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7年4月,郭全忠(图左)获“吴作人造型艺术奖”,著名文艺评论家、中央美术学院教授邵大箴向他表示祝贺
农民问题 158cm伊190cm 2004
家园 120cm伊240cm 2005
南泥湾记忆 210cm伊560cm 2009 9月22日上午,由河南省文化厅、陕西省文化厅、中国国家画院、西安美术学院主办,河南省美术馆、陕西国画院承办的“秦腔豫情——郭全忠中国人物画作品展”在河南省美术馆开幕,来自全国各地书画家、评论家以及河南省部分领导、嘉宾出席画展开幕式。这是郭全忠第一次在老家河南办展,也是其从艺几十年来第一次真正意义的人生个展,意义非凡。
河南省美术馆副馆长于会见主持画展开幕式,著名画家刘文西、梁占岩发来贺信。刘文西在贺词中以“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画家”给予郭全忠以极高评价。河南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陕西省美协副主席、著名人物画家邢庆仁,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马国强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对展览的成功举行表示祝贺,对郭全忠的作品给予高度评价。开幕现场,郭全忠向河南省美术馆捐赠了其作品《土耳其马车》,以表达对家乡河南的深情厚谊,河南省美术馆书记高领接受捐赠,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向郭全忠颁发收藏证书。
名家评论
化建国(河南省美术馆馆长、河南省美协副主席):郭先生的画来我们河南省美术馆展出是我们期盼已久的。郭老师的作品突破了中国传统人物画的绘画方式。通过直抒胸怀,真实地表达了陕西的风土人情,突出了自己的感情。我认为感情是第一位的,艺术形式是第二位的。他画中的真挚感情一直打动着我们的专业人员和观众。郭老师为人十分豪气,眼界开阔,对人很亲切。陕西和河南渊源很深,很多河南人在陕西定居发展,很多陕西人也来到河南工作,两地的文化一个是唐,一个是宋。都是中国历史的高峰期,所以差异并不大,河南更加保守,陕西更加张扬,更注重个性,这使两地的音乐、美术、文学都产生了比较大的差异。我非常崇敬郭全忠老师,至今还保留他早期骑马订制作的画册,爱不释手。
美术馆不仅要做研究,做本地的收藏,还要做好展览,更重要的是引进一些好的展览。本次展览是河南省美术馆历时两年打造的一场重要展览,凝聚了河南省美术馆全体工作人员的心血付出。此次“秦腔豫情”就是一场非常好的展览,对于河南人民,对于画界同仁是一场巨大的艺术盛宴。
邢庆仁(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人物画家):郭全忠在中国人物画领域独树一帜,以最大的忠诚描绘现实、描绘生活的美好,在付出艰辛努力的同时他也收获了声誉,并确立了他在中国人物画上的发展方向,而他也确实朝着这个方向一直前行,在越走越近的同时,也给自己带来了更多的苦恼和纠结。为了不使自己的审美变得疲惫,郭全忠敢于打破并剥去浮华的表面刨根问底,最终选择了藏在美的背后,他这样做不是为了逃避,而是要换位思考,在相同的地方做出不同,这不仅需要胆量,还需要魄力,还会让画家变得更加痛苦、无奈、尴尬,甚至时喜时悲,这恰是郭全忠的人生哲学和艺术智慧。
郭全忠的人物画是在素描和水墨的长期磨合中形成的,他作品的整体性得益于素描的功底,他作品的笔墨和线条得益于他对传统文化的自信、自悟。同时他的画也离不开时代的参与,这不是他逃避或选择的,所以他的作品或多或少带着那个大社会的背景,因此他的作品才有了更多的责任和担当。如同郭老师选择说实话一样,其实我们这个时代不缺少实话,只是说实话的人太少,人们不知敬畏,不知冷暖,不知感恩,郭老师选择面对,宁可孤独也不说违心的话,正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开始引来了人们的争论,也是因为这样他的作品才更加接近艺术。
姜怡翔(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花鸟画家):刘文西先生用“最具创造性和影响力的画家”来形容郭全忠,我对此非常认同。艺术真正的核心价值是表现人的情感,表现人对生活的认识,表现人的生活经历,郭全忠先生的人生态度是对社会的一种敬畏,“敬畏”是他艺术精神最核心的部分。郭全忠的作品充满了对天、地和人民的敬畏,天有天道,人有人道,自然有自然的规律,艺术有艺术的规律,他一直充满敬畏,心存感恩,同时他的作品中还饱含着对家乡,对母亲的深情,充满着对生养自己土地的感恩。另一方面,郭全忠的作品还有很强的时代性,对广大人民的咏叹和讴歌,不虚伪,不做作,他对社会、对艺术的这种敬畏精神对广大画家有很强的启迪和影响。
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近代以来,由徐悲鸿、蒋兆和创立的水墨画形式到今天应该说已经形成了自己非常独有的、不同于古代、也不同于西方的“东方式”的表现方式,郭全忠是这支水墨人物画家中非常优秀的代表,而且他是一个承前启后的重要人物。水墨人物画发展到今天遇到了很大的发展瓶颈,症结就在于水墨的恣意表现力和人物造型严谨的要求所产生的矛盾,郭全忠的作品从早期相对写实的一种方式到后来相对写意、相对变形这种意象性造型方式,对水墨人物画的未来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郭全忠作品中透着对国家对民族的一种大爱,和国家、民族的命运相连,透露出壮阔的精神气象,他的代表作《万语千言》以及大量的对母亲描绘的作品,都透出一种深切的人文关怀,透出一种非常浓烈的情感,他大量的以陕北民风民俗为题材的作品,给人提供的就是非常浓郁的乡土情结,让观者仿佛置身陕北农村生活环境当中,乡土情怀浓郁。更重要的是郭全忠的作品具有很个性的语言方式,对于当下身处瓶颈期的中国人物画创作提供了非常大的启示,为未来的人物画发展提供了可供借鉴的方式。
马国强(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这次展览是一次问根、回根、拜根之旅,作为与郭全忠认识三十多年的老朋友,我是他的“老粉丝”,凡是画中国人物画的或多或少都要受到他的影响。郭全忠发现了生活的原状态和它的苦涩、沉重,同时又发现了它的达观和幽默,他的作品中既有沉重的咏叹,又有幽默、达观心态的表露,双重的对生活的看法,使我们非常感动。郭全忠的成名之作《万语千言》,在那个充满红光亮,充斥着歌功颂德笑的时代,他画了哭,画了沉重,画了痛苦的表情,我们的周总理抓住老贫农,这种苦涩动人心魄。他后来又画了《喜乐班子》,乐是一喜一乐,生活当中的沉重与苦涩,又发现里边的达观和幽默,你看人物造型,充满了他对人生的玩味,画得好玩,有趣,这是对生活本质、本体、本意的一次直追和逼问,这个不容易。他看到生活的本意,生活不光是粉饰的笑容,还有沉重的呐喊和叹息,我觉得这个非常好。郭全忠作品中还有对艺术、水墨本体语言的直追、直问、直逼。水墨与水墨人物画有两种语言,一种是造型语言,一种是水墨语言,郭全忠的造型很有趣味感,他把人物的造型适度夸张、变形,这个“适度”恰到好处,他的笔墨本体语言的追问和逼迫,他在笔墨本身的探索方面和人物造型的结合上做得是如此的完美。两个直追和直问,让郭全忠在中国水墨人物画领域成为标志性的人物,是一个绕不开的标志性人物。我相信这个展览对我们河南的中国画特别是人物应该起到一个非常好的,非常大的促进作用。
丁中一(河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河南省美协顾问):郭全忠先生画的是中国现当代人物画,中国现当代人物画正达到一个瓶颈期。郭老师的人物画是从西洋素描人物画发展来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如果没有西洋素描的基础是很难发展的,古人对于刻画人物具体形象是不屑一顾的,是不追求的,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再采用这种方法是不行的。郭老师很早在素描上就有很好的底子。一是他对于笔墨,很讲究。二是他的作品很贴近生活,画的都是生活中的人物。这方面他结合得很好,现在一些人单纯的谈中国画的意向造型,极端否定素描,这不符合时代的特点。郭老师把素描和中国画结合得很好。
崔振宽(著名山水画家):全忠的思想很丰富,很深沉。虽然在一起好多年,但内心的东西要由他的作品表现出来。看完他的作品,我对他有了更多的了解,这就是他的作品的深刻性。中国画特别是写意画,近年来发展很快,但是存在着很大的问题。那就是形式语言、笔墨技巧、表现方式和人的真实性的关系问题。中国画不强调写实性,而人物画一般都是写实的。表现人的形象非常真实,很美,这是一个方面。艺术的美是多样的,不只是秀美、优美,还有其他的方式。郭全忠的画就是另外一种表现美的方式,这个方式不同于我们之前说过的真实性,而是表现另一种美的形式,也就是所谓的“丑”。这个“丑”是什么意思呢?是不表现对象表面的一种漂亮,而是表现对象内在的一种东西。这就是美的更深层的体现。要用表面的东西体现出内心的东西是非常难的,他的画作一眼看过去不是很好看,再看会发现很耐看,再看就很真实了。这种真实是一种内在的真实,是一种现实主义的表现形式。他用笔墨画出了人物内心的艰辛、苦难,这是非常难得的。
张立柱(中国国家画院研究院、著名人物画家):郭全忠老师对艺术的执著,对艺术的神圣令人敬佩。他如圣徒般追寻艺术的精神和中国传统根基上笔墨语言的现代张力,在中国人物画探索上是一标志性艺术家。他每一阶段的代表作都会对当时及之后的画坛引起反响和影响。我对郭老师的画可说很熟悉,但看到这样集中的展示,依然感到颇强的震撼与触动。他的作品从多个层面能给人们以启示,尤其在美术界精神虚脱、小众陶醉、技能堆集之时,郭老师使命式的艺术追索尤显珍贵。
武西明(西安美院教授、人物画家):我跟随郭老师学画三十年了,这次展览看过后非常震撼。从艺术高度的层面看,郭老师的画真真正正把生活转化为艺术,这个转化非常好,非常高。他把生活上的一种美转化成艺术上更好的一种美。对艺术的追求让他和画融为一体。艺术追求就像爬一座座山峰,登顶之后才会发现有更多的山峰还在等着你,才会更加觉得自己渺小,画家就会开始迷茫。郭老师现在暂时达到了一个高度,以后还将有更多的发展。
郭全忠:敬畏艺术,心存感恩,感谢父老乡亲我生在河南,长在陕西。这次是我第一次办大型展览。我对艺术有一种敬畏,轻易不敢拿出来,觉得自己的艺术事业就像爬山一样,不敢回头也没有时间回头,没有完成的事太多太多了,想画的画也太多太多了,今天的展览让我回头看看我走过的路,许多朋友,学者对我做了总结,对我做了充分的肯定,这使我受宠若惊。我没有想到他们对我有这么高的评价,让我觉得辛苦都是值得的。
河南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我十几岁到陕西,在陕西呆了六十多年,所以这个“秦腔豫情”题目太好了,确实把我的心情表现出来了,在这块土地上是我的亲人、我的祖先生活的地方,也是我父母安息的地方,能在这个地方办展览,值了。几十年来我一直对艺术充满敬畏,充满虔诚,本次展览也是我从艺以来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展览,又是在家乡举办,意义非凡。我一直怀着一颗感恩之心,本次展览的第一幅作品就是《父老乡亲》,感谢生养自己的三千万陕西人民和一亿多河南父老乡亲,本次展览也是对家乡父老的一次汇报,今后我会更加努力,创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开幕式嘉宾名单】
中国国家画院副院长张江舟,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崔振宽,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陕西国画院著名山水画家王有政,西安美术学院副院长、著名花鸟画家姜怡翔,陕西国画院常务副院长、著名人物画家邢庆仁;河南省文化厅副厅长李霞,河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南省中国画学会会长马国强,华北水利水电大学党委副书记石品,河南省美协顾问、著名画家丁中一,河南美协副主席、河南省美术馆馆长化建国
文化艺术报记者 白振华 倪尧 昌龙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