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支持《西游记》成书
  第九章 谁动了《圣教序》
  在历史上的唐太宗是在唐僧的多次求情下,最后才答应写了一篇名为《圣教序》的颂文。而在《西游记》中是言唐太宗一夜无寐,思御弟至深至大,无以为酬;现场口占,由中书官一一写之。
  在《西游记》中,未提到“然而真教难仰,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邪正于焉纷。所以空有之论,或习俗而是非;大小之乘,乍沿时而降替。”我想编者们之所以把这一段原文给取掉,是不想告诉人们,在历史的长河中,正道的教是很难广泛流传,各种教派不能把真教的意旨归属统一在一起;而邪僻的不正的学问则很容易使人们依从遵仰,于是在邪正之间也就是天下的各教理之间是杂乱的。所以空宗派和有宗派各有各的理论观点;有或沿袭着习俗,这便产生了似是而非的争执。对于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的理论,就在各个时间的流世中或兴或衰。这就是原《圣教序》的认识和说法,显然对永乐大帝所宣扬的佛教精神是一种干扰。因为当年永乐皇帝是按照他的需要来应用佛教、道教、儒教教化子民的,所以为了弘扬他的教化观点,不允许更多的杂音显现和干扰,特别是《圣教序》的上述这些观点。当年,永乐皇帝编撰了许多有适用性的佛教经典,传扬广播。
  再来看一看编者们在这一段中去掉后又及时补进去的内容:“佛有经,能分大小之乘;更有法,传讹邪正之术。”我们从加进去的内容看,也是《西游记》中所宣扬的大小之乘的各有不同。而在《西游记》中,观世音菩萨两次讲道:“你这小乘教法,度不得亡者超升,只可浑俗和光而已;我有大乘佛法三藏,能超亡者升天,能度难人脱苦,能修无量寿身,能作无来无去。”
  在当年,永乐皇帝,经常利用佛教高僧们为皇家们超度亡灵、荐福、以及做法事佛事等消灾消难的。但是,编者们又添入“更有法,传讹邪正之术”。这也和《永乐北藏》帝亲自所写序中宣扬的佛法,对那些邪气、无赖是杀可杀,刑可刑的说法是非常一致的。再说,佛之教也是被有些人误传邪教之利用而兴风作浪。永乐十八年,白莲教徒唐赛儿就是利用佛母附身和妖邪搞得山东大起义,给朝廷带来很大的麻烦。
  由此,不难看出永乐皇帝的用意。确实当年编者们更改唐太宗的《圣教序》是有现实目的的。比如又把原文中的“总将三藏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译布中夏”改为“求取之经有数,总得大乘要文,凡三十五部,计五千四十八卷,译布中华”。这里加进去重点的是将“三藏”变成“大乘”,数字变成三十五部,五千四十八卷,是当年永乐皇帝推行的一藏之数。不仅经卷用一藏之数来编撰,而且郑和下西洋约十四年也用一藏之数即五千零四十八日来完成的。所以在文中又把原文的“周游西宇,十有七年”改为“十有四年”,又把“八藏三箧之文”改为“一藏百箧之文”,把“一乘五律之道”改为“三乘六律之道”,把“中夏”改为“中华”。这种改法都是有讲究的。这些数字上的更改,意为大帝不允许在圣教序中赞美唐僧取经数字和其又会八藏三箧之文。所以就把八藏改为一藏。这个一藏之数,也是永乐皇帝及其后继者们不断施舍于重点寺院的经卷数。
  特别是编者们把原文中的“只千古而无对”,改为“使千古而传芳”。可见,编者们是不愿意原《圣教序》中这么对唐僧称呼的;难道说唐僧的事业就再没有第二个人了吗?什么千古无对。所以把“无对”改为“传芳”更为妥当。郑和远比唐僧伟业大不知多少倍。“只千古而无对”这个词语加在郑和身上才算准确。而“把一乘五律”改为“三乘六律”,这才是当年的正确叫法。况且,郑和的伟业,那也是代表永乐大帝的宏业。想当年,永乐帝不知用了多少心血,御编了那么多弘扬佛教经典的官方镌刻经本。所以,当皇帝看到原《圣教序》上的这些不合心意的赞语,自然是要改的。
  另外,在历史上,玄奘在表启上奏的当天,皇帝就下敕说:“朕才谢珪璋。言惭博达。至于内典。尤所未闲。昨制序文。涂为鄙拙,唯恐秽翰墨于金简。标瓦砾于森林。忽得来书。谬承褒赞。循躬省虑。弥盖厚颜。善不足称,空劳致谢。皇帝在春宫述三藏。圣记。”
  在《西游记》中,编者们还是把这一段不在《圣教序》中的文字简单改了一下,以对应书中说的“朕夜口占叙文”,把“昨制序文”给去掉,特别是把“弥盖厚颜”也给去掉,可见,编者们是十分了解《圣教序》的前前后后。而且单凭原《圣教序》碑文,若没有皇家的文献档案也是编写不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