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红琴:心怀感恩,把秦腔传播得更远
  她是《火焰驹》里敢爱敢恨的黄桂英,是《玉堂春》里蒙难受屈的苏三,是《五典坡》里苦守寒窑的王宝钏……
  她是侯红琴,西安市秦腔剧院副院长兼三意社社长。在秦腔舞台上,侯红琴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爱憎分明的女性形象,把那些性格各异的古今人物刻画得入木三分。
  人生如戏,而秦腔就是她的人生。她是怎样的一个人?这个谜一样的美丽女子是怎样演绎她的秦腔神话?
  近日,文化艺术报记者专访了中国戏剧梅花奖获得者侯红琴。 

  戏迷从四面八方来看她演出
   文化艺术报:很早就听说了你的大名。最近一次见识你的知名度是在旬邑,当时你给老区人民进行义演,父老乡亲们从十里八乡赶来看你。一个成功的演员,必须有群众基础,得到群众的热爱,你是怎样做到的?
  侯红琴:对我来说,确实也没有想到,一路走来有这么多的观众朋友、戏迷朋友爱我,支持我。我们三意社前几天刚从宁夏西吉县演出回来,在那边待了8天,演了11场戏。西吉县是联合国扶持的一个贫困地区,但老百姓对戏曲的热爱却令人感动,你能看见弯弯曲曲的山路上,人们从四面八方赶来,一些人吃住都在庙里,就为了看一场秦腔,演员和观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我们必须得好好演,才对得起乡亲们的热情。其实前几年当地请过好多家秦腔剧团进行演出,但是等我们演完戏之后,老百姓们连连叫好,说这是他们看过的最好的演出,这是对我们三意社这个团队最大的认可,让我觉得非常欣慰。
  我觉得作为一个好演员,一个秦腔剧团,最重要的就是给观众朋友们把戏演好,这是最根本的。老百姓们经常讲,“金杯银杯不如观众的口碑”。一个演员,把戏演好了,观众就认可你了。

  她是努力的,也是幸运的
  文化艺术报:据说,你从小就爱唱爱跳,考西安市艺术学校时报名者上千,只录取40人,你是其中之一。请问你的成功主要靠什么?
  侯红琴:我的家乡在周至,周至是西北五省区非常有名的“戏窝子”。我的父亲是一名小学老师,他认识另一名会拉板胡的小学老师,父亲就拜托这位老师教我唱戏。无论刮风下雨,他都领着我去,我跟着这位启蒙老师学了很多秦腔耳熟能详的唱段,让我从一段段唱腔中知道了白云仙、韩英、黄桂英……也让我知道了肖玉玲、肖若兰、马友仙等秦腔名家,从那时候开始,秦腔也在我幼小的心里播下了种子。
  80年代,秦腔在关中非常的流行,老百姓们非常的喜爱,西安市艺术学校秦腔班的生源非常好,1985年那次招生有几千人报名,只录取了30多名。
  考西安市艺术学校时我只有十二三岁,还是个孩子,家里人带到西安,住在亲戚家,待了一个暑假。学校招生非常严格,有文化课的要求、有戏曲“唱、念、作、打”的内容,另外还要演小品、动物模仿。老师现场出一个命题,你必须马上表现出来。我模仿的是一个熊猫,主要模仿熊猫吃竹子。模仿完了之后,老师给我提的意见是,“模仿的熊猫有点儿太灵活了,稍微像猴子,应该再笨拙一点”。在考试的时候,也要从外形、嗓子、骨骼等综合去考虑,但是最重视的还是一个小孩日后的发展潜力!
  考上艺校后,我又先后师从著名秦腔导演陈尚华先生、老一辈秦腔表演艺术家肖玉玲等老师。特别是肖玉玲老师,把我从进艺校一直带到毕业,直到现在依然不时地给我指点,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非常严厉,也正是这种严厉让我逐渐学习到了恩师的演唱技巧和精华,自己的能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高。
  现在时常回想起来过去的种种,我很感慨,当然也很感恩,感恩我这一路走来给予我诸多帮助的恩师以及所有人。

  “梅花奖是给予我们团队的荣誉”
  文化艺术报:《火焰驹》是秦腔的看家剧目,百余年来一直盛演不衰,观众耳熟能详。你塑造的黄桂英,生动鲜活,又颇具大家风范。你28岁就因演出此剧获中国戏剧最高奖“梅花奖”,是怎么做到的?
  侯红琴:《火焰驹》是肖玉玲老师的成名作、看家戏,作为老师的学生,肯定要更加用心去练习。这出戏在艺校时肖老师就曾为我排导过其中的重要场次。1991年毕业之后我被分到三意社,1997年,我们整个团队又把肖老师从学校请到三意社,专门为我们排导全本的《火焰驹》。记得很清楚,那时候是大夏天,我们排练的两个月就是天气最热的那段时间。先前是学员,现在已经是演员,老师的要求更高更严,自己对自己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排练期间,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一个身法,或者说服饰、化妆任何一个小细节没有达到老师的标准和要求,就必须反复练习,直到老师满意为止。有时候为了一个动作、一句唱腔、一句念白,我们要练习几十遍,甚至几百遍。当年年底跟观众见面,应该算是当时的西安戏剧舞台上的一出好戏吧!
  1999年,国庆50周年,在各级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由我们三意社演出的《火焰驹》作为西北五省唯一一台秦腔剧目晋京参加“国庆50周年献礼演出”。当时我们的演员平均年龄只有20来岁,应该说在北京的演出非常成功,观看演出的领导、观众给予了非常高的赞誉,我也凭借这出戏夺得了第十七届中国戏剧梅花奖。我觉得这不光是我一个人的荣誉,更是我们这个团队的荣誉。

  秦腔艺术需要传承更需要发展
  文化艺术报:你先后演出过《法门寺》《狸猫换太子》《少帝轶事》《三娘教子》《苏三起解》《探窑》等。作品之多,让人惊叹。任何艺术都不能墨守成规,需要发展,请问在演好传统剧目的同时,在秦腔现代戏的创作中,你还做过哪些努力?
  侯红琴:2003年第八届中国戏剧节在西安举行,由西安市的多家单位共同打造了眉户现代戏《谷雨》,我在剧中饰演女支书谷雨。此前,我一直演出传统戏、古典戏,《谷雨》是我排演的第一出现代戏。现代剧演起来很不容易,通过一系列舞台呈现刻画当代人物,对于我来说是一个挑战。我当时想,自己是梅花奖演员,戏剧节又是全国性的大型赛事,西安作为东道主,所演出的剧目必须得让外地同行和观众眼前一亮,因此我自己压力非常大。我告诉自己,要抛弃一切杂念,把人物刻画好、演好。在各方的鼓励下,在全体演职人员的努力下,这个新创剧目演出非常成功,最后这出戏荣获第八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主创人员、演员获得了多项大奖,我个人也获得了优秀表演奖,对于我自己而言也是艺术之路上的又一次提升和进步。
  《谷雨》演出的成功,不管是专家还是行内行外人,都对我有了一个全新的认可,认为侯红琴获得“梅花奖”是有这个实力的,是实至名归的。
  文化艺术报:秦腔是一门古老的艺术,当然,每一门艺术都需要传承和发展,你认为秦腔发展的后劲在哪里?
  侯红琴:创作之路必须进行,艺术家必须要不断地尝试,要不然怎样进步?过去,舞台中央挂一个马灯,现在,在灯光、舞美、场景的点缀下,秦腔舞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在欣赏传统经典剧目的同时,审美也在变,因此也应该创新,跟上时代的潮流。但是万变不离其宗,不能把老一辈留下来的精华丢掉,不能把秦腔的魅力丢掉。
  从我个人来说,我没有那么华丽的语言,就觉得要把老一辈的艺术传承好,在这个基础上去发扬光大,做好秦人该做的事情。今年,我们三意社请回了肖玉玲、李夕岚、刘养民、王福宏等多位老艺术家为我们的青年演员传授剧目,《别窑》《小姑贤》《岳母刺字》等十多出三意社的经典剧目将陆续和观众见面,也希望戏迷到时候来剧场检验我们的成果。

  应让秦腔走进年轻人的生活
  文化艺术报:随着电视、手机、互联网的普及,人们的娱乐方式正在快速地多元化,秦腔剧的受众正在受到快速挤压,年轻人看戏的越来越少。有什么办法,能让年轻人走进秦腔剧院,看戏、学戏?
  侯红琴:秦腔的历史非常悠久,被称作梆子戏的鼻祖,到现在依然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还有那么多人去爱它,足以证明这门艺术的魅力之大。
  5月份,三意社带着三部大戏走进陕西师范大学,演出前我还专门给陕西师范大学师生们进行了秦腔知识的普及,应该说从讲座到演出,效果远远超出了我们的预期。10年可能会培养一个大学生,但是未必能培养一个戏曲人。我之所以选择先给师范大学的学生讲,因为他们大多都将成为老师,会在以后的工作中,不经意间传播秦腔文化,让他们的学生了解秦腔艺术。
  让秦腔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过于着急,未必能达到预期的效果,现在能够这样去做,我觉得是非常好的开端。未来只要有时间,不管是大学、中学、小学,都是在我们计划之内。我们以后会加强这样一种走出来和年轻人接触的举措,让青年学子成为我们的固定观众。
  文化艺术报:有人说,秦腔艺术家穿古装、唱古调,生活在高雅的殿堂里。听说你流行歌唱得不错,也K歌,在生活中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侯红琴:之前有邻居说,“侯红琴如果是我的女儿的话,我就让她当个歌唱家”,他们说的意思是说我的嗓音唱歌也不错,当然我也爱唱歌,我认为,唱歌对于戏曲有很大的帮助。
  作为一个秦腔演员,不光要把戏演好,还要时刻想着传播、弘扬秦腔文化。目前,我知道的“侯红琴艺术群”等网络社区就有很多,我平时工作太忙了,但凡有时间,我就会抽时间与粉丝互动、交流。我的目的只有一个,让更多的人爱秦腔,把秦腔艺术传播给更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