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庆仁 1960年生于陕西省大荔县北社村。1986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国家一级美术师,现就职于陕西国画院。1989年创作《玫瑰色回忆》获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金奖, 作品参加文化部主办的“百年中国画展1901——2000”。出版有《邢庆仁画集》《玫瑰园故事》《好木之色》《花瓦》《村画》《中国名画家全集·当代卷———邢庆仁》等。2015年被中宣部、中国文联等授予“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
王洪涛 陕西咸阳人,现为咸阳师范学院美术学院副教授,陕西省国画院特聘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作品多次参加全国美展并获奖,其中作品《花季》获得2003年全国中国画作品展铜奖,作品《花样年华》获得2004年第二届“西部情”全国美术作品展优秀奖,2007年作品《秋水伊人图》入选第四届中国西部大地情全国美展。
李 凯 1969年生于西安,毕业于陕西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陕西长安画派艺术研究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画家。
姜晓文 1973年出生,羡鹤不及,自诩老鸛,作画作文间或为之。作品入选第五届九城联展,第五届陕西画坛伉俪作品展,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时间之外》西安青年水墨17人展,《风华———当代语境下的中国艺术》西安、华盛顿双城展等国内外展览。美术作品及文章曾发表于多家媒体。
王琥钧 西安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艺术硕士、副教授,陕西国画院外聘画家,山东曹州书画院特聘画家,陕西职工美协理事,中国长城书画协会会员,首都师范大学访问学者。
周红艺 1974年出生于陕西眉县,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国画系,现任西北工业大学副教授,出版有《周红艺画集》《红艺写意》《欣欣斋随笔》等。
武朝雷 1983年出生,研习书法绘画及艺术鉴藏。
陈 涛 陕西省洛南人,现为陕西秦岭华阳写生基地负责人,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商洛市首届青联委员。百余幅作品在各级报刊杂志发表,30余件作品在省、地、县各级展出并获奖。作品被多家艺术机构收藏、报道。出版有《陈涛山水画选》《陈涛山水画集》等。 长安大暑,旷日溽热。邢庆仁老师说:“去洛南走走。”约定的出行之日,却突来一场大雨湿透了长安。邢老师兴致不减,如约穿行秦岭,一路苍茫中向洛南而去。车外时有微雨,山中葱茏,云生雾起。
一
石门细雨初住,暑热刚退,却己是秋风渐起,旷野清冷了。爬过泥泞山路,一行人向东山走去。山路蜿蜒中,四围青山逶迤,云影低垂,近处坡塬起伏,树影婆娑间农舍掩映。村路曲折交错中,庄稼与果蔬间杂于房前屋后,鸡犬牛羊在墙角院间闲适地看着来人。四处都是邢老师画中的场景,真真切切,仿佛是他陈设导演的一般。他说:我的画一直是现实主义,以后也是。
一头白牛拴在屋后树下,人闲村静,牛也看着落寞孤寂。邢老师指着屋顶瓦上的植物问我:你们叫这个什么?我一时想不起来。陈涛说:叫松棵兰。邢老师说:我们老家叫风不浪荡。
村子走完,坐在一个院落边,李凯和琥钧己开始画了。琥钧画着院边的一株花,洛营讲官名叫蜀葵,邢老师说他们叫五花,我和陈涛是一个村的,叫磨盘花。
他坐下来,静静地看着前面,却不知道究竟在看着什么。坐了许久,说了句:不画回去不能吃饭。取出纸笔,蘸上浓墨,一座老屋呈现纸上,屋角斜出一树。接着菜地,村路,接着意料之外一片浓黑的重墨画在屋顶的天空,沧桑与空旷顿生。在大家的赞叹声中,铺上颜色,又端详一会儿,突然用大笔重墨将左下方一片淡墨残忍地刷刷压掉,一时间,画面又呈现出更加安静幽深的场景。稍作休息,放在远处看了一会儿,端起水杯,轻轻喝了一口,突然将一杯水泼向纸上,在众人惊呼声中,任由水墨冲渗。谈笑片刻后,又提笔稍事修整,眼前云雨低垂的安静寂寥、空旷清冽跃然纸上。看了整个作画的过程,如同一出舞台上的演出,推出一幕一幕新的场景。虽然他最终对这幅画并不非常满意,但这个过程给人的惊奇与刺激却令人印象深刻。
龙王庙村,村后有一独山,山顶一座小庙。村中老屋颇多,黑瓦泥墙,低门矮窗,烟锈之迹斑斑。村路在半坡处拐了个弯,右侧一院中大丽花、木槿正开得明艳夺目。左侧一条小路,树木重重遮掩,黑沉沉的树荫中露着屋脊土墙。走进去,并无院墙,两座低矮土房,歪歪斜斜紧依山脚,房前整整齐齐堆满了劈柴。院子下方地势较低,树木葱郁,杂草疯长,房舍相依东倒西歪。柴堆上靠着一大一小的农具引起邢老师关注,我们大多并不知晓名字,邢老师说叫“耱”,端详一会儿又说:晚上回去把它画出来。
我们都开始画了起来,邢老师还在闲看闲聊,看着一片荒草,对洪涛兄说:你看这儿是不是有点像老美院?两人说起了当年开学总是先拔草的记忆。这草打动了他,一丛藤蔓肆意缠绕伸展,阔叶繁密健壮地爬上了他的画面,笔线生机勃勃,赋色神彩盎然,尽显雨后植物的鲜活,奕奕发光。
晚上在驻地陈涛的画室,他果然画了一张“耱”,墨线编织,黑白对比,不着一色,朴素沉着中却令人肃目凝思,意味深长。不知道他是不是第一个画“耱”的人。接着又画了一张柿子。这是赵馆长帮他采的一枝奇怪的柿子,每个柿子分成几瓣,状如莲花。简单的线条勾画,简单的颜色平涂,却让一枝柿子温婉平和,典雅宁静,素颜间透着高贵。
二
过石门河向西北山上而去,天己放晴,云白天碧。循昔日所行之路,至半山村头处却因修路而中断了。只能于村中走走,再重新寻路。翻过红土山梁,沿河而行,路遇一个村子便停了下来。河上一桥正好在荫凉下,视线又极开阔,便集中坐在了这里。众人一边“吃”烟闲聊着,一边摊开工具各自选景作画。一个两岁多的红衫小女孩,大眼细肤,站在一旁看着大伙,极是可爱。桥头一侧正好是一片玉米地,肃肃然如列兵布阵,威武健壮挺拔。邢老师便画起玉米来,一向温和的眼睛竟也变得犀利明锐,直勾勾地看着枝杆横斜穿插,叶子纵横向背,浓墨蛇行,枯润纷呈,倾刻即成。纸上笔拙意壮,色墨沉雄,玉米如壮士般英武逼人,气宇轩昂。
接下来,桥头画展隆重开幕。邢老师转过来看了一圈大家的画,分头夸奖了一番,说咱摆在一起看看。摆成一排,背后就是那片玉米地,大家认真看了起来。邢老师让小武将整个场景和画分别拍了照,说咱就在这办个画展!这个创意让大家开心不己,嘉宾是红衣小姑娘和两个村中男子。邢老师将照片发了微信,题目就叫“画展”。结果这一天下来,“桥头画展”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好多人纷纷转载,祝贺邢老师画展,也有人分析说邢老师画风变了,更有人转发,唯独没有邢老师作品,说邢庆仁先生画展作品。各种演绎令人开心不已,欢乐了整整一天。
下午沿东山一侧土路往野牛河而去,我们以前曾在这里的农户家中吃过一餐浆水面,所以印象至深。车还停在那户人家门口,大核桃树健壮如旧,也见到了给我们做饭的老人,寒暄之后,往村中走去。
一院完整的土坯房夹在两侧的红砖瓦房之间。上房、厦房、楼门、院墙、柴棚、猪圈围拢一圈,全是夯土成墙。楼门避开正向而斜向侧开,砖瓦土木构筑,转折退让处细节微变。上大下小,虽显低矮,却颇具威势。邢老师看到后便走不动了,拿出纸笔来,又细致打量许久,同李相虎老师兴致盎然地说这门楼像一具狮子,大口朝天,门柱如狮脚稳扎。浓墨勾皴,老瓦如鳞,复以赭红写绘,一院老屋呈于纸上,苍厚浑朴,透着时光中大片留白的故事与质朴诗意。将画靠墙而立,远远而视,墙面做底,衬得画中意味更是不同寻常。众人赞叹中纷纷上前拍照,竟排起队来,场面一如“追星”一般。
晚上陈涛特意安排了洛南特有的“模糊面”,大家吃得呼噜作响,酣畅淋漓,欲罢不能,个个鼓腹离席。
我们几个照例玩起牌来,邢老师照例在灯下画起画。他将白天看到构思的茄子画了出来,勾染填色,反复琢磨,最终将这寻常菜蔬画得平中见奇,不同寻常。案头画画时,每见他放笔直行,如快马急枪,果断决绝。复又反复考虑,对画沉思,如扛千钧,口中低声默念,似已完全沉浸画中,墨我不分。
三
第三天上午,陈涛带我们去了一处新地方,东山对面的西山。只因几座房子遮挡,竟有了曲径通幽之感。上到山上,变成较平缓的土塬。近处山包圆鼓,杂木葱郁。平缓处房舍田地相围。天空碧蓝,云朵静陈。远山环绕,翠绿,黛紫,青蓝,绸缎般一层层叠加飘逸推远,都是画上的颜色。北向可见淡黄色山峰,斧劈刀斫一般险陡,那是华山周边。
停在坡上边沿处一个大村子,村子依坡势斜斜向下。我们从坡上的村口走到坡下的村口,坐在一棵大核桃树下各自开笔。被邢老师誉为长期战斗在一线的洪涛兄第一天来即被冷至感冒,鼻涕不断,几天来尚不曾动笔,于此方始“首秀”。我们在画树舍山路,未曾想陈涛坐在对面,将我们一一画出,并标出姓名,颇是有趣。邢老师画了一棵核桃树,擎天而立,衬着蓝天秋阳的纯净,清新洒脱,气宇轩昂。而后太阳地里的一片南瓜将他牵引而去,竟不顾暴晒,手持卡纸站在大太阳下画了起来。南瓜茁壮,色墨中仿佛调入了阳光,透着健康与典雅,青春洋溢。
午饭后,稍事休整,即与陈涛作别,依原路返回西安。与邢庆仁先生同行者,李相虎老师,王洪涛,李凯,周红艺,王琥钧,武朝雷诸兄及姜晓文。短短三天,一行人赏晴雨美景,欢畅开心。更因全程得邢老师言传身教,画前分析,画后总结,时时妙语而出,令我等受益匪浅,回味不尽。
姜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