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书坛的常青藤——评雷长安及其书法
■ 王仲生
  陕西书坛,名家辈出,为全国书坛之重镇。雷长安是活跃于其间的“不可或缺”的一员。
  “不可或缺”有两层意思。
  雷长安的书法,逐渐形成了自家气象,尤其他的针书,独领风骚,享誉于世。
  仅此一层,雷长安已独具一格,不容忽视了。
  雷长安之“不可或缺”还有一层意思。
  他耕耘书坛,时间久长而渐臻佳境,这一点,更不容易。
  坚持书法的人,不少,但能从坚持里摸索出、创造出鲜明个性风格的却实在是太难太难了。
  雷长安知难而进,数十年如一日,临帖作书,创作不辍,在陕西众多书法家中,脱颖而出,不只彰显了他的实力,而且产生了广泛影响,这与他书法创作个人色彩的形成是分不开的。
  这样,在陕西书画艺术的版图上,雷长安便以他的书法创作绽放了一支长青长新的常青藤,摇曳于古都西安的现代风情里。
  雷长安是如何走到这一步的?
  我们都知道,书法者,书写汉字之法也。词义转换,书法成为了书法艺术的简称。
  书写汉字,而成了艺术,当然是在汉字出现之后,或者是同时,这与汉字本身的独特性即象形性密不可分。
  汉字初现之时,如甲骨文,如篆书,它们只是一种记录的符号,彻头彻尾是实用的。然而,在后人眼里,它们无一例外,成为艺术的杰作。
  汉字与绘画与巫术的关系在艺术起源的探索里,至今仍是重大课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书法艺术绝对是中国文化传统的精华,是汉民族文化的瑰宝和艺术奇葩。我用了“绝对”一词,不是夸张,不是言过其实,只是叙述了一个客观事实,一种文化现象、文字现象。
  因此,在书法艺术的实现与创造的道路上,如何理解中国文化传统,如何理解汉字便是决不能轻易绕过的好望角。
  理解汉字,理解汉字的字形、字音、字义以及他们的书写方式,理解汉字书写的字形字体,结字结构,章法布局以及运笔、用墨、用纸等等,就不再只是技艺、技巧,而同时是一种素养,一种境界,一种人品人格。“字为心声”,就是在这个层面突显了它的重要地位。
  什么是理解?理解不只是一种研究方法和技术,而是人作为人“在世”的方式,是人的存在的“彰显”。
  理解,不只是对“精神现象”的反思,而是对精神赖以建立的基础的说明。理解远不只是把握一个事实,一个对象,而是理解一种可能性和我们深度的潜在性。
  颜真卿的“祭侄文稿”,你会怎样理解?怎么感悟,怎么领会,这是大不一样的。从中你又能汲取什么,并转化为你的临摹,你的作品,更是千差万别,各有面目。你说是不是这样?
  所谓书法是“写”出来的。没错,没有长期的临帖,没有坚持不懈的书法实践,没有扎实的功底,而期望走捷径,玩花样,那只能说明自己的浅薄与狂妄。
  但,书法同时是“养”出来的。你浸润于民族文化的经典,沉潜于书法艺术的海洋,你就会在潜移默化中扩大你的胸襟,提升你的精神境界,你将获得你的“独到”眼光和抱负。
  书法更是“悟”出来的。这个“悟”即是理解,你潜入对象而又与对象融为一体,在“心心相印”中,你发现了自己创作的可能性,调动起全部的潜能和积累,你将拥有一份属于你自己的艺术自觉和艺术创造活力。
  遥想当年,为维护唐的大一统,颜真卿的侄子牺牲在藩镇割据的惨烈战争中,悲愤交集,率然命笔,匆匆草就,给世人留下了“祭侄文稿”这千古名篇,那痛快淋漓,酣畅饱满,正是不假思索的“巅峰创造”。
  当时的颜,绝不曾意识到,他是在写书法,是在搞创作。不!他在用生命,用血泪,抒写自己,怀念侄儿。
  颜首先是血性之人,是性情中人,更是儒家传统熏陶的忠贞之士,饱学之士,还是在书法艺术上创造了难以比肩的书法大师。
  什么是艺术,什么是书法,什么是旷代精品,我以为这就是。
  当然,这绝不意味着,所有在历史上留下来的书法作品,都一定与激情拥抱。与温情、与沉思、与怡然、与悠然牵手的书法作品,更是一个不在少数的存在。
  如果,不只是从技艺、技巧上去临摹,去仿造,去复制《祭侄文稿》,而是在深刻理解颜,理解《祭侄文稿》的基础上,你的临摹将会呈现另外一番风景,那临摹里将会有你的理解和创造。
  这说明什么?至少告诉我们,真正的书法创作,与你的精神气质、文化涵养、伦理形塑、人格人品、情趣爱好、书法功底是密不可分,互为表里的。
  是的,书法艺术的实现与创造离不开天赋,任何艺术,扩大了说,任何专业,任何技艺,都离不了天赋。就书法艺术而言,对汉语的爱好与敏感,不可缺少。而真正的天赋,我以为尤在理解力即领悟力的高低深浅和将其转化为创造性的能力,即在领悟和把握前人已取得的成就上贡献出自己的独特性。
  二王一直被尊为书法艺术的巅峰、奇峰,到唐代欧阳询从王羲之的端庄典雅出发,在自己的书法里点线精美,可以说字里生金,行间润玉,一点一勾,往往是等边三角,精致华美而又法度谨严,而褚遂良走的是另一路,同时宗法于王羲之,褚取法于王羲之的婀娜飘逸,拓展出一个新的境界。张怀瓘曾认为褚“若瑶台青锁,窗映春林,美人婵娟,似不任乎罗绮,铅华卓约,欧虞谢之”。曲线柔慢,在横竖撇捺中转换起伏。
  颜真卿,曾师从张旭,吸取民间写经书法之精神,以民间书法的形式技术丰富了二王系列楷书,创造了一种新的楷书形式,书法史上誉之为颜体。点线刚健深厚,结体宽疏开阔,风格强雄苍劲,至今为人崇奉,视为榜样。
  柳公权在前辈颜与欧的基础上,结合了欧的精美,颜的雄浑,形成了独具一格的柳体。这都是书法史上的常识。
  之所以不厌其烦重复昨天的故事,是想说,书法传统之渊远流长,实在是因为传统不是封闭的,而是一个永远开放的系统。
  雷长安早期习颜,这正是一条大路,岁月流逝,眼界渐开,长安从颜而上溯二王,而汉隶魏碑而大小篆,而金石文,而下及欧、褚,而米芾而王锋,广泛涉猎,博取所长。
  看看长安近期书法作品,不难窥得米芾、王锋的痕迹。可贵的是,他由此形成了自己的书法。宗法多师而追求自成一体,这是长安的艺术抱负。他正在实现这个抱负。
  长安宽厚谦逊,又有秦人的倔强与执着,他的书法架构沉稳,浑然一体,却笔走龙蛇,气韵畅达,行笔的挥洒与自信,架构结笔的和谐与灵动,如秦地故都一样,积淀丰富而沉厚,如关中平原一样,气象广大而坦荡。
  长安的楷书,安静而从容,长安的魏碑如拾古迹,岁月的沧桑里自有深长的意味。
  长安的行草,起笔、破局,左右有缘,丰富的布局与冲突,构成内在的强大动力,会为跌宕起伏的节奏韵律,如大河奔流,气象纷纭,如华岳雄峙于天地,刚劲里自有灵秀与通脱。
  长安多才情,爱摄影,精通音乐,尤其民族器乐,光影与声乐的敏感与捕捉,为他的书法铺垫了一个丰富的背景,也灌注了一份难得的情感和气韵。
  在创造的征程上,长安别出心裁,摸索并富于成效地奉献了他的针书于书坛。
  长安的针书曾为央视专题播出并获国家专利。
  介于硬笔与毛笔书法之间,针书别出生面,刚柔并济,流畅而富于节奏感,受到广大书法爱好者的喜爱,长安针书,精致典雅,而又意蕴灵动,别有艺术天地。
  这充分证明了长安的创造性活力,这与他坚实的碑帖功底是不可分的,更与他立足于传统而又从传统出发,走出一条属于自己的书法之路的艺术魄力和持久实践分不开。
  放眼书画市场,当理性终于从曾经的浮躁、浮浅、浮华、浮夸中浮出水面,我们欣喜地看到,书画的清平世界正悄悄地向我们走来。
  在这样一个书画艺术的美好前景里,常青藤雷长安的书法作品,将会给林林总总的书法天地呈染他独具魅力的那一抹春的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