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埙面前 古稀亦年轻
——访埙艺制作大师王胜祥
    王胜祥在一次埙乐演奏会上吹奏《汉城谣》
    王胜祥家中最多的就是埙
    树脂嘴儿埙
    音域超过两个八度的超宽音域埙,俗称“超双八”,上面的“瘢痕”是为防水涂的    胶
  埙,这种有七千年历史的吹奏乐器,让王胜祥在13年前立下一个宏愿:在他有生之年,想做10万件埙,让全中国喜欢埙的人都能吹上一只物美价廉的埙。
  到了今天,他亲手调音制作的埙已经超过15万只。 

  “葫芦王”遇上埙
  很多中国人认识埙,都是从小说《废都》中那个孤独吹埙人的背影开始。而王胜祥与埙结缘,则始自著名作家贾平凹和埙乐大师刘宽忍联合录制的《废都》埙乐盒带。
  那是在公元2000年前后,已经退休的王胜祥为了贴补家用,在西安书院门古文化一条街和人拼摊贩售自己制作的葫芦丝。他做的葫芦丝精美质优,还被圈内朋友送了个“葫芦王”的雅号。
  “这个‘王’可不是说我葫芦丝做得好到称王称霸,指的是我姓王,就和泥人张的‘张’是一个意思。”王胜祥很认真地澄清道。
  买卖之余,这些经营民族乐器的“专业人士”喜欢聚在一起吹拉弹唱,刘宽忍演奏的埙乐盒带就是那时在他们小圈子里红起来的。 
  “老祖先的东西,确实不一般!”王胜祥被埙的优美深深震撼了。 

   造出便于演奏的“子弹头”
  21世纪初,西安市面上常见的工艺埙与其说是乐器,倒不如说是摆件——红陶质地,画着大名鼎鼎的人面鱼纹,看上去古朴别致,吹起来声韵悠远,店家还会贴心附赠一张音阶指法表。
  那时在陕西要找演奏用的埙,除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外,只有两个选择:一是找陕西最早做调音埙品牌的“阴氏埙”;一是找门路请著名民乐大师王厚臣“定制”。
  2003年前后的某天,阴氏埙二代传人阴育锋听到王胜祥自行调校音准的埙,大为赞赏,遂邀他为阴氏调埙。
  这时,调埙使用的方法被王胜祥称为“硬调”(又叫“干调”):即通过锉刀等工具直接在烧好的陶坯上调音。“硬调”极为费工,而且尘土飞扬,对调音师身体伤害很大。
  直到2005年,王胜祥才在加入冯氏陶埙后逐步开发出被他命名为“软调”(又叫“湿调”)的工艺:就是入窑烧制前先行对泥坯进行调校,出炉后只要稍作加工就可以了。这种方法省力、环保,但对调音师的要求也更高。
  那时,埙还是一种高“贵”的乐器。为了维持格调,区别于遍地都是的工艺埙,整个制埙圈子都不约而同地选择了高价位路线。当时一只漂亮的工艺埙只要三五块,但一只入门级的演奏埙至少二三百元,高档埙达到600元以上——还往往有价无市。
  于是,已经深深为埙痴迷的王胜祥止不住反复思索同一个问题:“这么高的价格,埙何年何月才能普及?”
  恰在此时,同样深深感受到市场饥渴的冯柄中等人也生出了推广平价演奏埙的想法。经他多次登门游说,王胜祥终于决定接受邀请:“人家来请了这么多次,刘备请诸葛亮出山也不过如此了。”
  志同道合的几个人一头扎进制作间,试制了无数样式的埙,最终在听取多方反馈意见后,确定以“子弹头型”为冯氏演奏埙的基础形态。
  “‘子弹头’外形优美,重心稳定,易于演奏者把持;内部腔体结构均衡,易于形成完美的发声气团。我认为,‘子弹头’是最利于制作推广和演奏的埙。”说起自己的得意之作,王胜祥坚定而自信。 

  将空气动力学应用于制埙
  “冯氏演奏埙,进入市场前一定要经过三次调音,售价也要尽可能平民化。”
  在这样的指导方针下,物美价廉的冯氏埙迅速占领市场。“平民价格”的目标实现了,但王胜祥并没有就此止步。
  那时的埙音域普遍较窄,虽然四川音乐学院王其书教授在1995年就已经做出了音域达到两个八度的双腔葫芦埙,但初创的冯氏埙音域普遍要比双八度差3个整音。这让许多演奏家觉得吹埙不如吹箫、吹笛子,或者吹萨克斯、吹黑管过瘾,严重影响了埙的推广普及。
  埙是闭口乐器,通过空气团震动发声,要拓宽它的音域极为困难。这种困难最直观地反映在价格上:高端埙市场上,高音每提升一个音,价格至少翻番。但面对种种困难,王胜祥心里有的只是不服气:“我都能上天,难道还不能入地?”
  说到“上天”,不能不提一段典故:
  王胜祥不仅是个民乐专家,还是西安最早“飞天”的人。上世纪90年代,他看过电影《飞鹰行动》后,对成龙驾驶着飞跃海峡的飞行伞产生浓厚兴趣。于是他多方筹措,硬是自己动手做出一套滑翔伞,得以在古城西安的天空自由翱翔。
  飞天的经历带给王胜祥的除了无尽自由,还有对空气动力学和流体力学的深入了解:“懂埙的人不懂飞行,会飞的人不懂制埙,我是二者的结合体。不谦虚地说,我想做什么样的埙,只要理论上成立了,就能做出什么样的埙。”
  经过几年钻研,王胜祥在保证西安指法延续性的基础上,不仅成功研制出双八度的双腔埙,还更进一步开发出了音域比双八度还要多一个小三度的超宽音域埙,同时通过将实音泛音重叠的设计,实现了高音区音阶在演奏中的无缝连接。
  这,代表着目前中国埙制作方面的最高水准。它的诞生,意味着埙的音域已经超越笛子,完全具备了走进主流音乐殿堂的资格。 

  古老乐器在21世纪获新生
  埙是中国最古老的吹奏乐器之一,有大约7000年的历史。但有多少人知道,我们现在所熟悉的埙,从制作工艺到专门的埙曲,都是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后,才由当代人逐渐改良和创作的。人们印象中的埙乐,往往是委婉、凄凉、哀怨、寂寥的,但事实上,依照十二平均律设计和制作的现代埙,无论演奏凄切的还是欢快的作品都得心应手。
  为把国乐发扬光大,王胜祥在多种方向做出过努力。
  他不断改进埙的制作工艺,手把手地带出一批徒弟,还实验对比了树脂、金属、玉石等不同材料在制埙方面的优劣势。
  2005年,他和同好成立“陕西埙乐振兴会”并出任首任会长,振兴会隶属陕西省民族管弦乐协会领导,后与其他社团合并为“陶笛、埙、葫芦丝专业委员会”。
  2006年,他突破性地研制成功三腔Mi埙,打破了埙音域狭窄的困境。为了向音乐界展现埙的潜力,他亲自作曲,开头以一段炫技的花舌高音模拟欢快蝉鸣,清亮婉转、先声夺人;随后迅速切入低音,醇厚悠远,如泣如诉——这就是后来被奉为埙乐经典的《汉城谣》。同年,他参加了第一届陕西民族器乐大赛,亲自登台演绎了这首融合秦腔元素的埙曲,夺得当年非专业组最高奖。
  十年过去,即便王胜祥早已研制出更优秀的超宽音域埙,但许多资深演奏者上门求购时,点名要的仍是“吹《汉城谣》的Mi埙”。
  当然,创新思维也有失败的时候,其中就包括设计制作“嘴儿埙”。“嘴儿埙”,就是在埙的吹口上加装一个“吹嘴儿”,音色音域音质指法没有任何改变,只是把吹奏入门的难度轻轻松松降到陶笛的程度。出人意料的是,简单易上手的“嘴儿埙”并没有得到市场认可,“可能大家觉得加上嘴儿就不是那个味了?”说起这事,王胜祥既困惑又好笑。
 
  他调校的埙已超15万件
  13年前,58岁的王胜祥曾立下宏愿:“在我有生之年想做10万件埙,让全中国喜欢埙的人都能吹上一只物美价廉的埙。”
  如今,王胜祥亲手调校的埙早已超过15万件,但年逾古稀的他又有了新目标:“有生之年,一定要把我制作埙的经验和理论整理成书,让更多的爱埙人能做出好埙,吹埙的人能吹上好埙!”
  目前,埙的发展还面临诸多问题:譬如制作和指序排列有多个流派,不同地域和流派各自有着不同的演奏指法,始终没能形成统一标准,在社会上认知度依然偏低,官方乐团和专业院校中缺少位置等等。
  但王胜祥对埙的未来充满信心:“埙,体积适中,携带方便,音质优美,表现力丰富。如泣如诉的音质音色接近人声。制作它的泥土来自于大地,我们的祖先就站在这片土地上,它连接着远古,能够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想。它的表现力是无限的,也是完美的!”
  埙,这件在21世纪迎来新生的古乐器已经跨过了登堂入室的第一步。接下来要做的,只是继续坚定地走下去。 

  【王胜祥简历】
  王胜祥,生于1945年,陕西省西安市人。当代埙艺制作大师,民族音乐演奏家,现为冯氏陶埙高级调音师,曾任陕西省埙乐振兴会首任会长。 文化艺术报记者 倪尧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