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全国著名作家走进柳青故里采风研讨
  2016年6月2日至6月5日,“纪念柳青诞辰100周年——中国当代著名作家柳青故里行采风活动”在陕西榆林吴堡县举行。活动由陕西省作家协会、中共吴堡县委县政府主办,《延河》杂志社、中共吴堡县委宣传部承办,吴堡县文联、吴堡县文体广电局协办。
  在柳青诞辰100周年之际,为了进一步深入学习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深切缅怀柳青为我国文学事业做出的历史贡献,继续弘扬柳青深入生活、扎根人民的创作精神,全国著名作家走进吴堡县柳青故里采风研讨。
  习仲勋:“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
  在吴堡千年石城上,采风团成员纷纷被这座天堑雄堡所吸引。黄道峻说,吴堡石头城建县有790年历史,它是游牧文化和黄土文化碰撞的结果,厚重的历史文化造就了,也培养出吴堡一大批杰出的优秀的历史人物,吴堡人身上体现的那种精神,实际是延安革命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
  杨海蒂说:“陕北自古就是一片英杰辈出的土地,到了延安时期,更是成为一片理想主义的天空。‘天之高焉,地之古焉,惟陕之北。’革命先驱习仲勋曾经说过,‘城市的历史要延续下去,应该留下一些历史符号,没有实实在在的东西就是空的。’吴堡石城,这座固若金汤的古代军事要塞,就实实在在地屹立于黄河之畔、石山之巅,成为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记得住历史沧桑、看得见岁月流痕、留得住文化根脉’的艺术瑰宝,成为历史久远、保存最完整、文物价值极高的‘华夏第一石城’”。
  柳青《创业史》多达56个版本
  来到柳青文学馆,大家被丰富多样的展品所惊讶。当看到馆藏的《创业史》多达56个版本,被译为日、朝、韩、越、西班牙等多种外文版本后,孙惠芬感触特别深:“泥土里出来的文字特别能打动人。到了吴堡以后,我才深深地知道,柳青用十四年的生活和农民在一起,也就特别能理解,他为什么会有那样准确的表述农村生活的文字和气息,所以我非常敬佩柳青。”
  “柳青的诞生,柳青精神的弘扬,与这块土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信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灿烂的革命文化和丰富多彩的民间文化滋养的这块土地,吴堡一定会发展得更好。”
  “怀着朝圣的心情”来到吴堡
  在黄河二碛、毛主席东渡纪念地,大家体验黄河晋陕大峡谷的风情。黄道峻认为,东渡的历史过程、历史意义,东渡对新中国成立的伟大意义,给我们所有作家上了一堂延安精神的课,也是延安革命文艺的另一堂课。
  杨海蒂说,“在这里,我震撼于陕北的天高地厚,感受到了吴堡的地灵人杰。毛主席在陕北大地十三个春秋留下的足迹,他在渡船上深情回望陕北的照片,深深地打动着我的心灵。”为了迎接全国革命的胜利,毛主席、周恩来、任弼时等中央领导率领中央机关,于一九四八年三月二十三日,由陕西吴堡县川口村乘船东渡黄河,在山西临县碛口镇高家塔村登岸,辗转到达河北省平山县西柏坡村,并在那里指挥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召开了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七届二中全会,奠定了新中国诞生的基石。
  随后,采风团来到吴堡县张家山镇寺沟村柳青故居,追寻柳青足迹。邢小利“怀着朝圣的心情”,第二次来到吴堡。张英说,“来到柳青故里,突然觉得回到了真实当中,看到柳青故居、看到窑洞,还有一些荒芜的东西,你觉着有些阅读经验被细节化和真实化了。回到现实中的土地上,你会看到这里的窑洞、磨坊、器物……只要用心,这里还会有新奇和发现。”
  在“天下第一挂面”生产基地高家塄村,各位作家看到村民张斌院子里一排排挂面架,几十杆千丝万缕的挂面在太阳的映照下泛着浅白色的光,仿佛一条条银帘挂在眼前,许多人拿出手机按下快门,记录下这一幅美景。当看到挂面师傅熟练地将盘好的条上到筷子时,不少人跃跃欲试,亲手做起了挂面。宋晓杰说,“看完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力推的‘天下第一面’后,我惊叹于陕北民间的智慧和艺术,也对吴堡的挂面牵肠挂肚,今天亲手做过手工挂面后,更加深了我对空心挂面文化内涵的理解。”
  闭门造车或者凭空想象的作品,生命力有限
  走出柳青曾经就读的私塾,诗人商震表示:“柳青是我们当代作家中最为出色的一位,他的《创业史》是当代文学的开山之作。他更多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也是我们今天中国文学正在力行的一个重要途径,那就是为人民抒情。一个作家,他反映的是一个时代的心声,反映的是人民的情绪,最重要的是反映当下历史进程中的社会现象和人类的情感。柳青先生的《创业史》完成了这样一个使命,所以他和他的这部作品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
  “这两天的参观,让我深信,这部作品是植根于陕北大地的、植根于人民的情绪内核。它不是虚构,也不是虚妄,更不是有意的拔高,它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当时社会历史进程中农村的基本状况,尤其是当时广大农民面对土地、面对社会变革的正常的心理情绪。
  “这两天的参观,让我深信这样一个道理,这部作品以及这样一个作家,是我们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的精神。对于像我一样从事文学工作的人来说,他更是我们的榜样。同时借着这次采风,我们应该大声地呼吁我们的作家,植根于我们的大地,植根于我们的民族、民众的情绪之中;闭门造车或者凭空想象的作品,其生命力是有限的。”
  吴堡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每到一处,阎安都拿着一个小本子,记录着,书写着。“这次采风活动,我们的聚焦点、切入点是以柳青为主,但是来到这块土地,看到文化的、历史的、自然的,包括这里的空心挂面,中间是空的,这个虚构的能力是一种创造力。
  “这个地方的人,他对生活、对人生,就体现在那种出其不意,就像柳青、张维迎、慕生忠,他们可以体现在那种很大的地方,也可能体现在那种卑微的、偏远的、寂寞的甚至是繁琐的日常生活中,也体现在它的创造性和爆发性,柳青就是这样一个经典。”
  阎安表示,走进吴堡,设身处地地感受了黄河晋陕大峡谷,这种多元的、神奇的,带有鲜明地质地理状貌的大自然,表面上看起来有些褴褛,但里边的那种神奇、那种力量,我们可以感受到。吴堡就是这样一个神奇的地方。
  柳青(1916年7月2日-1978年6月13日),原名刘蕴华,陕西省吴堡县人。中国当代现实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他早年从事革命活动,193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奔赴延安。抗战胜利后,任大连大众书店主编。解放战争后期,又辗转回陕北深入生活。解放初期,任《中国青年报》编委、副刊主编。1952年任陕西省长安县委副书记,并在皇甫村落户达14年。“文革”期间,遭受残酷迫害,被迫停止工作。他几十年如一日生活在农民中间,有着丰厚的生活积累。小说大都以农村生活为题材,代表作《创业史》。 

文/任建民 图/刘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