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11个稀有剧种12台优秀剧目西安开演
《梁秋燕》
蒲剧《河魂》剧照大禹和妻子女娇    王斌摄
《杨家城》剧照杨继业勇斗辽军    李明睿摄
  由陕西省文化厅主办,陕西省振兴秦腔办公室、陕西卫视承办的全省基层院团(稀有剧种)优秀剧目会演于7月至8月5日在西安上演。
  此次会演汇聚了以乾县弦板腔、长安道情、华阴迷胡、富平阿宫腔、合阳线腔、大荔同州梆子和碗碗腔为代表的关中稀有剧种,同时还有来自陕南的南郑汉调桄桄、安康汉调二黄和来自陕北的宜川蒲剧、神木晋剧11个剧种12台优秀剧目。本期文化艺术报先带您了解迷胡、蒲剧与晋剧的艺术世界。剩余剧目可以前往西安市人民剧院观看。 

  《梁秋燕》关中蹝胡蹞两路东府西府有差别
  7月7日陕西华阴地方特色的迷胡现代戏《梁秋燕》在索菲特人民剧院上演,为陕西省基层院团优秀剧目迎接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出了头彩。
  据了解,眉户戏因陕西方言发音为迷胡所以又名“迷胡”戏,其旋律优美,引人入胜,常令人迷迷糊糊、如痴如醉而得名。现代眉户戏在关中分东西两路。东路盛行于华阴市和华县(今华州区),西路盛行于眉县、户县,并以“眉户”得名。广泛流传于陕西全省及西北各省(区)和晋南、豫西等地。代表剧目有《十二把镰刀》、《梁秋燕》、《迟开的玫瑰》、《屠夫状元》等。此次上演的看家剧《梁秋燕》讲述了一出反对封建买卖婚姻、争取婚姻自由的故事。演员细腻质朴的表演配以婉转顿挫的唱腔,赢得观众好评。 

  《河魂》你方唱罢我登场秦腔姊妹叫蒲剧
  7月25日陕西宜川大型原创蒲剧《河魂》在西安人民剧院演出,该剧以宜川壶口民间传说大禹治水为题材,着重演绎了大禹子承父业,请命治水,带领夏后氏部落及其他部落百姓,凿壶口、疏孟门、战相柳、劈龙门,在外十三年,身先士卒,救黎民于水患,舍小家为大家的家国情怀,以及禹妻女娇在家等夫盼夫,化成石峰的凄美悲壮故事。
  全剧现代化舞美灯光的运用使舞台置景美轮美奂,行云流水的伴舞让老故事更显年轻,不时插入的陕北方言俗语更加突出地域感。演员们精湛的技艺和跌宕起伏剧情给观众带来了一场华丽的视觉盛宴。来自山西临汾的李女士说自己从小就喜欢蒲剧,知道有这个演出后专门赶过来看,再三表示这个剧好,主演唱的也好。
  记者从宜川县文化旅游广电局局长王思宣处了解到,该剧截至目前已面向观众公演12场,深受秦晋等地蒲剧观众的欢迎和喜爱。他说蒲剧团在陕西只有宜川县剧团一家,现有三十多本传统保留剧目,49名演职人员常年下乡演出,足迹遍及蒲剧流传的大部地区。
  蒲剧又名“蒲州梆子”、“乱弹”,源于晋南古蒲州(今永济),流行于晋南及陕西、河南、河北等地的部分地区。因与秦腔发展脉络密切,常登台轮番演出,成为密不可分的姊妹戏,清乾隆时曾称“山陕梆子”。蒲剧音韵优美,旋律跳跃幅度大,起调高,大小嗓兼用,素以“慷慨激昂,粗犷豪放”著称。表演上行当齐全,程式严谨完备,善用髯口、帽翅、翎子、水袖、手帕以及踩跷、椅子等特技来塑造人物性格特点,有较高的艺术欣赏价值。传统剧目有本戏折戏500多个,《窦娥冤》、《西厢记》、《意中缘》等为代表剧,久演不衰。

  《杨家城传奇》山陕梆子连两地“秦晋之好”看晋剧
  7月27日晚6点,距离神木县晋剧团原创新编的晋剧《杨家城传奇》开演还有一个多小时,西安人民剧院门口聚集了大批带着陕北口音的观众。在陕北,村村有庙,庄庄建寺。有庙就有会,遇会就唱戏。庙会演出最多的就是晋剧。晋剧与信天游在陕北腹地一起占据了文化的主要地位。
  晋剧和秦腔都出自名为“梆子腔”(又名山陕梆子)的同源。明清时期,两地剧种还未完全独立发展,晋商和陕西商人联系密切,在全国各地建了许多山陕会馆,以山陕梆子来休闲、慰藉思乡之情。解放后定名晋剧,又称“山西梆子”、“中路梆子”和“太原梆子”。流传于山西中北部、河北北部,以及内蒙、陕北等地。唱腔圆润工细,激越粗犷。常用大段唱表现剧情,以对唱替对白。代表剧有《打金枝》、《金水桥》、《卖画劈门》等,近年来新编的《傅山进京》、《范进中举》等剧反响激烈。
  历史剧《杨家城传奇》是陕北第一经济大县神木晋剧团于2013年原创新编,在各类演出中屡获大奖。故事讲述了五代北汉年间,麟州(今神木)刺史杨弘信之子杨重贵因救驾有功,被北汉帝刘崇赐名继业,并于契丹兵袭佘塘关(今府谷)之时,舍身相救佘赛花,两人私定终身。因杨继业与夏州(今靖边)节度使之女李凤娇已有婚约,遂起波澜。佘赛花的爷爷佘从阮设计比武招亲,邀请杨弘信观擂证婚。杨府举行婚典,佘李两家双双送女,杨父左右为难,汉帝巧点鸳鸯,杨继业与佘赛花终成眷属,成就了忠烈一门,千古传奇的佳话。
  剧中凌转转饰演的佘赛花扮相俊美,唱腔细腻,文时面若桃花含泪眼,武时红颜怒发刀枪舞,生动展现出一个天真烂漫、敢爱敢恨的青年佘赛花。而杨继业白衣飘飘,帅气十足。曲折丰富,气势恢弘的剧情配以演员精湛的表演让观众在演出结束后全场起立鼓掌,直到谢幕都久久不愿离去。西安晋剧票友会代表上台送上锦旗以示喜爱。来自府谷的张先生说他是听晋剧长大的,后来在西安生活,很少能看到晋剧演出,这次看到晋剧让他特别激动。但因各行当展示时间短,没有过足戏瘾。参与演出的神木艺术团演员崔向榆告诉记者,他们艺术团和晋剧团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自己虽然是舞蹈演员,但从小喜欢晋剧,此次演出又弘扬了家乡文化,让他倍感开心。
  在陕北第一文化大县的绥德,晋剧更是人民最喜爱的剧种之一,逢年过节,大小庙会上晋剧演出必不可少。在整个戏曲市场低迷的当下,绥德戏曲演出依旧繁盛。
  据绥德晋剧团团长苗亚鹏介绍,绥德晋剧团现有专业演员51人,协管员10名和临时演员33名。且演员全部年轻化,平均年龄不到35岁。他兴奋地告诉记者今年又从绥德职教中心戏剧舞蹈班招了6名十六七岁的新演员。剧团除常演《打金枝》、《大登殿》等传统剧目外,还结合绥德当地文化排了《木兰关》、《扶苏怨》和《蕲王悔恨》三部新剧在惠民演出和文化下乡时演出。他说绥德除了县晋剧团外还有三家民办的专业晋剧团,而在榆林全市范围内,大大小小仍有近三十家晋剧团在坚持常年演出。
  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