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络的理论学说起源于《黄帝内经》该书对经络有较详细的论述,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针灸甲乙经》及现代《针灸学》,是经络学的专著。特别是《针灸学》是对古今经络针灸学的总结,是中医大中院校的教科书之一,并设有针灸系。
经络有十二正经及奇经八脉,临床上常用的除十二正经外还有督脉及任脉,故合称十四经脉。经络分阴与阳,表为阳,里为阴,腑为阳,脏为阴,经络分手足三阴、三阳经,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手三阴经从胸走手。其表里相配关系是:大肠与肺、三焦与心包、小肠与心、胃与脾、胆与肝、膀胱与肾,督脉与任脉。每条经络上分布有穴位,经与穴位解剖看不见,但能感觉到,而“知热感度”能测出数值来;经络与神经有联系但不是一个系统,临床实践证明经络确实存在,昼夜对应天地似环无端在循环,是人体生理病理监测调控系统之一。
中医的理论基础是以阴阳为总纲,由于阴阳的盛衰变化而引起人体:表、里、虚、实、寒、热的变化,故称作“二纲六变”,二纲六变浓缩于经络之中,经络的命名是:太阴肺经、太阴脾经、厥阴心包经、厥阴肝经、少阴心经、少阴肾经、少阳胆经、少阳三焦经、阳明胃经、阳明大肠经。其含义属性与经络阴阳盛衰有关。我们要以经络为纲,学习掌握经络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求医不难治病不贵,何乐而不为呢?经络主要有四大功能,现简述如下:
一、生理功能
经络是人体无形的组织器官之一,它外联皮毛、内络五脏六腑各个组织器官,筋骨肌肉细胞,气血津液,无处不通无处不联。把人体上下表里联结成一个整体,昼夜似环无端在循环,是人体生理调控系统之一。故经络能疏通道路,运行气血,维外儒内,平衡阴阳,补虚泻实。经络“决生死,疗百病,不能不通”。
二、健康及病理信息反馈功能
经络是天然的人体生物医院,而生命运动的主要方式是:“阴阳二气升降与出入”。健康与否的信息混杂于经络之中,而四诊(望、闻、问、切)就是区别健康与否信息的。
望诊院眼睛炯炯有神,面部红润光泽,语言流利,思维敏捷,舌质淡红鲜活,伸缩自如,舌苔薄白似有非有,不干不湿。骨骼健壮,肌肉发达,皮肤光滑,四肢运动自如,步态稳健,毛发乌黑光泽,牙齿洁白整齐。
脉象院不大不小,不浮不沉,不长不短,活缓搏动有力。骨骼健壮,肌肉发达,皮肤光滑,四肢运动自如,步态稳健。循经按压穴位无异常疼痛,高肿凹陷阳性结节,女性经带正常,自身感觉无异常等。
望诊院红,黄、白、黑、青在舌质及面部不能独显。舌质红苔黄为热,舌尖红心肺热,两边红肝胆热,舌质表面红脾胃热,舌质表后红肾热;舌质淡白气血虚,舌质青黑阳虚寒冷,舌质苍老干燥实证,舌质淡嫩者虚证,舌苔白厚腻消化不良痰多,舌苔黄腻脾湿热,面无光泽气虚或寒冷,面部和手掌及指腹红热证。
号脉手法院浮中沉号脉,左右寸关尺三部有别。如左寸心,关肝胆,尺肾;右寸肺大肠,关脾胃,尺肾。脉浮病在表沉在里,脉数为热、迟为寒,脉涩气滞血瘀,脉弦肝胆病,脉结代(心率不齐)心气虚或血瘀,搏动有力实证,无力虚证。人有疾难逃色、脉、穴位。
疾病的信息是院大于或小于正常标准的都是疾病的信息,“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人患百病及病变部位都是由于二气不协调所为,故百病不管是早,中,晚,轻重缓急都会在其经络循环穴位上反馈出来,按压揉拨时出现异常疼痛。如感冒和颈椎病按压风池,肩井,扶突,曲池,合谷;心脏病按压内关,少海,间使,劳宫等。
异常疼痛的含义是院如酸痛是因为风寒湿,胀痛是由于气郁或气滞,抽痛原因是经络空虚,沉痛是在于气血运行不畅,麻痛预后不良,干痛火大,喜揉喜按是虚证;拒按者是实证等等。故循经压痛诊断是针灸、按摩医生的最主要的诊断法,与其他诊断互参效果更好。压痛寻找异常疼痛穴位时要注意,边按揉边问患者啥感觉,肌肉厚的部位用拳头敲,如臀部的环跳,风市,足三里,伏兔等。
三、治疗功能
穴位异常疼痛是疾病的信号,病穴是诊断的依据又是治疗刺激的部位。因此,“刺灸、按摩病穴常获奇效”。选穴治疗时要遵循:上病下治,下病上治,四肢病中间治,中间病四肢治,前病后治,后病前治,左病右治,右病左治;虚者补之,实者泻之,热者清之,寒者温之,不虚不实以经取之。井穴治心下满,荥穴治身热,输穴治咳喘、寒热,合穴治逆气而泻,经穴治体重节痛,补者滞,泻者通。论病之因:外感内伤两类,说病之情,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八字括之。问病之治法:汗、吐、下、清、消、和、温、补。经络气血多少:阳明经多气多血,厥阴经多血少气,少阳经多气少血,少阴经多气少血,太阳经多血少气。
诊断要准,辩证要清,立法要对,处方要简,手法要明,刺之要,贵坚持。
四、检查西医的诊断及治疗结果
2500年前,中国诞生了第一部医学巨著——《黄帝内经》,在这部典籍中,经络的概念贯穿于全书。
“经脉者,人之所以生,病之所以成,人之所以治,病之所以起。”并有“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的特点,
中医是中华民族创造的医学科学,是我国优秀民族文化中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有着广泛、深厚的群众和社会基础,至今仍然在保障人民群众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卫生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作为中国人应该理直气壮地大力宣传和发展中医中药学,要在世界范围内为中医中药扬名。
(作者吴文凭,陕西旬邑人,陕西著名中医专家、亚热、亚寒提出者,经络量化正常值发现者)