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央纪委、监察部在全国范围内宣传推广陕西眉县张载家规,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在“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专栏,推出《陕西眉县张载:立心立命、惟德惟规》详细报道。这是继汉阴沈氏、潼关杨震、韩城党家村、白河黄氏四个专题后,陕西省报送并被采用的第5个家规专题。
如今已过千年,这位关学大儒提出的家训家规已影响后世几十代人,我们常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那么,张载提出的家训家规到底是什么?对个人修身和齐家发挥重要作用的家训到底对张家后人带来了什么影响?在如今这个高速运转的时代,张载家训又能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精神内核和生存之道?
动乱年间
他提出了四为、六有、十诫
北宋年间国力衰微,积贫积弱,受西夏入侵影响,孔孟的儒家学说也正遭遇佛道思想的冲击。公元1035年,15岁的张载与5岁的弟弟和母亲带着父亲尸骨走在回乡的路上,途中因一场战乱,最终留在了横梁镇。或许是由于幼年丧父的经历,让张载喜爱上兵法,希望能上沙场报国。后因他向延州知州范仲淹上书《边议九条》,得到范仲淹赏识,并劝其弃武从文。
因此,张载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用了17年的时间来研究儒家学说,直到38岁才有所成就。他提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四为”名言,阐述了作为一个百姓、一个臣子、一个学者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责任感。
“言有教”,即讲话出来,都值得人家来学习。“动有法”,只要有所举动,都足以做别人学习的榜样。“昼有为,宵有得”,就是白天要有所作为,晚上要有所得。“息有养,瞬有存”,是这“六有”里面最重要的,指把修身落实到一举一动,甚至到最后的一息一瞬统统不能离开。这是他提出的第二个家训“六有”。
第三个家训是“十诫”:戒逐淫朋队伍;戒好鲜衣美食;戒驰马试剑斗鸡走狗;戒滥饮狂歌;戒早眠晏起;戒倚父兄势轻动打骂;戒喜行尖戳事;戒近暱婢子;戒气质高傲不循足让;戒多谗言习市语。
《西铭》《东铭》训词
被视为儒家经典篇目
此外,为了训诫学者,张载作《西铭》《东铭》训词,并书于讲学之所的横渠书院大门两侧,至今仍为张氏子孙世代传承。其中,《西铭》在传统社会备受赞誉且传诵不绝,其根本原因在于,这篇铭文虽然仅250余字,却为人们安身立命之道的确立构筑了一个共有的精神家园,而且为社会理想蓝图的构建提供了一个弘阔的境界。直到今天,这篇铭文所描述的价值理想,所展现的人生追求,仍然有着积极而丰富的意义。
《西铭》原名《订顽》,为《正蒙·乾称篇》中的一部分,张载曾将其录于学堂双牖的右侧,将篇中的另一部分录于左侧。后程颐将《订顽》改称为《西铭》,《砭愚》改称为《东铭》。
朱熹又将《西铭》从《正蒙·乾称篇》中分出,加以注解,成为独立的篇章,向来被视为张载的代表著作。
洛阳大学东方文化研究院张京华的文章认为,这两段话本是张载为批评人的顽愚品性而说的,因为很好地阐述了儒家思想大意,所以一向被视为儒家经典篇目,评价极高。
特别是在两宋之际,佛道鼎沸,儒学不竞,儒学面临很大危机与挑战。此篇一出,在学术思想上,与佛道二家严格区分,因此维护了儒家的尊严。
两篇中,《西铭》主要阐述孔子《易传》的天道思想,说明乾坤一体,天地一家,归结为一个“孝”字。《东铭》主要阐述《中庸》的“诚意”思想,说明人之所以有所进步,在于诚其本心。
横渠千载今犹在
百世家规传天下
目前眉县有张载后裔四百余人,都居住在西柿林村,已繁衍生息至第31代。勤劳守法和重视教育在张载后人中表现得尤为突出。张载28代后裔张世敏称,仅他们家族中,六十岁以下已全部消除了文盲,这在过去是不敢奢望的。
据了解,现陕西省宝鸡市眉县城东26公里处的横渠镇仍建有张载祠,亦称张子祠,此原为中国北宋著名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关学领袖张载的讲学台。前身为崇寿院,张载年少时曾在此读书,晚年也一直在此兴馆设教,逝后,人们为了纪念他,将崇寿院改名为横渠书院。
1998年,县政府决定搬迁横渠地段的医院及地税所,至此,基本上恢复了张载祠的历史规模(15亩)。祠内现存清康熙帝御匾一块及横渠书院笔筒、院印、砚台等;另存有北宋以来文人墨客留下的石碑50余幢,讲学堂内办有张载及关学思想文化展,大殿内雕有塑像并绘制了长达60米的巨幅壁画。祠内矗立的七棵千年古松饱经风霜,仍傲然屹立,成为历史的见证。
铭记历史,传承家规,张载虽逝,但他所创立的关学却在中国哲学史上树起了一幢高大的丰碑,在国际国内影响颇大,而家规家训更是影响深远。
品张载思想
学张载精神
张载的精神从古到今影响了无数人。对张载关学研究最深、推倡最力、影响最大者当数明末清初的王夫之。他最推崇、称赞的便是张载。“杜门著书,神契张载,从《正蒙》之说,演为《思问录》二篇。”他自称受张载思想影响最深,平生治学以张载思想为宗,全面继承和发展了张载思想。
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说:“(气论)是十一世纪关于感应原理的非常明确有力的叙述”,长期保持着“它的活力”。美国传教士丁韪良在《翰林集》中称其足以同“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尔的“以太”、“旋涡”说相匹敌。无论其评价是否恰当,都显示了张载哲学的杰出成就和世界影响。
百年之后,张载的“四为”哲学精神被当代哲学家冯友兰概括为“横渠四句”。2006年9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出访欧洲前夕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曾引用这句话来表达自己的心迹。整理/文化艺术报见习记者吴嫚嫚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