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至简寿桃献瑞
——祁建民中国画寿桃赏读
  ■ 张永智
  “寿桃”原指神话中可使人延年益寿的桃子。
  汉代东方朔《神异经》记:“东北有树焉,高五十丈,其叶长八尺,方四五尺,名曰桃。其子径三尺二寸,小狭核,食之令人知寿。”可见,桃树是神树仙木,其果实可以益寿。
  东晋王嘉《拾遗记》也记载:“螃螗山去扶桑五万里,日所不及。地寒则桃树千围,其花青黑色,万岁一食。”这螃螗山上的桃树“万岁一食”,吃了人当然可以延年益寿。
  唐人徐坚的《初学记》卷二十八引《典术》说:“桃者,五木之精也。故压伏邪气,制百鬼,故今人做桃符著门以压邪。此仙木也。”这里已经正式承认桃树是仙木,既然称“仙”,那当然有了长寿的含义。
  寿桃在我国众多民间传说故事中都会发现其踪迹,它寓意着长寿,象征着吉祥,是国人喜爱的果品之一。送寿桃也是汉族传统民俗之一,象征着晚辈对老前辈的孝敬,每当老年人过生日时,做儿女的都要送寿桃给老人,以祝老人健康、长寿,幸福。
  正是由于寓意长寿、图案吉祥,寿桃,历来为众多书画大师所喜爱,并以多种形式和色彩所抒发和描绘,比如八大山人、赵之谦、虚谷、蒲华、吴昌硕、齐白石等一大批艺术大师在寿桃绘画方面都有其独到的表现,并在各自的绘画领域里占有重要位置,其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在发扬中国文化传统中起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我们从寿桃绘画艺术的分析比较中,可以研讨出现代民族绘画的发展规律和特性,探索现代审美价值之所在。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杰出画家,在艺术上有独特的建树。他的《桃实千秋图》,充分地体现了八大山人花鸟画的特色,此画构图简练,以一石和二枝桃为主体,做到少而又厚实得趣,画史上少有人能得此造诣。其次此图笔法灵活圆润,既表现了物体之质感,又体现了墨法的丰富性。
  吴昌硕画桃特色鲜明,绝少甜俗,笔力强悍,风动劲健,更具寿而康的精神内涵。他的《三千年结实之桃》表现的是寓意福寿千年的寿桃。题款。“三千年结实之桃”与寿桃两相照应援让全图神气内敛。
  白石老人画寿桃,喜欢把桃与桃叶、桃与竹篮的比例加以夸张。如竹篮只能盛下两个桃子,可见仙桃之非同一般!这样的夸张手法,是对民间艺术的熟悉和大胆借鉴,是成就其艺术的一大根源。他的《寿桃》,属于他画寿桃作品中的巨幅。占据画面大半的是长在树枝上的桃实,树下有一竹篮,篮中有两颗刚摘下来的大桃。鲜艳欲滴的桃实,迎风摇曳的桃枝桃叶,又可爱又有生气。画家题诗曰:“步虚昨夜到瑶台,清露无声湿玉阶。惟有飞琼持赠别,天风吹袂下蓬莱。”
  祁建民,擅长中国画、水墨,尤以画桃著名,在画坛有“神桃”美誉。这源于他对桃子的酷爱。他爱桃那鲜艳的色泽,更爱桃吉祥如意的寓意和象征,数十年来,他把自己的才华和情感全部寄予了“仙桃”,将神话传说与现实生活有机结合起来,运用手中的画笔挥毫泼彩注入自己的思想情感,透过“仙桃”那独具风格的象征意义来抒发自己对生活的赞美。早年,他认真临摹任伯年、齐白石、吴昌硕的作品,仔细研究他们的画风、运笔,了解他们的经历对自身画风的影响。在大量的临摹中,综合前人的画法,形成自己的风格。
  他的寿桃是成熟的代表作,同一题材可以发展成完全不同品种意趣的表现,所创作的寿桃,让人见画如见真桃,但凡欣赏者都会垂涎三尺。“上有蟠桃园,三千年一开花,三千年一结果。园中仙桃食一枚,可增寿600岁”。他把所画之桃,题曰:大寿,其福寿吉祥之意,尽在其中。
  他是一位从艰涩历程中走出来的花鸟画家,在其出版的《祁建民画选》里集中展现了作者寿桃绘画艺术表现形式与技法的演变和绘画艺术成就。
  祁建民热爱民间生活,在他的作品中,以传统题材创作的绘画占有很大的比例。如:《大寿图》———斑驳的叶荫下几只鲜色欲滴的蜜桃,《硕果累累》——活灵活现如玛瑙般成熟的葡萄挂满枝头……应该说真正的艺术是植根于民间的,也只有民间的才更接近传统的本质,倘若心浮气躁,功利心太重,看风向,赶时尚,那么这样的画家就不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画家,其作品无法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急功近利的心态很难使其立足于传统并有所创新的。多年来,他以田园生活、乡土气息“寿桃”、“葡萄”等题材入画,除了对田园乡土有特殊的眷恋之情外,更多的是追寻一种朴素的生活场景,多体现人文精神。
  祁建民先生画桃别具一法,用现代手法表现传统题材,注重东方的意味和神韵,同时又追求寿桃细节的刻画、用色、用光吸收了西方绘画的写实特点。给人以特别的美的享受。有新思想,时代感和生命力,开发出了民族色彩的现代美学价值。
  他是勤奋的,更是好学的。略有闲暇,他就翻阅大量的古册画集,吸取前辈的笔墨优点。在传统基础上求新求活,求简求变,经他的画笔皴擦勾写将水墨演绎得纯熟而层次丰富,加之笔墨情与景的深化,更富于动人的情趣和传统的韵味。
  他所创作的《寿筵仙桃》,取法吴派,汲其精华,写意写实并举,笔墨精熟,设色鲜丽。在历史上同类题材作品中历来佳作甚少,但他所作寿桃却具有自然浑朴古拙之趣。其中《桃实千年》是他近年的佳作,画中的寿桃有祝寿吉祥之意。其画寿桃,一般是五颗成画,九颗已难觅,因为画桃越多就会使画面的布局难度增大,但此寿桃却有九颗之多,实属罕见,寓“福寿双全”之意。此株桃树,用笔凝练道劲,寿桃设红黄二色,以没骨画法表现援鲜嫩娇艳、桃叶以大笔泼洒,浓淡相间,层次分明,枝干相生,各有不同。全篇以篆隶之法入画,作画如写书,笔势奔腾,苍劲雄浑。特别是笔到意到,笔简意足,非书法、绘画功力高超的画家是无法达到的笔法。“追溯前人无此法,笔情墨韵立意新,观之能使人心悦,食之增寿过百春。”
  他所创作的《大寿图》,构图层次,布局合理,疏密有度。凡表现主题的寿桃,用色纯熟,浓淡轻重,格调情趣。力求写到、画到、染到,表现画品之高也。
  他笔下的寿桃图,源于浓厚的生活并巧妙地与神话传说相结合,这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表现,充满了自然气息。“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他遵循的一条法则。他深知,艺术除有流派的共性外,更要有独特的个性,于是努力开拓自家崭新的面目,成为他艺术实践的追求。他博取古今众长,大胆创新,走自己的道路,一直在开创自己画风的道路上探索着。
  他笔下的寿桃国风、一改前人的勾勒添色、泼墨运笔。而采取了没骨的新表现主义手法,重点突出光与色彩的表现,充分运用了水的功能,巧用墨彩变化,使桃形明暗得体。画面整体的效果达到了理想艺术境界,给人以耳目一新的艺术效果。
  祁建民先生的画桃成就依笔者所见主要有几个方面的特点:
  一是在深厚传统基础上的蜕变,祁建民画桃从青藤、石涛、八大、吴昌硕这一绘画体系里成长起来后,就进入了蜕变的阶段。他借鉴吴昌硕画桃的点法,桃的形状、色泽、枝干无一相似处,而由于他对吴昌硕点法的妙用,大气磅礴的暗合,一脉相承,蜕变的痕迹尚存,但决无效颦之嫌。
  二是泼墨泼彩的妙用。祁建民先生特别擅长大章法大写意的创作。他泼墨、泼彩脱尽了世俗的那种笔飞墨舞、纵意使气,表面热闹的效果。相反的是其采用浓度、湿度异乎寻常的彩墨大块和干沙笔的线和点,果断地铺出蕴藏在胸襟的意境,然后在造境中细心经营,使物象充实起来,追求虚实相生、相得益彰的效果。他的大幅《三千年寿》、《瑶池仙果》、《寿而康》等,都表现出他进入了一个独有的、新的境界。
  三是在表现物象的深度、厚度、空间距离上,打破了交代得过分清楚简单的旧套数。他善于在画面的同一位置上,把极大的空间从远景中拉近,所以他的作品多以枝叶纂茂、层次交错、丰满浑厚取胜。例如《寿而康》是用虚实得宜的点和线分布于枝干的周围,把桃和枝干之间的空间层次充实起来,深刻地表现了寿桃枝干虬劲和果实鲜美的自然之境。
  四是色彩的妙用,形成了祁建民鲜明的色彩。他的寿桃往往用尽颜色,兼靠水墨颜色的妙用去充分表现对象。但是用色时,就绝不是为求画面的热闹,更不为了讨好缺乏欣赏力的读者,而是通过色彩的妙用,更完善、更充分地表现自己对特定环境条件下光和色的特别感受的意境。
  总结祁建民寿桃画作成果时,可以归纳出以下特点:一是抓住了实质,写出动人之处,显现了光的闪烁,色彩的流动;二是取其精粹,画出桃子生长的最美形态及神韵;三是突出了主体最具特性的美感,进行了大胆的夸张、变形及意象化处理。
  表现寿桃的成熟之美是祁建民的追求。他笔下的寿桃画面夸张适度、搭配有致,苍劲中流露着自然,浓厚中透出清丽。那潇洒脱俗、美工带写、用笔结合的绘画技法,将桃的鲜嫩多汁、白里透红的喜人神韵表现无遗。中央美术学院教授张立辰教授说:“祁建民画作既非八大、也非步云,其画法独特,新鲜爽意。令人难忘。”在中国寿桃画创作上他能自出新意,充分发挥自己所长,别开新境地创造艺术美,反映了他艺术审美的独特,丰富的传统笔墨技法和艺术风格。给人带来新鲜的审美享受和美好的遐想,同时人们也能从他众多的艺术作品中看到他生命欢跃的轨迹和他开辟的艺术观念和艺术表现的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