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对唐太宗是祟尚和赞美的;在他心目中,汉武大帝和唐太宗这两位历史上的重要人物,是他学习和效仿的榜样。这样看来,在历史上的伟大人物唐僧在唐太宗的大力支持下,去西天取经,永传后世,荐福后代。这也借古褒奖永乐皇帝一手支持的郑和下西洋的宏业,永传万世相对应。下面来分析前后两者的对比及其内涵。编者们在《西游记》第九回中,概括地介绍了陕西长安城:都城大国实堪观,八水周流绕四山。多少帝王兴此处,古来天下说长安。
接下来就是一位渔翁,一个樵子在长安酒馆中,他俩个吃了个半酣,用一大堆的对诗对词来赞其过的神仙日子。在他俩说漏嘴后,害得泾河龙王犯了天条,叫唐太宗的臣子魏征,在和唐太宗对棋中,打了个盹睡,魏征上云天就把泾河龙王斩首在剐龙台上,龙头落在长安城的十字街头。唐王手下不仅当朝驾前有安邦定国的英豪,还有那创业争疆的杰士。如是书中说文官内有房玄龄、杜如晦、徐世勣、许敬宗、王珪等,武官内是马三宝、段志贤、殷开山、程咬金、刘洪纪、胡敬德、秦叔宝等。没有把最有名的统帅将领李靖写进上述武官内,其目的是把李靖拉上天做十万天兵天将的统帅,意为永乐大帝身边的武将也能成为神将。再说,永乐皇帝与曾芲等二十八人读书在文渊阁,奉诏为天上的“二十八宿”。
编者们颂扬唐太宗送迎唐僧的场面,实质上是影射当年永乐皇帝送迎郑和下西洋的场面,那是刻划得无所不精,无所不感动。如唐僧接了御酒道:“陛下,酒乃僧家头一戒,贫僧自为人,不会饮酒。”太宗道:“今日之行,比他事不同。此乃素酒,只饮此一杯,已尽朕奉饯之意。”三藏不敢不受。接了酒,方待要饮,只见太宗低头,将御指拾一撮尘土,弹入酒中。三藏不解其意。太宗笑道:“御弟呵,这一去,到西天,几时可回?”三藏道:“只在三年,径回上国。”太宗道:“日久年深,山遥路远,御弟可进此酒:宁恋本乡一捻土,莫爱他乡万两金。”三藏方悟捻土之意,复谢恩饮尽,辞谢出关而去。意为教化下洋官兵等。
唐太宗给唐僧赐名为“三藏”,而永乐大帝给郑和赐名为“三保”。这是何等的巧妙巧合。实质上唐太宗当年又没送唐僧去西天取经,又谈何御赐“三藏”呢?难道还不是为了附会。咱们接下来再看看唐太宗迎唐僧回国的情景:
太宗大喜,即命侍官:“将朕御车马扣背,请御弟上马,同朕回朝。”唐僧谢了恩,骑上马。咱不说唐僧回朝后,太宗下旨当驾官怎么样宴请的那说不尽百味珍馐真上品等的盛大场面了。那也是当年郑和回国后,永乐大帝不知用了多少百味珍馐来招待下西洋的英雄们。
《西游记》中只用了几句话,说唐太宗到阴曹地府的一个地方,只见那街旁边有先主李渊、先兄建成、故弟元吉,上前道:“世民来了!世民来了!”那建成、元吉就来揪打索命。太宗躲闪不及,被他扯住,幸有崔判官唤一青面獠牙鬼使,喝退了建成、元吉,太宗方得脱身而去。
我们从这些描述,不难看出,编者们有意说明唐王李世民当年是把兄和弟杀了才当上皇帝的,而我永乐大帝当上皇帝是“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我永乐皇帝的大哥、二哥、三哥都没当皇帝先后去世,我是老四,还不轮到我了,侄子朱允炆凭什么跨宗做皇帝。在这个问题上,我没做亏心事,李世民和我是无法比的。可在书中又描写道:“陛下前朝一梦,如何许久方觉?”太宗道:“日前接得魏征书,朕觉神魂出殿,只见羽林军请朕出猎。正行时,人马无踪,又见那先君父王与先兄弟争嚷。正难解处,见一人乌帽皂袍,乃是判官崔珏,喝退先兄弟。”你看编者们多聪明,在这里当着文武官就不能写出揪打皇帝了,而是用另一种手法又透露了,唐太宗的先君父王与先兄弟争嚷。
据《明太宗实录》记载:“盖唐虞三代以来,若汉之高帝,世祖,唐之文皇,宋之太祖,其宽仁大度,聪明文武,宏远之规,干刚之用,帝皆兼而有之,是以功烈之盛,前古鲜俪焉……”其实,永乐皇帝的二儿子朱高煦,常在人前人后言:“父皇是当今的唐太宗……”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远比唐僧西天取经宏大得多,正如编者们把唐太宗在圣教序中赞美唐僧是千古无对,有意改成千古流芳,而郑和才称得上是千古无对呢!作者们在《西游记》里的内涵中比喻了许多。如唐僧每过一国,都特别重视盖国印。而真实的历史是没有这回事,倒是郑和下西洋常有盖国印的事。唐僧快到灵山“凌云渡”水中脱了凡胎成了佛,而郑和也是在海上脱了凡胎成了佛,而且还有坐骑是牛。郑和在永乐十九年下洋前是拜佛求保佑,还有施舍物,还受过戒。这些都有铁证,又如两者经过的地方都有三千弱水。
此外,编者们把唐僧写得那么絮絮叨叨,拿不起放不下,一听说或一见到妖怪,经常跌下马来,或者吓得站不起来,魂飞魄散等。那是编者们有意而为之的,造成一个巨大的反差,衬托出郑和在历史上的伟大形象。可见,编者们在《西游记》里用巧妙的笔法描写唐太宗和唐僧,那也为的是影射朱棣和郑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