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13版
发布日期:
清涧县实施“全域旅游”战略:举红色旗 打文化牌 走生态路
■ 白萧 张瑜/文 高世雄/图
    清涧县城新貌
    冬季黄河太极湾
    无定河下游的鱼儿峁
    路遥纪念馆
  近年来,清涧县把发展旅游业作为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的推手,站在打造新兴支柱产业的高度,树立“举红色旗、打文化牌、走生态路”和“政府、企业、农民”三位一体共建理念,瞄准旅游业发展的可驻足性、可消费性及可回头性,全力实施“全域旅游”战略。 

    挖掘文化潜能——
  展示“枣乡”大地独有魅力
  在盘点自身优势时,清涧县总会把作为朝阳产业和可持续发展产业的旅游业放在显著位置。文化是旅游发展的支撑和灵魂,只有将文化与旅游融合起来,给“旅游产业”注入“文化基因”,才能真正成就文化旅游产业,而红色文化、生态文化、历史文化等丰富多元的文化资源,正是清涧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
  纵观清涧,境内有古遗址、古建筑、古墓葬、石刻等古迹328处,其中尤以李家崖鬼方都城遗址和辛庄遗址为考古界所瞩目。清涧自古还是兵家必争之地,素有“全秦要户”之称,英雄辈出,人才济济。1927年10月12日,清涧县打响了西北地区武装起义的第一枪;1936年2月,中华苏维埃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军事委员会在袁家沟村发表《东征宣言》,毛泽东在此亲率红军强渡黄河,挥师东征,拉开了全民抗战序幕。这期间,毛主席在清涧高家坬村的塬上一览北国风光,触景生情,挥毫写下了气吞山河的《沁园春·雪》,为现在清涧县打造红色旅游写下了关键一笔。
  煎饼、烙饼、枣角子等为人所津津乐道的地方美食,路遥纪念馆、魁星楼、笔架山生态公园、县城夜景、河口风光、王宿里民俗文化村、鱼儿峁、黄河母亲峰等星罗棋布的景观,以及豪放酣畅的道情、悠扬委婉的民歌、彪悍刚劲的秧歌、细腻秀美的剪纸,都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枣乡”大地的独有魅力。
  今年,在云南昆明召开的第二届中国国际生态文化旅游推介与旅居地融资大会上,清涧县荣获了“中国最美生态文化旅游名县”和“中国最具魅力文化旅游名县”两项大奖。“最近,国家旅游局官方网站发布了《关于乡村旅游扶贫工程行动方案的通知》,清涧县有10个村入选了全国乡村旅游扶贫重点村,这可谓是文化旅游业的又一喜讯。”清涧县文广局一工作人员介绍。 

    大抓项目抓大项目——
  高标准规划景区建设
  “发展旅游业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推进,切实把优质资源变成‘拳头’产品,要高度重视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把旅游业发展与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开展革命传统教育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档次,提升旅游业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清涧县文广局局长白云强说,发展旅游文化产业,项目建设至关重要,不仅要大抓项目,而且要抓大项目,在充分挖掘丰富自然资源和历史文化的同时,把高标准的景区规划设计作为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推动清涧旅游业快速发展的有效手段。
  近年来,清涧县在旅游产业上持续发力,围绕“东线一日游”和“西线一日游”两条精品旅游线路,已累计投资3亿多元。2009年5月,为了缅怀家乡骄子,弘扬路遥精神,筹划并投资1000多万元新建路遥纪念馆,于2011年12月正式开馆;2012年,投资100多万元对“枣林则沟会议”旧址进行修复,完成了景点改造和布展,全景再现了会议原貌;2013年,编制完成《清涧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2013—2030》,规划共计年限18年,划分为近中远三期;2013年6月,正式启动高家坬塬北国风光景区建设项目,目前,园内主景“藏雪楼”装修工程已全面完工,主题广场的碑廊、长廊、设备用房已开工建设;2014年初,启动打造笔架山生态文化园,在建设中坚持人文、生态、可持续的指导思想,注重保护自然生态环境与突出地方特色建设相结合,累计投资达1.5亿元,如今已成为县城及周边群众观光休闲胜地;2015年,投资1200万元的袁家沟红色教育基地建成开放,投资3500万元的路遥书苑、投资5000万元的毛主席诗词馆工程主体竣工,投资3000万元的黄河太极湾自然生态旅游景区已完成游客服务中心、商业店铺、餐厅、公共卫生间和南广场碑廊休闲区的建设。
  在此基础上,清涧县还不断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旅游景点与交通干线连接线、全县旅游大环线的建设改造,开辟了通往景点的旅游专线,使景点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该县先后贯通了黄河大桥、沿黄公路(清涧境内)、清辛二级公路、242县城过境公路等4个重大交通项目,旅游交通瓶颈得以突破,进一步提升了旅游出行环境,促进了全县旅游产业的繁荣发展。
  此外,清涧县无定河曲流群地质公园也于去年11月申报成功,弥补了榆林市尚无地质公园的空白。该公园以无定河下游壮丽的曲流群地质遗迹景观、古生物化石和黄土地貌景观为主体,融入特色人文景观,集科学考察、科普教育、游览观光为一体,规划总面积为47平方公里,北起柴家畔湾,南至惠家河入黄口,西从川口东达高家坬村,南北长约20公里,东西平均宽约4公里。
  打响旅游品牌——
  多形式、多领域宣传旅游产业
  今年7月22日,清涧县迎来了首个旅行团,36名游客在导游的带领下,先后游览了黄河太极湾、鱼儿峁、高家坬塬、王宿里民俗文化村,游客在惊叹于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同时,也对清涧这个陕北的小县城有了深刻的印象。“近几年,自发到清涧来旅游参观的游客不少,但是接待旅游团还属首次,可以将之当做清涧旅游产业发展的一个里程碑。”清涧县文广局工作人员介绍。
  “酒香也要勤吆喝”,在积极推进旅游项目建设的同时,清涧县也越来越注重开展宣传推介活动,组织力量、借助平台,多形式、多领域宣传旅游产业,提升“山水人文·游在清涧”的品牌效益。今年,该县投资500万元,在中心体育场和西沟砭、秀延、华顿、魁星楼等广场安装了LED显示屏,并在县境交界处、交通要道口和延安火车站、梁家河等区域路段设置户外广告牌,全力宣传清涧旅游形象。此外,“十一”黄金周期间,该县玉家河镇和高杰村镇还分别举办了红枣文化旅游节,吸引了大批游客前来“采原汁原味红枣,游黄土风俗人情”。
  与此同时,随着民营文化企业的介入,清涧的文化旅游产品研发走到了整个旅游产业的前端,尤其是枣木雕刻和石板雕刻产品以其做工精细、包装精美、文化附加值高、地域特色明显的特点,成为了清涧县旅游业发展中不可或缺的延伸产业,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也赢得了市场的认可和青睐。 

    旅游辐射带动作用凸显——
  景区周边打造农家乐
  随着旅游产业的发展,清涧很多景区周边的村民看到了发展机遇,纷纷利用便利条件打造起了“农家乐”。
  清涧高杰村镇高家坬村村民高瑞林就扩建了独具特色的农家小院,不仅有提供住宿的窑洞,也有供休闲交流的茶室,院里还专门有一间画家作画和陈列作品的展室,院外用篱笆护栏围成的菜园里,除了种植日常食用的蔬菜外,还有菊花和油牡丹供画家写生。“今年以来,我家已经接待了近2000名游客,我还带动村民一起制作清涧特色手工艺品,让游客来了不仅有看的、有画的、有玩的、有吃的,还能给亲戚朋友带回去一些纪念品。”高瑞林介绍。
  清涧县文旅融合乡村旅游发展,使农民群众的经济意识有了极大提升,加之政府的引导和市场的推动,越来越多的农民群众自主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据统计,目前清涧县依靠景区带动的农家乐、农家客栈、土特产专营店等就有30多家,带动300余户贫困户在家门口实现致富。与此同时,清涧县也积极倡导旅游景区开发以宣传风土人情为主的旅游纪念品,鼓励农户大力发展民间传统手工艺、绿色小杂粮、民间艺术表演等附属产业,从而繁荣旅游市场,增加农民收入。
  “明年,清涧县计划投资1000万元,采取政府补、银行贷、个人筹的方式,打造康家湾、王家堡、上坪、高杰村、王宿里等5个旅游村,真正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增收入、扩就业、惠民生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清涧县文广局一工作人员介绍,此外,还将另外投资1000万元解决游客吃住需求,真正让游客吃得放心、住得舒适、游得畅快、购得满意、玩得尽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