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雄古朴浑然大气
——著名书法家杜中信作品赏析
    巨幅《心经》刻石,长40米,高8米(字原大上石),贴真金三十多斤,每字二尺多见方,立于大兴善寺院内。
    为人民大会堂书写巨幅作品《沁园春———雪》
    为北京潭柘寺地藏殿书写的牌匾
    杜中信西安美术馆个展展出巨幅《心经》
    曲径通幽
  杜中信,1942年出生于北京。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权益委员会委员、陕西文化艺术品司法鉴定人、陕西省书法家协会顾问、西安市书法协会名誉主席,长安大学中国书画研究院院长、教授。
  杜中信先生学习古人不仅注意广度,更注意深度的挖掘,他涉猎广泛,研究精深。虽天资聪颖,却极讲究过硬的功夫,特别重视规矩法度。他善于魏碑,却是从唐入手,对颜、欧、柳、赵诸大家的规矩法度练得久,吃得透,因此,其作品法度极严,有一种古拙而灵巧,苍劲而洒脱的风韵。他先后编著《杜中信魏体书》《唐代名碑技法》《历代名碑技法》等力作,集多年研习经验、体会的结晶,是非常难得的学习研究书法的书籍。他将自己多年的学习研究之心得汇集成册,对如何学习传统魏帖的技法,做出了详细的研究和分析,阐述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其书读后使人受益匪浅,被国内书法研究人士称为“精良的益品”。随着时代的进步,为了使自己的书法艺术有更高层次的发展,杜中信在教学著作之余,从师造化,阅读了大量书法以外的中外名著,文史典籍,不断升华自己的文学素养和知识内涵。 

  唐密祖庭千年古刹大兴善寺内矗立着一座高8米,长40米的巨型花岗岩石碑。石碑上面镌刻着佛经中字数最少、含义最深、传奇最多、影响最大的经文———《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即《心经》。260个二尺多见方颇具北魏摩崖石刻风格的镶金箔纯手工雕刻大字,在近300平方的花岗岩上熠熠生辉。那庄重、浑厚、大气,颇具“三秦书风”的行楷书法着实吸引了不少信徒和游客驻足观赏,使得这块石碑也几乎成了大兴善寺最具标志性的建筑物。这幅作品即出自我国著名书法家杜中信之手,碑刻按原字缩小刻石。
  杜中信的作品善于从文学、音乐、美术等多种姊妹艺术中吸取营养,以自己对生活强烈的热爱作为书法创作的动力,以高尚的品格,脱俗的情操,渊博的知识,成就自己的艺术作品。而反映在其艺术作品中,则时时浸渗出一种豪放高雅和挥洒自如的磅礴气势,在海内外书法界赢得诸多赞誉。
  这幅作品创国内《心经》石碑镌刻之最,书法家因抄写佛经而得到内心的澄澈和宁静,从而更有涵养和修为,也使得作品日臻成熟和完善。让我们藉由杜中信先生的作品走近其人、其书…… 

  深厚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在陕西这块皇天后土上,孕育出一批有经世伟略之才,勤劳勇猛智慧之能,质朴善良之德的风华人物。陕西当代的杜中信先生便是一位“中正养浩气,信誉生慧根”的书法艺术大师。
  杜中信先生以古朴的魏碑风格,挥写成飘逸洒脱的行书,游刃有余间得到学术界和艺术界的普遍赞誉。他不仅对书画有很深的造诣,而且博览群书,兴趣广泛,还对易经、字画鉴定、摄影、文学等众多学科有很深入的研究,曾在新加坡原总理李光耀的家乡会馆讲授“易经与书法”,得到很高的评价。
  华夏书艺源远流长,源远如斯。羲、颜、柳、苏、黄、米、蔡更甚殷甲、钟鼎、石鼓、秦砖,莫不名臻其妙;流长者百家争鸣,发乎心而完其美,据于根而抒其意。于是现代书艺推陈出新,独领风骚者不胜枚举。杜中信先生以其对艺术的精辟理解,独到的视角,加之数十年来的苦思冥想,手摩心揣,孤诣勤学,终于使他站在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前端。
  杜中信先生的书法可以从“悟”“博”“勤”这三字来展现。首先来说这个“悟”字。凡是成大者均不可无锐利的悟性和觉道。杜先生以其对中华数千年书法艺术的深刻理解,持书艺之脉而察万端之变,规其理于一而表其象以万,无不深其精之极而宽其博之广。可谓是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现代人往往以割裂的现象视察中国书法的百家特征,往往偏执于褒、贬、扬、抑以一己之心度百家百变之书世,诚失之矣。纵观世界文化史,从来都是多极多元,艺林竞秀。艺术从来没有量化的标准,书法尤其如是。杜先生正是突破了这一点,以一个真正的,客观的求道者之心去理解中国书法的原旨,终得以窥见书法之神髓。
  杜中信先生的书法是基于深厚的楷书功底。他的楷书并非止于一家,专于一门。难能可贵的是各体均达到了“进得去,出得来”的境界。不似常人毕其一生,穷经皓首方才追得“进得去”。无论是欧之欹侧、颜之伟岸、柳之雄健、羲献之洒脱、曹全之秀美、礼器之方正、峄山之宛通,杜先生均能熟于胸、得于心、采其髓、应于手。其逼神、其意思、其阐妙、其形似、无逞造化之谜;其精工、其竭虑、其神思、其意趣,全可夺鬼神之功。杜先生通过不断地对历代书法大家的“悟”来充实自己心田灵感的轨迹,但是他又有从中悟出来的属于自己的书法思想语言。所以他的书法艺术道路上始终洋溢着开拓、创新的精神。他的作品“别开眼界、独辟蹊径、以传统纳入自我的形式之中,郁勃劲健,凝重飞动”。
  其二就是这个“博”字。中华文明各艺神通,相辅相成。常言道“法乎法之外”,即,吸收不只书法一项。倘若如此,亦不为奇。杜中信先生聪慧好学,于书、于画、于诗、于词、于歌、于赋莫不有成,尤其在诗词方面更为突出。杜先生的诗词,非一日之功,造诣之深,谁人不知。专攻书画,若无诗心意境便为匠工,常习诗文孤意专精方为大师。书法得诗词意境而愈觉毫末之妙,诗词得书法之阐载方得尽显文苑之英华。只书碑帖断句是一个境界,虽不懂诗词却以书法书之是一个境界,既解诗词韵味又以高妙书法书之是另一个境界,出神入化的现代意象书法更是一个新的境界!其间意趣差别,自不难知。杜先生诚如后者矣!于是欣赏杜中信的书法:诗变成为书,书融成画、诗,书更是融成一个“心”的境界,“情”与“义”的世界!从他的书法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出,他继承了传统文化艺术的精髓与现代艺术的理论,合百家之长,集众贤之妙,才得以变化万端,风情万种。
  最后,杜中信先生始终不离一个“勤”字。天才与勤奋从来都是艺术之舟的双楫,缺一不可。深知天道酬勤的他自幼对艺术发自内心的向往及以后不计日夜的研习,才使得他的综合修养有今日的高超造诣。日复一日的苦练使杜先生篆隶楷行草均有着深厚的功力。篆不止一种,隶何止两汉,楷之唐法,行之宋意,草之旭素,杜先生均做过数以千次的尝试、体悟。他尝言“废纸三千糊墙壁,任凭雨打风吹去”。虽为戏言,亦明志也。如此这般的刻苦临摹前贤古人,终使他为自己的书法艺术打下了深厚坚实的功底,成为当代中国书法艺术的佼佼者。
  古稀之年的杜中信先生,淡薄名利,夙夜匪懈。他还在潜心研习,还在追摹古人的精华之作,正以“平常之心,悟道求真”的精神自勉,探索着未知的书法艺术世界。(常格)在广西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刻的七米高的碣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