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A07版
发布日期:
一展一朝代一馆一世界
去看《雕饰如生———唐代陶塑艺术精粹展》
    游客参观陶塑展
    三彩釉陶凤冠女立俑
    手拿琵琶的陶俑
    白陶彩绘牵马俑
  如果说唐诗中的文字描摹,曾在我们的脑海中构建出壮阔雄浑、深远超逸的盛唐气象,那么,唐代陶俑的惟妙惟肖、或嗔或喜的神态,唐三彩中斑斓的黄蓝绿红紫,则让那个似曾相识却些许陌生的时代多出了几分瑰丽大气、亲切自然。11月22日,由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和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联合举办的《雕饰如生———唐代陶塑艺术精粹展》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开展。
 
  精心策展一整年唐人生活藏其中
  “我们和美院的这个展览从2015年到现在,策划了有一年的时间。这些陶俑,从另一个角度讲,也是古代的艺术品。我们希望学生包括老师、参观的市民可以从这些古代艺术品中去找到灵感,去找到艺术的传承。”提起举办此次展览的初衷,陕西唐三彩艺术博物馆常务副馆长李兆楠说。
  本次展出的唐代陶俑分为五个板块:莺歌燕舞(唐代女性乐舞)、乐居长安(唐代胡人奴役)、文武之道(唐代文武力士)、神兮长在(唐代天王神煞)、良兽珍禽(唐代三彩釉陶动物俑)。包含了唐代的娱乐、外交、官吏文化等诸多方面,是对唐人生活的一次立体展示。“这几个展览之间的联系是这样的:首先我们在时代上选择了唐代。它们反映的是唐代不同的生活、艺术。文武官就是官吏文化、官场文化,以及信仰这几个方面。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雕塑。在唐三彩和彩绘陶俑上,我们可以看到色彩的美。同时,研究它的发饰、妆容、服饰等,都可以在这些人物、动物上找到可以学习和借鉴的元素。”李兆楠介绍说。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社会的安定,经济的发展,为陶俑的制作提供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异域的各种风物、衣饰、形象,皆为唐人吸纳,成为时尚,亦成为陶俑的表现题材。唐人往往以精细雕塑、华贵妆銮打扮陶俑,不仅有彩绘陶俑,还有精美无比的三彩釉陶俑。陶俑内容有文官武吏、乐队仪仗、男仆女侍、行商艺人以及外国的遣唐使臣、客商、丝绸之路载运货物的明驼骏马,开放的社会风气,繁荣的经济使唐代的陶俑艺术达到了历史的高峰。 

    抟土驻颜埋千年脂粉春秋梦一场
  “唐代陶塑”是一个广义称谓,这其中包含唐代日常生活里的陶塑与墓葬中陶塑两部分。此次展出的是墓葬陶塑,在考古学中被称作“陶俑”。它们虽然不是因为艺术而生,却无一例外的使用艺术的手段进行创作,被称为———黄泉下的美术。
  本次展览的第一部分是“莺歌燕舞”,表现了唐代乐舞。其中一组三彩釉陶伎乐俑小巧灵动,六个人物神采各异。唐人在吸收外来乐舞之基础上创造出美妙和谐、风格多样的民族乐舞,作宫廷飨食及娱乐之用,世俗本质凸显无疑。唐时女乐俑甚为少见,其皆身姿妙曼,翩若惊鸿。时而浅眉吟唱,时而妙舞清歌。
  唐代乐舞的繁荣,与其“具范兼容”之大家风范莫不相关。外来乐舞与汉族传统乐舞的交融贯通,使得大唐乐舞文化呈多元化之特点。此中尤以西域乐舞最为瑰丽,唐设“十部乐”,五部即属西域乐,一时风靡盛唐,堪为“奇葩”。此在唐诗中多有反映,如王建《凉州行》:“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元稹《法曲》:“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务胡乐。火凤声沉多咽绝,春莺啭罢长萧索。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 

  皇家贵胄喜养马一骑狂歌回大唐
  我国古代俑素有“汉狗唐马”之称,在此次展出的众多展品中,一组白陶彩绘牵马俑动态十足,马前蹄扬起,马身上配有云珠、杏叶、蹀躞等装饰,在唐代,戴有这样昂贵装饰的马通常是贵族坐骑。牵马人俑为胡人,只见他右臂抬起呈紧拉缰绳状。唐代骑马之风盛行,故而引起了爱马的风潮。唐初的皇家马厩中即有良马四十万匹,数量之巨,甚为惊人。据学者考证,皇家马厩分为闲厩与内厩。闲厩马养于京师园苑之中,因而此马厩又被称为“苑厩”;“内厩”则为皇宫中的马厩。两厩所养之马皆为宫廷御马,均由内外闲厩使掌管。御马通常用于朝会、祭祀、庆典及出巡等活动。唐朝名相张说之诗句“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掉尾醉如泥”即是对舞马饮酒跳舞助兴而烂醉如泥的精彩描述。
  无论是怒目圆睁的天王,还是高髻广袖的侍女;或者是昂首嘶鸣的战马、异域而来的驼队,都让那个距今一千多年的喧嚣长安穿越时空,在那么一瞬间出现在人们眼前。
  此次展览有一个特别的名字——“雕饰如生”。据李兆楠介绍,该展览名来自一本叫《唐会要》的书。“‘雕饰’指的是雕塑和装饰,‘如生’指的不是生动,而是生命。也就是说,这些唐代的雕塑品被赋予了生命。它是带着人们的寄托,到墓葬里面去服务另外一个世界的亡灵。”
  据悉,该展览将在西安美术学院美术博物馆免费展出至12月28日。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