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与长安
    ︽诗圣杜甫︾主演王航

  近日,由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第十一届中国艺术节备选剧目——秦腔历史剧《诗圣杜甫》在陕西省戏曲研究院首演,该剧由国家一级编剧党小黄创作,特邀国家一级导演、三度“文华导演奖”得主石玉昆执导。由领衔主演、二度中国戏剧“梅花奖”得主李东桥指导,优秀青年演员王航担任主演。《诗圣杜甫》传达出杜甫“沉郁顿挫”的独特诗歌风格和身居草莽而兼济天下苍生的情怀。 

  杜甫作为盛唐最重要的诗人之一,有着特别的地位,被誉为“集大成”者,后人尊崇其为“诗圣”。无论是诗歌还是其思想,杜甫一直都是历代学者研究的重点。在中国文学史上,杜甫困守长安(今西安)十年的生活经历,不仅是他一生的重要节点,也是他形成沉郁顿挫诗风的重要时期。本期,我们带您走近“诗圣”杜甫,让您更深入地了解他与长安的渊源。 

  身名皆被儒冠误
  唐朝是我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唐代开元、天宝年间是唐朝最繁荣的时代。这一时期,唐代有名的诗人很少有没来过长安的,杜甫在三十五岁时也到了长安,他的主要目的是求取功名。
  杜甫在746年来到长安,那时,大唐帝国已开始衰落。三十五岁的杜甫怀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壮志,在他到长安的第二年,唐玄宗下诏征天下“通一艺者”都到京师参加考试。杜甫兴致勃勃地报名参加了,结果落选了。由权相李林甫导演的一场“野无遗贤”的闹剧,天下士子无一人得第。就这样,刚到长安的杜甫就挨了当头一棒。
  科举之路行不通,为了实现抱负,杜甫不得不走权贵之门。当时的社会“干谒”成风,奔前途的读书人都在考试前将自己的诗文作品装饰一番,送给有地位、有影响的达官贵人、社会名流,以求汲引推荐;有时直接向关键人物投赠诗文,谋求荐举赞誉。为了前途,为了生计,杜甫也参加到干谒队伍中,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屈辱生活。
  天宝七载(748),原任河南尹时曾多次到首阳山下访问杜甫的韦济,到长安任尚书左丞,他很欣赏杜甫的诗,常在百官聚会宴饮时吟诵杜甫的诗,杜甫心存感激也怀着希望,给他写了几首诗,最有名的就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诗送上去了,可是没有结果。杜甫还给京兆尹、翰林学士、驸马、王爷、太常卿、谏议大夫等赠诗,然而送上的诗都泥牛入海无踪影。
  给大臣们赠诗希望不大,杜甫干脆直接向玄宗皇帝献赋,天宝九载(750)先投了《雕赋》,第二年正月初八到初十,唐玄宗隆重地接连举行三个盛典,祭祀老子、祖庙和天地。杜甫认为自己一试身手的机会来了,于是精心赶制了《朝献太清官赋》《朝享太庙赋》《有事于南郊赋》,歌功颂德,劝百讽一,并写了《进三大礼赋表》给皇帝。玄宗被杜甫的文采打动,亲自召见,命他待制集贤院,让宰相考他文章。“忆献三赋蓬莱宫,自怪一日声辉赫。集贤学士如堵墙,观我落笔中书堂。”可是得意了一阵子之后,又无声息了。
 
   仕途蹉跎造伟人
  这次打击使杜甫开始清醒了。他从自己的出路转而注意到国家的出路,诗中开始反映社会,揭露弊端,关注现实,抒发忧思。杜甫在“纨绔不饿死,儒冠多误身”的社会里,一住十年,郁郁不得志,加之极度贫困之下,沉郁顿挫的诗风逐渐形成。由此奠定了自己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长安求职的十年,是杜甫人生的一个低谷时期。这个时期,有两件事情,可以证明杜甫的不同凡响:一是他始终没有停止诗歌创作,写出了《八仙歌》《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醉时歌》等优秀作品;二是他没有一味地沉湎于自身的艰难困苦中,而是推己及人,对地位比自己还低的平民百姓表示同情。
  《兵车行》是杜甫第一首反映民生疾苦,揭露朝廷穷兵黩武政策的诗,标志着杜甫现实主义创作的新起点。之后,杜甫接连写出现实性、社会性、批判性极强的诗篇,如《前出塞》九首。天宝十一载秋与高适、岑参、储光羲、薛据等同登大雁塔有《同诸公登慈恩寺塔》,十二载春讽刺杨氏兄妹荒淫腐化的《丽人行》,十四载揭露安禄山蓄谋叛乱的《后出塞》五首等等。日渐衰落的唐代社会把杜甫推上了批判现实的创作道路。
  长安这座大学校教会了杜甫许多东西,他认清了世俗的“翻手作云覆手雨”,失意的郑虔成了他的知己。郑虔多才多艺,在自己画上题诗献给玄宗,皇帝赞其诗、书、画“三绝”,给了个广文馆博士的“冷官”,无权无钱。两人同病相怜,成忘年交。“诸公衮衮登台省,广文先生官独冷。甲第纷纷厌粱肉,广文先生饭不足。先生有道出羲皇,先生有才过屈宋。德尊一代常坎轲,名垂万古知何用!”是为郑虔鸣不平,也是为自己抒愤,更可以说是为广大读书人向封建社会贤愚不辨发出呐喊。
  到天宝十四载(755),杜甫困守长安十年,才得了一个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从八品小官职。得官不久,杜甫所写的《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一诗,这首诗是杜甫十年长安困守的政治总结,标志着诗人创作攀上了现实主义的高峰,是杜甫创作道路上的里程碑,具有划时代的伟大意义。他在为自己幼子饿死感到悲痛惭愧的同时,更为比自己还悲惨的“失业徒”“远戍卒”深表忧虑和同情。杜甫自己是“生常免租税,名不隶征伐”(不必缴纳租税,不必服兵役)的士族阶层。
  当年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第二年六月,潼关失守,玄宗仓皇而逃。七月,太子李亨即位于灵武,是为肃宗。由此,杜甫开始下半生的逃亡之路。
  不得不承认,虽然杜甫诗歌的艺术成就是多方面的,能清新流丽,能沉郁顿挫,能诙谐幽默,能庄严大度,但是,他之所以名垂千古,主要还是凭他那些忧国忧民、反映社稷苍生苦难的作品,《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北征》、前后《出塞》、“三吏”、“三别”之类作品。
  作品风格的形成,与作家的个性、经历、时代都有影响。杜甫能够写出这一类情感贴近底层百姓的作品,十年求职期间所遭受的挫折、所经历的苦难,起了至关重要的催化作用。倘若杜甫一直过着游览齐赵,裘马清狂的生活,或者到长安之后一帆风顺,飞黄腾达,杜甫都不可能成为日后的“诗圣”杜甫。是十年困守功名未成,使得杜甫走上了伟大诗人的路。 

   长安杜公祠
  杜公祠建于明代嘉庆五年(1526)。清代重修,1960年辟为杜甫纪念馆。
  地址在今西安长安区韦曲镇,樊川皇子陂之东南方向的少陵原畔下、牛头寺之东邻。少陵原,樊川北原,本名鸿固原。汉宣帝许后葬地。又因其陵园小于杜陵(宣帝)陵园,故称少陵。
  这里在西汉朝时期属于上林苑。汉武帝出游到此,留恋山色风光不归,遂有御宿苑(御宿川)之称。至唐代,此地更是帝王行宫、官宅府第、寺祠宫观集中地,也是文人墨客悠居游览的一大去处,傍山依水,植被茂密,风光旖旎。
  杜甫困居长安十年期间,他曾经在少陵原畔居住生活过,依凭十分有限的农作物收获糊其口以养家小,清贫清苦。杜甫在诗作中写有“杜曲幸有桑麻田”,“故里樊川菊”,并不时自称“杜陵野叟”“杜陵布衣”“少陵野老”,究其根由不仅是出于深厚的感恩之情,还在于怀士悼祖、不忘先人。诗集也以《少陵集》命名。杜甫在长安居住10年,又在关中各地颠沛流离4年多。754年,杜甫43岁那年,把全家接到长安少陵原……
  史书上介绍时,说他原籍襄阳,后迁陟至巩。今河南省巩县是他的出生地。但作为望族大户的杜家的老根根儿,并不在鄂豫而在长安关中。论排起辈份来,杜甫应是西晋名将杜预的第十三代传人。
  杜公祠是个四合院式的建筑群,山门是仿唐砖木结构,祠院内有三间享殿,殿内供有杜甫泥塑坐像一尊。祠内最珍贵的文物是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0年)杜甫写的《俯太中严公九日南山寺》石碑的墨拓本,这是现存唯一的杜甫墨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