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暮夜却金”传千年 勤俭务职励后代
——解读潼关杨震、白河黄氏的家训家规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教育,“家”和“国”紧密相联,家乃国之本,有国才有家。“家规”是治家教子、修身处世的重要载体,更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本期,文化艺术报记者向您介绍陕西渭南潼关杨震和安康白河县黄氏的家训家规。
 
  【家规家训】
  潼关杨震:“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杨震,字伯起,弘农华阴(今陕西潼关)人士。东汉名臣。
  杨震自幼丧父,生活贫苦但好学,精通《欧阳尚书》,眼光透彻,知识广博,在家乡办学一办就是30年,被人们尊称为“关西孔子杨伯起”。当他教书二十余年时,州郡长官聘请他去做官,他没有应允。直到五十岁时才入仕途,四次升迁后为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后官至太尉。
  杨震一生为官清廉,不谋私利。最为人称道的是他在调任东莱太守路经昌邑时,昌邑令王密为答谢杨震知遇推荐之恩,深夜以十斤黄金相送。杨震坚决不受,并说:“老朋友知道你,你为什么不知道老朋友呢?”王密说:“现在是深夜,没有人会知道。”杨震说:“怎么会没人知道。你顶天而来,天知道;踏地而来,地知道;携金而来,你知道;赠金与我,我知道。既然天知、地知、你知、我知,何为不知”。受到谴责后,王密十分惭愧,只好作罢。由此“四知拒金”的故事千古流传,后人因此称杨震为“杨四知”“四知太守”“四知先生”。
  杨震后官至太尉,依然秉承清廉的作风。他的子孙们深受做“清白吏”的家风影响,个个都博学而清廉。子孙常常吃素菜,出门步行。老朋友中有人想让他为子孙置办产业,杨震不肯,说:“让后代人说他们是清官的子孙,用这个‘产业’留给他们,不也是很丰厚的吗?”
  此后,他始终以“清白吏”为座右铭,严格要求自己,“不受私谒”。 

  白河黄氏:忠孝、耕读、勤俭、修身是优秀家规的典范
  白河黄氏原系洪州分宁(今江西修水)双井乡人氏,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的后裔。
  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江西双井堂黄氏家族黄存仁携眷迁移,从湖北英山沿汉江逆流北上,被(陕西安康)白河的青山碧水所吸引,举家定居在此,历经266年、13代繁衍,发展成为今天一万余人的大家族,呈现出五世同堂、家和业兴、幸福康乐的景象。
  白河黄氏有着浓厚的家国情怀,当国有危难时他们会挺身而出、勇于担当,当民有灾荒时他们会守望相助、扶贫济困。
  黄氏家族迁居陕西白河后,秉承先祖黄庭坚留下来的治家规范,借鉴参考王士晋、陆世仪、张履祥、朱柏庐等名人先贤的家规内容,在1796年(嘉庆元年)制定家规24条。1882年(光绪八年)白河黄氏族人对家规进行修订,以“豫蒙养”、“崇勤俭”、“务职业”等为主要内容,形成了《黄氏家规》20条,突出强调“国之不存,何以为家?卫国御敌乃吾族之责”,教育黄氏后人砥砺奋进、艰苦创业。2009年,黄氏后人对家规再次进行修订,在家规20条的基础上,新增“戒忤逆”、“戒欺弱”、“戒斗殴”等《家戒》10条。至此,黄氏家族形成了家规、家戒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家规家训体系。
  白河黄氏家规以传统儒家思想中的“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八德为核心,集中表现为忠孝、耕读、勤俭、修身,要求黄氏族人崇德重教,胸怀大义,成为当地优秀家规家训的典范。 

  【名家评述】 
  作家高鸿:回归传统教育,将家规铭记于心
  杨震的“四知”拒贿,黄庭坚家规之“礼义廉耻”成为士大夫乃至百姓修身齐家的立身之本。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一些国人的精神世界却愈来愈空虚,特别是部分官员一味贪图享受,最终身陷囹圄。其实大多为官者都是靠自身努力爬上去的,但最终抵不住各种诱惑,一步步走向深渊。如能把那些传统家规真正记在心里,必能幡然醒悟,走向另一条光明大道。
  当下,青少年迷恋于网络,但对中国传统文化知之甚少,甚至不屑一顾。究其因,可能与家庭的教育有很大关系。所以青少年还是要回归到传统文化的教育,倡导“四知”、“四为”之精神,传承“修身立德、风正行远”的家规,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道德观,博大胸怀,志存高远,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谱牒研究专家柳育龙:杨氏家规重个人言行,黄氏家规重生存之道
  白河黄氏家规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任何一个家族要兴旺发达,在坚守与奋斗的同时,形成一套完整的家规家训体系,并世代传承下去的重要性。在如今社会风气下,黄氏家规的普及,可以提高全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弘扬良好道德风尚,对于我们完善社会教育体系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都将起到基础性和普及性的作用。
  与白河黄氏家规不同的是,杨震家规大多摘自典籍《后汉书·杨震列传》,家规大致是尚学篇、清廉篇、治家篇、正直篇、明志篇等,是杨震的个人言行的准则。而黄氏家规是后人在经过数世繁衍之后,顿悟的生存之道。相较而言,杨震的家规是以身说教,更容易让后人接受。 

   诗人左右:传承与发扬的同时要革新继承
  家规家训,体现的是古代人和祖上人的智慧,是浓缩的家族兴衰史记,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我赞同将这些有积极影响的、正能量的、恩泽后人的家规家训发扬与继承下去,并与时俱进地深入到每一个家族的命脉里去”。左右说,以目前来看,家规家训的影响不是很大,这主要是与一个家族的教育有关。书香门第或者知识分子家庭重视家规家训,看重对青年一代的教育,但毕竟只是少数,大多数家庭还是以口头、教科书、科技语言等这些新形式来影响青年一代。他说,家规家训的发扬与革新继承,最好能够与现代科技、现代文化、现代家庭教育等融为一体,相互吸收,多将正能量的一面,呈现到日常生活中。
  “暮夜却金”的故事使杨震被誉为“四知先生”、“清白之官”,清誉远扬。“传家忠和孝,兴家文和德,持家勤和俭,安家让和忍”的家规激励着一代代黄氏后人修身立品,艰苦创业。在当下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我们更需要以实际行动去秉承践行老祖宗留下的优良作风。也许你非杨家,我也非黄家,但我们同是炎黄,同宗同祖,祖先的宝贵财富应为时代所用,取精华,为今用,当官要清白,持家能勤俭,做人习得真善美。
   整理/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 王斌、吴嫚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