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版阅读请点击:
展开通版
收缩通版
当前版:06版
发布日期:
博物馆探宝记(2)
     人面网纹彩陶盆(西安半坡遗址)
    半坡遗址人面鱼纹
  中华文明纵横上下五千年,多少朝代、风流人物都湮没在历史长河中,而作为历史和时代见证的器物和碑刻保留了下来,于是,博物馆成为了历史的缩影。作为文物大省,截至目前,我省备案的博物馆数量达到250余座,馆藏文物100余万件,达到等级以上珍贵文物10万余件,每个博物馆都有自己的镇馆之宝。本报带您了解那些尘封的故事,探寻国宝的前世今生。 

  西安半坡博物馆:
  “人面网纹盆”证明半坡人有数学概念
  提起人面网纹陶盆和人面鱼纹陶盆,大家都不陌生,这两件文物都是半坡遗址出土的珍宝,其中,人面鱼纹盆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人面网纹盆则留在了西安半坡博物馆。
  作为半坡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人面网纹盆,大家肯定很好奇,在五六千年前的半坡时期,人们用它干什么?它有什么价值?上面的图案有什么寓意?
  西安半坡博物馆事业拓展部主任马雨林,研究人面网纹彩陶盆近20年,我们听他讲讲“馆宝”的故事。 

  人面网纹盆是如何被发现的?
  人面网纹陶盆的发现是一个偶然。
  1953年春,西安市东郊一个火力电厂施工时(说法不一)发现了一些陶片,随后,考古工作者又在浐河东岸半坡村附近发现类似遗址的遗迹。从1954年秋季开始至1957年夏季,半坡遗址前后共发掘了5次,共发现较完整的房屋遗址40多处,各种墓葬200多座,生产工具及生活用品近万件。而这些发现中,人面网纹盆、人面鱼纹盆成为国宝级文物。1958年,半坡遗址上建成半坡博物馆后,人面网纹盆一直存放在馆内。与发现的大量陶片不同的是,人面鱼纹盆和人面网纹盆因存放于墓葬之中,所以它们保存得很完整,并且做工精细。而用于生活的陶制品大都被打碎,而且做工上相对粗糙,这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有“逝者为大”的思想。 

  在半坡时期,它们的用途是什么?
  我们现在认为,半坡时期是仰韶文化中最早的时期,在那个时期,有一种瓮棺葬的习俗,就是把夭折的儿童置于陶瓮中,以瓮为棺,以盆为盖,埋在房屋附近,人面网纹盆和人面鱼纹盆就是瓮棺的盖子。
  那个时期,自然环境恶劣,社会生活水平低下,儿童的死亡率很高。在半坡遗址已经发掘的250座墓葬中,儿童瓮棺墓就有73座。从出土的文物的精细程度和艺术价值来看,当时的社会对夭折孩童很重视。
  实际上,将婴儿置于瓮棺中,就像在母亲腹中一样。那时候的母亲在自己的孩子夭折后,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希望孩子有个温暖舒适的归宿,也希望他来世能有个良好的开端。 

  奇怪的“人面网纹”图案有什么奥秘?
  从人面网纹陶盆可以看出当时彩陶的制作工艺已经非常高了。从陶盆的图案来看,当时应该是有专人绘制的,而陶盆上的图案,也 已成为半坡文化的典型标记。
  人面网纹盆彩绘的构图,有着复杂的对称关系,仔细研究时,会发现陶盆的口沿上,有八个阴文图案彼此间隔,把口沿的黑彩划分为八等份,相互之间既有轴对称关系,又呈中心对称分布;而盆中的两个人面鱼纹和两张网,既彼此间隔,又两两相对,形成围绕盆底旋转的中心对称关系。但是,整个构图却又没有完全遵守对称的法则,两个人面鱼纹和两张网本身以及分割口沿的两种图案,是彼此错位的。这究竟是绘画者的有意栽花还是无心插柳,现在还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值得探究,那就是当时虽然文字尚未形成,但人们可能已经有了数学概念。
 
  关于“人面网纹”的图腾说准确吗?
  目前,关于“人面网纹”图案的研究解读有二十种说法,比如:图腾说、氏族成员装饰图像说、巫术活动面具说、祖先形象说、黥面文身习俗说、摸鱼图像说、外星人形象说、权力象征说、生命之神象征说、原始婴儿出生图说等说法,但专家学者们普遍信服的有三种说法,就是图腾说、黥面文身习俗说、生命之神象征说这三种。
  发掘半坡遗址的石兴邦先生力主图腾说,他认为半坡遗址中,以鱼作为纹样绘制的彩陶数量很多,另外在遗址中还有鱼叉、鱼鳔等工具,鱼在半坡居民的生活中占有极大比重,可能是他们的图腾。
  但是也有考古学者提出质疑,认为如果是图腾,半坡人是不会在日常生活中大量食鱼的,所以图腾说也有矛盾的地方。但是不管怎样,研究还是在继续,或许在不久的将来,这些谜底就会揭开。
  在马雨林老师的办公室里,到处垒放着史前研究的书籍,来半坡博物馆已经25年了,他说,有一多半的时间都用在这上面了,“研究还在继续,每年关于人面网纹盆的研讨会就有20多场,任何一个细小的发现,都很有意义。”
  文化艺术报记者 梁飞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