多称“方砖”,万历多加“细料”二字称“细料方砖”。清朝从顺治以后则改称“金砖”,到康熙时称“细料金砖”。年款基本格式为“某年号某年成造某尺寸某砖”;官款一般为受指派管理金砖烧造的官员属地及官职等信息;到同治时还出现“监造官……”和“督造官……”的双款形式。此次展出的这批金砖上显示出的管理官员有知府、知事、照磨、同判、检校等;窑款包含窑户和里甲信息,窑户也有基层的里甲制度进行管理。
  “金砖边款铭文是出于追究官员与御窑责任的目的,其格式规范、严谨,体现了金砖作为钦工物料,其生产流程的成熟。古金砖的边款铭文为后人尤其是文史研究者了解和探索明清王朝的政治、经济和工艺留下了宝贵的资料。”杨露说。
  烧造完成只是第一步,为了保证重要宫殿、祭祀庙坛等工程的顺利进行,烧制完成质量优良的金砖以及配备的副砖还需通过水路运至京城,一般情况下,金砖是从粮船也就是漕船解运,有时也搭运铜船或铅船,运载线路先由京杭大运河到河北通县,然后再转运至京师。金砖不仅是在烧造中,运输、存储和使用都有严格的管理。运输中如有折损和延迟都有相应的处罚。金砖到达通州砖厂后必须入棚存贮,并且“只可逐块单立排放”。其后再由工匠按照实际情况对金砖进行砍磨、铺墁,最后还需以桐油进行封护。
  对于替换下来的旧砖,政府也严格控制,通常旧金砖日后抵作方、条砖在其他工程中使用,或者用于钱局翻沙托模。检索史籍,从金砖的烧造、运输、铺墁到养护都可以称得上是“不计工本”,这一块块貌不惊人的最高等级的砖,低调而不失霸气地彰显着皇权的威严。 

  明清皇家金器也是展览一大亮点
  除了皇家御用金砖外,此次还展出了100余件明清皇家金器。这些做工复杂、奢华精美的金器,包括相当数量的发饰、耳饰以及精致的器皿,昂首的凤鸟、腾飞的盘龙、灵巧的舞蝶、娇美的花枝等各种形象无所不包,其中一些器物如花瓶、执壶、花篮、如意等底面还镌刻有铭文,如“大明万历辛丑年银作局造九成色矿金”,对于研究当时的金器制作工艺、审美旨趣以及传统文化有着相当的参考价值。
  在中国古代,“锦”是代表最高工艺的丝织品。明清题材的电视剧中,我们常常惊艳于后宫娘娘们身着的华服。此次展出还选取了乾隆年间今南京地区制作的云锦整件,从一个侧面显示当时丝织业的最高水平。明清时期,云锦为皇室御用服饰的材料,使用金、银线以及蚕丝、鸟兽羽毛等珍贵材料,其上织造出各种繁复华丽带有各种吉祥寓意的花纹,直至今日仍无法靠机器代替完成。
  据悉,本次展览将长期举办,开放时间为早上9点至下午5点。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