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秦腔丑角王辅生《看女》剧照 在中国戏剧千百年来的表演舞台上,丑角大都是被观众忽略的一个不起眼的配角。其实在我认为,无论哪一个角色,在戏剧舞台上,只要有你的存在,自然就有你的价值。
在古人看来,演戏是一种最不起眼的行当,这当然要从历史传统观念的角度去辨析,尽管演戏的人地位低下,但他们在没有文化的情况下,也会尽自己的最大能力把戏演好。丑角如能把台下观众招惹得哄堂大笑,这个配角也会先机夺人,一展风采;在某种场合,只要你把握有度,也可能成为“台柱子”。
我是12岁进周至县剧校学习的,虽然我年小,但戏剧是我幼小心灵中的最爱,当时一心想当一名须生演员,以为须生大多站在舞台中间,承载着一本戏的全部,我家里人和我的想法基本一致。可到剧校即将毕业时,老师让我定位丑角,我为此也曾闹过情绪,甚至还有罢课、罢演、回家改行的念头。可是有一次去西安办事,顺便观看了王辅生老师演出的《看女》一出戏后,我被感动了,自此认识到,舞台不论大小,都是出人才的天地,随之拜访了王老师,并向一些名老艺术家请教攀谈,学到了不少知识,悟出了人生要改变自己,什么时候、什么样的环境下都能实现,都蕴藏着成功的先机。
丑角这个行当是定下了,可是要演好丑角,我自然是一片迷茫,一些程式性技巧和艺能也略知一二,但是如何迈开这第一步,我真的无所适从。
大家都知道,很久以来,演员基本没文化,演戏靠的是死记硬背,甚至有些是从棍棒下滚爬出来,他们硬是凭着多少年的磨练,在长期的演唱中去自我感觉,把自己从一个木偶式的机械器材蜕变成一个会五官灵动的模仿师,这就铸就了他在演出舞台上有了生存的条件。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进步,古老的表演技能水平很不适应形势的需要,观众需要的是好戏,演员需要的是观众,谁都知道,观众是演员的上帝,上帝需要的是回馈,艺术的享受是精神养料,作为我们演员如不能大胆地创造新文化,就不可能成为好演员。
创造新文化,是现代戏剧演员的必修课,作为一名丑角演员,要懂得笑比哭难。
表演是一种形态,这种形态反射到观众的心目中是一种“情”,“情由心生”的演绎而成。丑角,几乎没有优美的唱腔和华丽伟岸的服饰来包装,他们展露的是以表演和道白为主,如何做到表演干净利落,道白的口利齿清,这和心理的条件反射分不开,心理又和“悟”性的启发是紧紧相连的。好像书法和绘画,讲究的是一个“悟”字,你把字帖临的时间再长,不能增加个人的“悟”性,写一辈子字都不能出帖,关在门内坐等,仍然是悔老终生。
如果你一个无声的表演让观众捧腹大笑,就说明你“悟”出了最切实际的真理。
我毕业后,被分配在华县剧团,当时剧团演戏不多,人员变动大,由于我是一名学生,上级领导看我学的丑角这个行当,就让老师对我专题辅导。三个月后,当我演完《教学》一折戏后,团长很满意,问我有些动作和表演方法是跟谁学的,我说,这些东西全靠自己悟的,团长很满意地笑了。在1985年渭南市第一届文化艺术节竞赛中,我一举夺魁,得了一等奖。
2003年,我回到本地周至县剧团后,一直承担着本团主要丑角演出,长期的下乡演出,使我从实际工作中对丑角在剧情中的价值,增添了不少感悟,真切认识到“悟”是一种由感知到认识的发展阶段。我在几十本戏的演出中,不断经历着认知和感受的锤炼,艺术水平同时不经意地也在提高,在多次参加省、市的戏剧大赛中受到了组织上的一致好评和嘉奖。
路漫漫其修远兮。
人生的路固然漫长,但紧要处往往只有几步。
几十年来,我跻身于戏剧行当之中,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不断地追求和探索人生价值的真谛,感悟人生价值内涵,以满足和丰富我对戏剧衷爱的欲念,这才是我最优美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